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亿索赔遇挫!特朗普诉《纽约时报》因起诉状不合格被驳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1 23:56 1

摘要:他把《纽约时报》、企鹅出版社还有两名记者告了,张口就要150亿美元赔偿,说对方搞诽谤。

2025年9月,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搞出个大动作。

他把《纽约时报》、企鹅出版社还有两名记者告了,张口就要150亿美元赔偿,说对方搞诽谤。

结果没几天,佛罗里达州联邦地区法院法官史蒂文・梅里迪直接把这讼案打了回去,只给了他28天时间修改材料重新提交。

说实话,这事儿看着热闹,实则全是法律程序上的门道,咱慢慢捋。

特朗普这150亿美元的讼案,栽就栽在那份85页的诉状上。

本来想靠高额索赔压垮对方,但后来发现,法官根本没心思看他索赔多少,就盯着诉状写得合不合格。

按照《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第8(a)条,诉状得把索赔诉求写得简明扼要,让人一眼知道为啥要告、要啥赔偿。

可梅里迪法官一翻这份85页的材料,差点没头疼。

两项诽谤指控,一个藏在第80页,一个躲在第83页。

中间那几十页,要么是翻来覆去夸特朗普多厉害,要么是扯些无关痛痒的细节,说得又长又绕还没营养。

法官在判决里说得很明白,这次驳回起诉,跟特朗普说的“诽谤内容是真是假”没关系,也不管150亿美元索赔合不合理。

核心就一条,诉状不能当“情绪宣泄本”,更不能堆一堆没用的证据和观点凑页数。

老实讲,换谁是法官,面对这么一份“注水”诉状,怕是都得驳回。

特朗普团队要是连诉状的基本规矩都搞不懂,这讼案从一开始就悬。

诉状的问题解决了,特朗普和媒体之间的核心矛盾还没捋清。

特朗普这边,把《纽约时报》和企鹅出版社骂成民主党“喉舌”,说它们专门散播自己的假消息,背弃了新闻该有的诚实和客观。

具体到被指“诽谤”的内容,特朗普挑了不少刺。

比如《纽约时报》说他是被“发掘”去当《学徒》节目的主持人,他觉得这纯属瞎扯,节目开播前自己早就出名了,用得着“发掘”?

更让他生气的是书中说的家族财产问题,说他从父亲那继承的几百万美元是“欺诈性逃税”来的,还说他父亲改了二战老兵联邦项目的规则搞钱。

除此之外,他觉得媒体说他在校表现差、房地产交易估值不准,甚至说他跟黑手党有关系、涉嫌洗钱,全是造谣。

可《纽约时报》那边,至今没松口认错。

两边一个说“你造我谣”,一个说“我报道的是事实”,吵得不可开交。

搞不清的是,特朗普既然觉得自己被冤枉,为啥不在诉状里把这些“假消息”有条理地列出来,反而写了一堆没用的内容?这操作属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同类案见真章

其实特朗普这事儿,在美国司法史上不算新鲜。

2023年就有个商人告《华盛顿邮报》诽谤,结果也因为诉状写得太乱,一堆无关内容夹杂其中,没说清核心索赔点,被法院驳回了。

美国律师协会早就说过,联邦法院对诉状要求很明确,得让被告清楚知道自己被指控了啥、啥时候的事、依据啥法律。

通常10页以内就得把核心诉求讲明白,特朗普这85页才两处指控,显然超标了。

更有意思的是,特朗普不是第一次在诉状上栽跟头。

2022年他告CNN诽谤,说对方把他和“极右翼”绑在一起是造谣,结果还是因为诉状没写清具体哪篇报道、哪个表述有问题,被法院打了回来。

这么看来,他的法律团队好像总在同一个坑里摔跤,这可不是个好现象。

反观2024年参议员桑德斯告福克斯新闻的案子,人家12页的诉状,把3处诽谤内容、对应的报道时间和证据来源写得清清楚楚,法院压根没挑出程序问题,直接进入了证据质证阶段。

两相对比,特朗普团队在诉状撰写上的短板,一下就暴露出来了。

这事儿还引发了美国政界和媒体圈的争论。

共和党人说这是司法系统针对保守派,民主党人却觉得这是在保护媒体监督的权利,不让公众人物随便用诉讼吓唬媒体。

说实话,不管立场如何,法官这次的判决倒是立了个规矩:讼案要讲法律程序,诉状得有实在内容,光靠煽情和高额索赔,行不通。

特朗普还有28天时间修改诉状,能不能把问题说清楚,直接关系到这150亿美元的索赔能不能继续。

要是还像这次一样,把诉状写成“自我表扬小作文”,怕是再告十次,结果也一样。

毕竟法律讲的是规矩,不是情绪。

而对于《纽约时报》这些媒体,这次虽然暂时赢了程序,但“报道是否属实”的核心问题还没解决,后续能不能站稳脚跟,也得看证据说话。

说到底,这起讼案给所有人提了个醒:不管是公众人物还是媒体,在法律面前,都得按规矩来。

投机取巧搞“注水”操作,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来源:墨史浅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