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11岁,我送了她新手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9 08:18 1

摘要:规则肯定有的:忙完了“必须做的事情”,才能玩;到了约定好了时间,会强制收起来的;只要是我们下载的,没有什么特别约束的,她都能玩;遇到她好奇的、不懂的、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也全然相信她会来询问我们。

出差完刚上飞机,手机就传来微信,先生说,女儿想你了。
图源:自己截的仔细一看,不对,她盼的不是我,是她的手机。小D想要手机有两年了,今年存够了钱,我也就答应给她买了。小姑娘开心疯了,因为终于可以玩她最喜欢玩叶罗丽、我的世界、谷子和吧唧(知道这是啥吗?)……然后,我就被追问三连:

我以为你育儿博主,肯定会把手机管得更严啊?

小D会沉迷吗?玩够了时间会耍赖不收手机么?

有什么一定不给她玩的吗?我怕太早给孩子买手机对孩子不好啊……

规则肯定有的:忙完了“必须做的事情”,才能玩;到了约定好了时间,会强制收起来的;只要是我们下载的,没有什么特别约束的,她都能玩;遇到她好奇的、不懂的、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也全然相信她会来询问我们。至于拼命制止,就能防止孩子们玩手机么?前阵子我倒是看到一个帖子,已经有孩子背着家长用零花钱买几百块的二手手机,即使被没收了,还会再换一台……
看,孩子想瞒着我们,有一万种方法对不对!?

上下滑动查看

图源:南风窗今天,不给“买不买手机”、“几岁买”的建议,只聊:必须让孩子知道的上网常识,这些也是我们在给女儿手机前的这几年,就渗透在生活里的。今天整理一下分享给大家。

不玩手机,也太难了吧!给小D买手机后我体会得更深了。

我曾尝试过,把手机里的娱乐app时间限额在1小时,但每天的屏幕时间也总会比预料的……多得多。

我一直以为是自己意志力差,还会愧疚——有这时间多写一篇稿子多好啊。

后来看了几本关于智能手机的书、系统了解了手机成瘾机制之后,发现,不是我自己差,而是对手真的太强大了。

图源:网络

关于智能手机的“心机设置”,大家第一想到的肯定是算法,但其实远不止如此,还有颜色、交互设计,声音和摄像头“监控”等等,可以说是把人类的心理弱点利用到了极致,而对于大脑皮层和生活常识还没建立成熟的孩子来说,就全是新鲜刺激好玩的东西。

家长自己不了解的,可以去看看相关的作品。

比如最近新出的关于智能设备如何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书《焦虑的一代》,B站也有一部不错的纪录片,叫《智能手机:阴暗面》。

图片来源:豆瓣和自己拍的

我已经听到有人说,我不想看啊我不想看,好吧,我简单总结一下重点:

套路一:颜色和流程控制

比如,手机上那个让无数强迫症喊救命的小红点,就可以拿来问问娃,你知道这个按钮为什么设计成这个颜色?

每一个app,为了最大程度留住用户,都可以有各种登录模式,游客、小号,而等到你沉迷的时候,就需要拿出手机号、身份证来注册账号……

每一个产品经理设计一个小小的注册流程,都要绞尽脑汁,用最短的时间套用你最多信息!

套路二:多巴胺随机奖励,最精彩的视频永远是下一条;

为啥短视频永远越刷越好看,还永远刷不到底吗?这时就可以给娃聊聊“无底碗实验”了。

*心理学家发现,如果人在吃饭时,有个东西在暗中源源不断地向碗内补充食物,那么人们就会不知不觉地吃下更多食物。碗中食物分量没有减少,人们就一直以为还有饭而一直吃。

图源:鸣龙少年

套路三:时间成本绑架,三天不上线,把你金币全部收回……


现在,手机里的游戏产品,几乎都会搞连续签到奖励,三天连续上线送金币,七天有大礼包,21天就能抽SSR这种套路。

而根据数据统计,21天就能养成一个“很难改掉的习惯”,所以,就算你没在游戏氪金,这些数据也可以包装成大数据卖给广告公司……

图源:网络

但是,如果我们直接跟娃叨叨叨地讲,你看手机多可怕,任谁都会觉得我们真是好说教、没意思的家长哦,所以,我建议用问答、聊天的方式,让孩子像闯关游戏一样去了解这些。

这些套路,带着孩子自己挖出来,那我们不就变成一个“好厉害,好懂”的妈妈了么?

图源:网络

研究完这些,我基本上可以宣布,在手机面前就放弃抵抗吧,我们完全不是它的对手!

这时,想要阻止自己玩,只能来点硬招:在做完重要的事情前,就把手机放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

而且最好是物理隔断,这真的是我试过的最有用的方法了,最开始的时候会有点“难挨”,但每减少一次无意识刷手机的行为,并顺利专注20分钟后,大脑就会喜欢上这种感觉,甚至有一种自己时间很多的效能感,这样的感觉,我们也可以带着孩子体会。

网上有一种“手机自律盒子”,团队小伙伴说每次需要大块时间做事,都是靠它自救。

(不是推荐买这款的意思,大家有需要就到网上自己找,不要找我售后哦)

图源:某宝

再比如,想减少算法对人的时间操纵,这一点我推荐大家参考《数字极简》这本书的方法:每个app,只用它最核心的功能

搜索引擎只用来搜,不查看信息流;

游戏只玩15分钟,不去想还有几分刷级;

某宝只来买,少逛;

社交媒体只刷关注列表里更新的,不看热搜;

