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 程序员变 AI 保姆?15 年大佬深夜痛哭,氛围编程坑被扒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6 19:16 1

摘要:入行15年的Web开发者CarlaRover,前段时间在办公室里哭了半小时,不是因为初创公司的资金出了问题,也不是团队闹了矛盾,而是她靠AI编程工具Copilot赶出来的项目,最后得全部推倒重来。

入行15年的Web开发者CarlaRover,前段时间在办公室里哭了半小时,不是因为初创公司的资金出了问题,也不是团队闹了矛盾,而是她靠AI编程工具Copilot赶出来的项目,最后得全部推倒重来。

Rover2010年就进了软件行业,现在正和儿子一起做一家初创公司,帮不同市场做定制化的ML模型。

本来想着用“氛围编程”能快点出成果,毕竟现在AI工具都吹得天花乱坠,说能省不少时间。

她当时把代码全丢给Copilot,自动审查完的文件连看都没看,觉得AI总能靠谱,可等手动检查的时候,bug多到离谱,后来用第三方工具查,又找出更多问题。

无奈之下,整个项目只能推倒重来,看着自己花了功夫的东西全白费,Rover没忍住,崩溃哭了半小时。

很多初创团队都有过这种“赶进度走捷径”的想法,尤其是AI工具把“高效”挂在嘴边的时候,很容易让人放松对细节的把控。

Rover后来在采访里说,当时真把Copilot当员工用了,啥都敢丢给它处理,现在回想起来,这步棋走得太急了。

她还把“氛围编程”比作鸡尾酒餐巾,说开发者能在上面随便勾勒想法,听着挺自由,但真要处理那些想直接上线的AI代码,比带娃还累。

AI模型总会用各种你想不到的方式把事搞砸,有时候编个不存在的包名,有时候偷偷删了关键信息,甚至还会埋个安全漏洞在里面。

Linux之父之前也调侃过,说“VIBE”这词儿,其实是“效率很低,但娱乐性拉满”。

本来想靠AI省点劲,结果最后花在纠错上的时间比自己写代码还多,这种“看似高效实则麻烦”的情况,怕是不少用过氛围编程的开发者都有体会。

Rover遇到的麻烦,其实不是个例,之前Fastly做过一份调研,近800名开发者里,大部分人都得花额外时间修复AI生成的代码,而且这事还特别依赖高级开发者。

初级同事经验浅,往往看不出那些藏得深的问题,最后核查的压力全压在老程序员身上。

20年经验的Feridoon Malekzadeh也有类似感受,他自己开了家初创公司,常用Lovable这种氛围编程平台,还靠AI做过一个小应用,专门给60-70岁的人生成Z世代互联网黑话。

Malekzadeh说,这更像雇了自家那又犟又横的青春期孩子帮忙,一件事得反复说十五遍,最后它只做了一部分,还顺手搞了堆没要求的东西,甚至把别的事也搞砸了。

他还大致算过自己的时间分配:50%用来写AI的需求指令,10-20%是真正的“氛围编程”,剩下30-40%全在“氛围修复”,要么改AI弄出来的bug,要么删那些没用的“脚本”。

想靠AI提高效率,结果反倒成了AI的“保姆”,天天围着它的错误转,这种落差感,估计不少开发者都能共情。

AI惹的麻烦多了,自然就有人专门来收拾,最近圈里还冒出个新职业,叫“氛围编程清理专家”,专门帮人修复AI生成的代码。

有网友调侃,这活儿最少每年能拿10万美金,这种职业的出现也算是市场的“自然反应”,毕竟AI闯的祸总得有人兜底。

只是想想挺有意思的,以前程序员是靠写代码解决问题,现在反倒要专门有人来“收拾”代码的烂摊子,这算不算技术发展里的一种“反向需求”?

除了费时间,氛围编程还藏着安全隐患,Fastly的开发总监AustinSpires做了20多年编程,他说氛围编程总想着图快,结果动不动就搞出些新手才会犯的低级错误。

通常的情况是,工程师得反复审查代码,告诉AI“你这儿搞砸了”,AI倒是秒回“you’reabsolutely right”,态度好得没脾气,但问题该没解决还是没解决。

IT管理公司NinjaOne的首席技术官Mike Arrowsmith也说,做了20年软件和安全,从没见过这么多新的IT盲点和安全坑位,尤其是初创公司,最容易踩进去。

传统写代码时的审查流程不是多余的,那些看似麻烦的步骤,其实是在堵漏洞,氛围编程常跳过这些流程,看似省了时间,实则把风险埋在了后面,万一安全出了问题,对初创公司来说,可能比晚几天上线的损失大多了。

除了安全,AI编程还悄悄影响着年轻程序员的成长,硕士毕业的ElvisKimara现在在做AI交易平台,他说氛围编程让工作变得更难了,还特别没成就感。

AI轻而易举就能把基础代码搞定,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时那种多巴胺快感,现在基本没了。

更让人担心的是,他上一份工作里,有些资深开发者都不愿意带新人了,要么是自己还没搞懂氛围编程,要么干脆把带人的事也甩给AI。

AI能帮新人快速入门,结果反倒断了“老带新”的传承,年轻程序员没机会在实际解决问题里积累经验,遇到AI搞不定的问题,连个能问的人都没有。

不过Kimara也说,就算以后成了高级工程师,还是会用氛围编程,毕竟它确实能当加速器,只是这种“又爱又恨”的心态,不知道会伴随多少年轻开发者的成长。

氛围编程确实改变了开发者的工作方式,Rover靠它优化了用户界面,Malekzadeh最后干的活也比以前多,高级开发者用它把代码投入生产环境的概率,也比初级开发者高不少。

但它带来的坑也实实在在,95%的程序员要给AI“擦屁股”,安全漏洞藏得深,年轻开发者没了成就感,行业传承也受了影响。

氛围编程不是不能用,只是不能全靠它,人工审查这关无论如何都不能省,开发者也得从“写代码的人”变成“管AI写代码的人”。

以后的程序员,可能得花更多时间引导AI、纠正AI,甚至在AI出问题时担起责任,这听起来像是份“额外的工作”,但或许就是技术发展里不得不交的“学费”。

毕竟AI再聪明,也没办法像人一样考虑全局,那些藏在代码里的细节和风险,最终还得靠开发者自己把关。

来源:墨史浅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