摘要:“撮”,聚集的意思,聚集门徒,结成同党,结党营私;“饰衺荧众”,“衺”通“邪”,邪恶不正的意思;“荧”,迷惑的意思。掩饰邪恶,迷惑大众。他的住所足以集聚门徒、结党成派;他的言论足以掩饰邪恶、迷惑大众;他强悍有力,足以悖逆正道、独树邪见,这样的人是人中的奸雄,不
*节选自《群书治要・孔子家语》第一集*
(全文共688个字,阅读需02分38秒)
“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皆兼有之。”这五种罪恶,人若犯了其中一条,都免不了受到君子的诛杀,何况少正卯具足了这五条?
“其居处足以撮徒成党;其谈说足以饰衺荧众;其强御足以反是独立。此乃人之奸雄也,不可以不除。”
“撮”,聚集的意思,聚集门徒,结成同党,结党营私;“饰衺荧众”,“衺”通“邪”,邪恶不正的意思;“荧”,迷惑的意思。掩饰邪恶,迷惑大众。他的住所足以集聚门徒、结党成派;他的言论足以掩饰邪恶、迷惑大众;他强悍有力,足以悖逆正道、独树邪见,这样的人是人中的奸雄,不可以不除掉。这就是故事所讲的情节。
我们现在都在讲“中国之治”,怎么样才能实现中国之治?中国古人治理国家,首先第一步必须讲求生活,首先让人不飢不寒,这就是孔老夫子说的要“富之”。富了之后,还要“教之”。教之,如果人们不知道遵从什么来教,也会出现问题。
为什么古人读书人都要学习经典?“经者常也”,它所说的是常理常法、自然天道。治国理政也好,生产生活也好,都不能够违逆常理常法。常理常法就是自然而然的规律,古人把它称为天理或者天道。这些天理、天道被圣人观察出来,记载在经典之中。当然并不是你拿出任何一本古书,就叫经典。“经”是有特指的。我们古代的文章按照“经、史、子、集”的顺序来排列。凡是列在“经”部的这些才被称为“经”。“经”也有一个发展的历史。一开始孔子教授生徒是“六经”。后来《乐经》失传,留下了“五经”。后来又发展到“七经”。唐朝“明经科”考“九经”。到宋朝,又发展到“十三经”。我们一般说的经典,不出这些“经”。这些经典所说的都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的道理,都是治国的常理、常法。
*内容来源《群书治要》学习网*
小故事 大智慧 学习传统文化 利己又利他
来源:十三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