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为何北洋炮弹打不穿钢板!是谁掏空了海军军费?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9 02:29 1

摘要:1894年9月17日的大东沟海面上,北洋舰队12艘战舰与日本联合舰队展开殊死搏杀。当"致远号"燃着熊熊烈火撞向敌舰时,30名福建籍水兵在甲板齐刷刷跪下——这不是贪生怕死,而是求舰长邓世昌准许他们回乡娶妻留个后。

1894年9月17日的大东沟海面上,北洋舰队12艘战舰与日本联合舰队展开殊死搏杀。当"致远号"燃着熊熊烈火撞向敌舰时,30名福建籍水兵在甲板齐刷刷跪下——这不是贪生怕死,而是求舰长邓世昌准许他们回乡娶妻留个后。

这个被日本战史记载的细节,揭开了甲午战败最刺痛的真相:一支连士兵基本人性需求都漠视的军队,注定在近代化战争中溃败。

咱们今天唠点扎心的:大清当年输给日本,真不是缺船少炮那么简单。您瞅瞅,北洋水兵一个月工资才6两银子,连日本兵一半都不到,就这还有当官的用军舰走私人参!

等仗打到威海卫那会儿,仓库里的炮弹60%都是哑火的——不是火药装得少,就是里头掺沙子,敢情军火采购成了当官的捞油水大赛。

日本人那边可就精多了。人家当兵的顿顿有肉有酒,清军这边呢?有个叫王德胜的小兵,上战场前给老婆写信说,三个月没发饷了,你把棉衣当了换米吧。更寒心的是,老百姓给日本兵带路能拿赏钱,比自家军队给的抚恤金还高三倍!

这仗还咋打?烟台渔民把布防图50文钱就卖给日本人,威海卫的老百姓领着鬼子抄近道,你说他们是汉奸?可清廷连卖命钱都不舍得给啊!

朝廷里头那帮大老爷更绝。李鸿章要买新炮弹,一颗就得87两银子,顶老百姓八年收入,结果全是次品。军机处的大人们扣着江南的税银不发,前线急得跳脚,北京城里还在修颐和园。

最离谱的是平壤守将的求救信,从朝鲜送到李鸿章手里要五天!为啥?每过一个省都得敲当地官员的章,等信到了,日本兵早吃饱喝足养好精神了。

日本人可没闲着,人家用数学算炮弹怎么打最准,清军将领还在翻《孙子兵法》挑黄道吉日。旅顺要塞的混凝土墙被日本火药烧化崩溅,比弹片杀人还狠——这不是技术不行,是当官的吃了回扣买的劣质材料!

就连海关总税务司赫德都在日记里写,开战前三个月日本人给清廷官员送了23万英镑,故意拖着不让北洋水师升级大炮。

说到底,这场仗大清输得不冤。东京的小学生都知道给海军捐零花钱,北京城的王爷们却把军费变成了自家花园的假山石。当兵的饿着肚子打仗,当官的忙着往外国银行存钱,这种朝廷不完蛋才怪!

所以别老说什么船不行,根子上是整个烂透了:皇上想着修园子,大臣忙着捞银子,老百姓只能自谋生路。这样的王朝,就算买了全世界最先进的军舰,也不过是给贪官污吏多添几块垫脚石罢了。

这场战争最残酷的对比不在战场而在庙堂:日本将2.3亿两白银赔款全部投入义务教育与八幡制铁所,37年后造出零式战斗机;清廷却用剩余海军经费重修颐和园,13年后连紫禁城的宫门都被八国联军砸碎。当明治政治家伊藤博文亲自给工程师端茶倒水时,李鸿章临终前还在奏折里写,裱糊匠如何修补千疮百孔的破屋”。

历史没有如果,但数据足够冰冷:日本海军军官100%接受过数学与物理教育,清军参将中仍有28%相信符咒可避弹。这不是某个人的罪孽,而是两种文明对现代性的认知鸿沟——当东京小学课堂在拆解蒸汽机模型时,北京国子监的学生正用朱笔圈注《圣谕广训》。直到黄海上的硝烟散尽,掌权者才惊觉:枪炮的差距尚可追赶,但思维落后注定挨打。

来源:渝鲜生大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