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潍坊一位驻村书记在社交平台上一连多日发布助农信息,潍坊青州小郇村引进种植的30亩皇尊蜜梨首次挂果,面临滞销困境。评论区里,有人支招“开直播”,有人建议“上链接”,还有人提供摆摊地点信息。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孙雪婷 马小杰 王钟玉
近日,潍坊一位驻村书记在社交平台上一连多日发布助农信息,潍坊青州小郇村引进种植的30亩皇尊蜜梨首次挂果,面临滞销困境。评论区里,有人支招“开直播”,有人建议“上链接”,还有人提供摆摊地点信息。
眼下,小郇村的皇尊蜜梨已成熟,产量约有一万斤,却因个头偏小、市场认知度低等原因面临滞销困境。目前,在多方努力下已卖出约4000斤。
村书记“跨界推销”
9月16日开始,小郇村驻村书记刘冰连续多日在抖音上发布助农卖梨的视频。他一边在线上征集大家的建议,一边发动自己单位和原单位的同事参与团购接龙。短短三四天,就卖出了近2000斤梨。
线上求助的同时,刘冰也在线下奔波。
9月20日一早,刘冰就在潍坊市人民广场摆起了摊,“尝一下,这是我们村种植的皇尊蜜梨,脆甜多汁没有渣,生态种植的。”每路过一人,刘冰都热情地招呼着。摊位的营业时间是早十点到晚十点,而刘冰七点半就到了,“第一次摆摊没有经验,想着早点来能多卖点,刚出摊不久就有一些‘老领导’专程过来,连尝也没尝就买走了十多袋。”刘冰说,“老领导们”是看到抖音过来的,而关于这次摆摊的摊位,也是“领导”在评论区提供的信息。在他眼里,为老百姓干实事儿的都是“领导”。
摆摊短短两个小时间,他就卖出了50多袋、近300斤梨。“今天带的100袋梨可能不够卖,下午得让村里再送一些来。”记者在现场观察到,半小时内就有十几拨人驻足询问。虽然有人问价后离开,但凡是尝过的人,几乎都买了。
为助农增收引进新品种
小郇村的村民多以果树种植、外出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果树种植中则以青州蜜桃为主,地头收购价在2元/斤上下。“我们村主要是种桃,但桃树都已经老了,结果能力已经弱了,一亩地也就能挣两千块钱,村里也是想着给我们找点儿新品种,帮我们多挣点儿钱。”种植户郇加春说。
三年前,为帮助村民寻找收益更高的果树品种,村党支部书记张锡军带队考察,引进了皇尊蜜梨。“当时正好是结果期,我们一尝,跟市面上的一对比,无论是口感还是保存时间,这个品种都非常好。”张锡军告诉记者,当时,皇尊蜜梨地头收购价是5块钱一斤,经济效益远超当地传统作物。
为了让村民种上更有经济效益的新品种,村里成立了合作社,由合作社牵头,购买了一批苗木,并与苗木销售企业商定,由其提供技术指导,结果后,如果达标,则可统一回购。张锡军坦言,引进这个新作物,他也很有压力,“想为老百姓干点事,但我们村这么多年来主要就是种桃,村民可能都没听说过这个皇尊蜜梨,多数人持观望态度,那我们村委成员就带头种。”张锡军说,为了减少种植的风险和等待时间,小郇村引进的树苗是3年苗。
“今年是第一年收成,卖完的话估计一亩能挣四五千块钱,种得好的话一亩地能挣万把块钱呢!”郇加春说。
满园硕果为何滞销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有落差。
“果子现在熟得刚好,甜度也很高,除了个头儿小了点儿,没别的毛病。”9月18日,在小郇村的梨园里,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种植户郇加春正在梨园里检查果实的成熟程度。“技术指导员让我们一根树枝上留七八个果子,但到了疏果的时候我们都舍不得摘,一根树枝上留了十来个,结的梨就小,人家企业就不愿意来收了。”郇加春说。此外,今年秋月梨市场价格走低,与之外形相近的皇尊蜜梨也受到影响,加之生态种植成本高,企业给出的回购价难以覆盖成本,最终只能“另寻销路”。
张锡军随手从树上摘下一个梨,攥住用力一握,梨的汁水便顺着手流了下来。“虽然个头不大,但我们的梨皮薄多汁、肉细无渣、清甜爽口,绝对是高品质的蜜梨。”品质方面,张锡军有绝对的信心。他介绍,皇尊蜜梨种植于九鼎莲花山脚下,地处青州水源保护地,空气清新、水质纯净,为高品质水果种植提供了天然优势。全程采用生态种植模式,使用大豆发酵肥,实行物理防虫,完全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村委村民合力拓销路
这万斤蜜梨,凝聚着小郇村村民三年来的辛勤耕耘与殷切期盼。“我们原本引进这个品种,就是看中它的市场潜力,想为村民们开辟一条增收的新路子,没想到第一年挂果就滞销了,我愁得睡不着觉,凌晨我还剪了个视频发抖音,就想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梨。”张锡军说。
为了打开销路,村里最近想了不少办法。“线上”发声,“线下”奔走,两位书记正从不同方向合力突破。刘冰拓展单位团购和线下摆摊,同时成立品牌;张锡军则帮助农户租赁冷库、对接快递等,解决储存与发货问题。同时,村委也在积极筹备电商直播销售,预计将于本月底就能在社交平台开展直播带货。
“经过低温储存后的皇尊蜜梨,口感会更加清脆甘甜,果香也更浓郁,这是皇尊蜜梨品种特性,也是我们当时看中这个品种的原因之一。”张锡军说,希望这份“甜”被更多人尝到。
记者手记:小郇村蜜梨的“甜”与“盼”
在小郇村的梨园里,沉甸甸的蜜梨压弯了枝头,也压在了村干部和种植户的心头。
他们本是村干部,如今却成了推销员、摊主、短视频博主……他们背后,是村民三年的期盼,是疏果时“舍不得多摘一个”的朴素情感:盼丰收,怕浪费……
这一万斤蜜梨,是小郇村转型增收的起点,更承载着村民的汗水与希望。他们引进新品种、坚持生态种植……好在,故事正在发生转机。抖音上的每一条留言、广场上的每一次驻足、团购接龙中的每一份订单,都是跨越屏幕的温暖回应。我们常说“助农”,并不只是买一件产品,更是守护一个家庭的生计、一个村庄的希望。
丰产不一定丰收,但有人努力奔跑、有人默默伸手的时候,希望,就一定还在路上。如果您有采购意愿,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私信抖音账号(@青州蜜桃驻村书记、@村支书张锡军)。你我伸出援手,共同助力小郇村果农丰产又丰收。
来源:齐鲁晚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