图源:智能陷阱

02

在网上,凡事必会留下痕迹

第二点,也算我最近深有体会的一件事啊!有一天,我正专心写稿,工作群里突然飘来一张我“从未在公号发过的”的古早自拍。天啊,我早就不记得自己在哪里不小心po过,但在几经流转后,还是到了熟人面前(那肯定也有很多陌生人看过了。)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很值得关心的互联网常识——人在网上的一切,都会留下痕迹。无论是我们的发言,拍的照片、还是点过的赞,听过的歌,永远都会变成“无可销毁的证据”。特别是个人的言论和视频,它们都可能被恶搞,剪辑,被断章取义随意利用,最后演变成我们无法控制的局面,甚至被网暴。不要觉得这一点离我们很远,我在《三联少年》杂志里就看到一个13岁孩子的真实故事:一个13岁的男孩只是在一个日本点心的视频下评论了一句“真精致”,就招了网络暴力——被骂“汉奸”和“间谍”。

1.社交软件,慎加陌生人;

2.不要在网上随意透露姓名、家庭住址、学校名称、身份证号码等;

3.慎用手机麦克风/相册/通讯录全选功能,至少在陌生人社交产品上要关闭;

4.不用自己的真实名字和图片当头像;

5.不填真实生日;

6.设计复杂一点的密码…

当然,在网络上发言,除了自己的隐私,也要保护别人的隐私,不诋毁、不网暴他人。这里有个很好的检验标准:如果这个人在自己眼前,你这句话是否还能说得出口,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也不要在网上随口说。也不要随意散播他人照片、地址等信息;但如果自己不小心成了被“网暴”的对象,也请记得:不要情绪化回应,这可不是叫孩子忍,而是在网络暴力漩涡里,任何情绪回应都会被随意拼接剪辑,反而加大了真相被抹除的可能性。建议的方法,是选择用有法律效力的截图录屏工具保留证据,这都是未来的法律弹药。这里,顺便介绍下两款工具。一个是“国家反诈中心”,现在大家的“信息泄露”经很严重了,安装了它,也是保护自己的一个很好的渠道;另一个是权利卫士,它用来保存录屏和截图做证据,建议连评论区一起截,有些狡猾的造谣者,就算没有直接说出本人,也会在评论区含沙射影。图源:自己截的如果最后真的被网络上的人伤害了,尽量告诉孩子,不要因为别人的几句话自闭内耗,找自己喜欢的人来夸夸自己,对冲掉心里的负能量。03媒介素养,了解一下第三个很重要的词,是“媒介素养”,拆开了说,就是人们在面对各种媒体信息时的判断、理解、分析、创造等能力。“不就是玩个手机、上个网,还需要有啥素养吗?”
如今,AI都能搜到全网的信息和知识,那么怎么搜、怎么用,怎么识别谣言和假新闻,确实是越来越重要了。其中,有一个很关键的一个能力——批判性思维。早几年就给大家介绍过一个CER模型(Claim 论点、Evidence证据、Reasoning 推导过程),它可以帮助我在阅读任何信息时,进入主动分析状态,而不是被动接收信息的状态。图源:网络每次读新闻或者其他文章时,教孩子运用CER模型,对照着问自己下面几个问题。

1. 信息来源是哪里?靠谱吗

一般可靠的新闻源都会清楚标注,这些证据是从哪里来的。引出结论的证据可靠吗?追溯引用出处是否可靠。

2.推导过程是否合理?

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这些证据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有没有例外?大部分假新闻就更擅长调动我们的情绪,不让我们去思考推导过程。

3.作者写作意图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条信息/文章?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他希望我们看完这篇文章后的感受、想法、或者行为是什么?图源:请输入搜索词:WWW要知道,有时候即使是真实的,同样的事件,因为讲述方式的不同,也会引发不同的读者感受。关于这一点,旧文写过,可以点击重温:面对谣言父母的表现,决定了孩子未来的竞争力最近读的《少年新知》3月刊——《拥有智能手机意味着什么》里也有专门的专题。关于怎么培养媒介素养、区分真假新闻,介绍得很详细,还用了孩子们会感兴趣的话题来展开,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跟孩子聊手机的杂志。图源:《少年新知》 自己拍的04聊不完的,用这两本书做补充写到这里,不知不觉都已经三千多字了,其实关于智能手机的话题,用三万字也聊不完,目前,给孩子用手机该掌握的尺度,已经是全世界的难题,推荐我近期看到的2本读物大家作为参考。第一本就是上面已经介绍过的,《少年新知》的3月版。这套杂志我们之前就有推荐过,有整套的可以拿出来和孩子一起看,今天给大家争取到了单本,点下面链接就可以买。我尤其喜欢里面的青少年投稿,讲了自己当“网红”的经历,在社交媒体上遇到的困扰,因为迷恋手机所做的努力等等。看,下面这个故事,成年人的烦恼和孩子的也差不多嘛。“当我们做一些自己感到快乐,但又不是很认同的事儿的时候,我们就会给这件事赋予更多的意义。”图源:《少年新知》 自己拍的另外一本是我从去年就很期待引进国内的《焦虑的一代》原名《The Anxious Generation》,这本就比较严肃了,是大心理学家海特最新的研究,他把这一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怎么被智能手机影响,并一步步下降,剖析得很清楚。比如:女孩更容易被社交媒体重塑价值观;男孩则容易沉迷游戏。在解决现实问题,尤其是社交问题上的能力明显下降;他们共同表现出更容易没耐心,也更容易在网上泄愤;但如果只是抛问题,那我肯定不推荐,还好,书里有近一半的内容,是关于家庭、学校、科技公司管理者、社会能做的事情,对于不知道怎么跟孩子制定手机使用规则的家庭,书里也给了比较详细的建议。

图片来源:《焦虑的一代》自己拍的

来源:大J小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