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十大太后(按朝代排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8 19:53 1

摘要:中国古代历史长河,风云人物一般都是男人,但是也有不少女人,在一定的背景下被推上了历史舞台,对历史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她们大多以太后或皇后的身份的出现。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中国历史的十大太后。

中国古代历史长河,风云人物一般都是男人,但是也有不少女人,在一定的背景下被推上了历史舞台,对历史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她们大多以太后或皇后的身份的出现。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中国历史的十大太后。

身份:秦惠文王妾室,中国历史上首位垂帘听政的太后。功绩:执政41年,以联姻诱杀义渠王,彻底消除西部威胁,推动秦国东进战略。生平:宣太后(约公元前344年―公元前265年),芈(mǐ)姓,出生地楚国丹阳,又称芈八子、秦宣太后,战国时期秦国王太后,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宣太后16岁嫁与秦惠文王嬴驷,被封为“八子”,生一女三子。秦惠文王嫡子秦武王嬴荡死后,秦惠文后拥立庶长子嬴壮即位为王,而芈八子依靠弟弟魏冉等人举兵叛乱,另立自己的儿子嬴稷为王,继而诛杀秦惠文后、秦王嬴壮与其弟嬴雍。秦昭襄王嬴稷即位后,芈八子摄政,自号“宣太后”,重用亲戚组成“四贵”,开启了太后摄政与外戚专权的先河。摄政期间,拒绝伐楚救韩,但秦昭襄王不从,仍派兵救韩于楚。后与义渠王私通生子,并诱杀之,继而灭义渠国。公元前266年,宣太后被秦昭襄王下令废黜,其任用的外戚“四贵”亦被全部驱逐至关外;次年(公元前265年)十月,宣太后忧死,葬于芷阳骊山。身份:汉高祖刘邦皇后,首位临朝称制的女性统治者。功绩:推行“十五税一”轻徭薄赋政策,稳定汉初政局,诛杀韩信、彭越等异姓诸侯。生平:吕雉(?-公元前180年8月18日),字娥姁(xū),砀郡单父县(今山东省菏泽市单县)人,西汉初年女政治家,汉高帝刘邦之妻,通称吕后、汉高后等。吕雉早年嫁给泗水亭长刘邦,生下刘盈和鲁元公主。刘邦即位后,吕雉被封为皇后,先后诛杀韩信、彭越等功臣,激起英布反叛,又说服刘邦亲征英布。汉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因亲征英布时被流矢射中而不治身亡,其子汉惠帝刘盈即位,吕雉被尊为皇太后,成为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汉惠帝驾崩后,吕雉先后拥立前少帝与后少帝,两度临朝称制,成为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女性,自称为“朕”,令为“制”,臣下称其为“陛下”。与唐朝的武则天齐名为“吕武”。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吕雉因“病犬祸”而去世(一说即患狂犬病去世),与刘邦合葬于长陵。临终前将兵权交给吕家,引起了诸吕之乱,最终导致吕家被灭族。吕雉统治期间,奉行无为而治的方针,与民休息,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政治上,重用外戚、宦官,迫害刘姓宗室;违背白马之盟,封诸吕为王、宦官为侯,破坏因功封侯的原则,开启了汉代外戚专权、宦官干政的先河;颁行《二年律令》,维护夫尊妻卑的原则。经济上,两度推行货币改革,但均以失败告终,造成了经济上的混乱。外交上,禁断与南越的边关交易,激起南越反叛,连败西汉数县;认卫满朝鲜为外臣,致使其凭借汉朝的兵威财物壮大了自己的割据势力。身份:汉文帝皇后,历经文、景、武三朝,主导黄老治国理念。影响:压制汉武帝早期改革,通过外戚势力长期把控朝政。生平:孝文窦皇后(?—前135年),名猗或漪(一说猗房或漪房),清河观津(今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人。汉文帝皇后。汉惠帝时,被选为家人子,入宫伺候吕后,称窦姬。后被赐予代王刘恒,前往代国。刘恒即位后,册立为皇后,育有一女二男:长女馆陶公主,长子汉景帝刘启、少子梁王刘武。汉景帝即位后,尊窦氏为太后。窦太后大力提拔外戚,致使窦氏一门三人封侯,开启汉代以姻亲封外戚为侯的先河,并多次提议让汉景帝拜自己侄子窦婴为丞相,但终究未被汉景帝采纳。因私仇杀害震退匈奴的将领郅都,导致匈奴骑兵重新入侵。同时纵容幼子刘武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僭越天子,甚至图谋让汉景帝传位于刘武,但遭大臣反对而未能成行,刘武心生嫉恨,派人刺杀袁盎等十余名议臣。刘武病逝后,窦太后绝食大闹,宣称是汉景帝杀了刘武,致使汉景帝哀惧。建元元年(前141年)汉景帝驾崩,汉武帝即位,尊窦氏为太皇太后。当时汉武帝推行建元新政,窦太后不喜儒术,认为汉武帝在挑战她的权威,遂将新政成员赵绾、王臧全部诛杀,废除武帝所推行的全部新政。建元六年(前135年)去世,与汉文帝合葬于霸陵。窦太后尊崇黄老之学以保护其个人权力而非用于治国,同时严厉排斥儒学,思想保守,不能与时俱进,施政存在着严重的偏狭性、滞后性与后退性,对政治进行强力干预,终使“建元新政”夭折,给国家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与负面影响,但她的执政弊端与纰漏并未伤及国之根本。身份:汉和帝皇后,临朝称制16年,被列入《后汉书·皇后纪》。功绩:推行“兴灭国,继绝世”政策,稳定东汉边疆,改革内政。生平:和熹皇后邓绥(81年-121年4月17日),南阳郡新野县(今河南省新野县)人,汉和帝刘肇第二任皇后,东汉“六后临朝”中的最贤者,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政治家之一,被誉为“皇后之冠”。邓绥是东汉开国元勋邓禹的孙女、护羌校尉邓训的女儿。永元七年(95年)入宫,次年(96年)封为贵人。永元十四年(102年)汉和帝废黜阴皇后,改立邓绥为皇后。汉和帝驾崩后,邓绥先后拥立汉殇帝和汉安帝,以“女君”之名亲政长达十六年。邓绥临朝期间,因陨石撞击导致灾难空前,四夷各族趁机入侵,东汉岌岌可危。邓绥夙夜勤劳,推行一系列改革,选贤任能,躬行节俭,救灾安民,复苏经济,兴办科技教育,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压制外戚,推行半钱半谷制,移民开发江南,带领东汉克服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十年天灾;同时派兵征服南匈奴、鲜卑、乌桓等外患,剿灭海盗,平定西羌,使危机四伏的东汉转危为安;设立西域副校尉,恢复东汉对西域的羁縻;收服岭南三十六个民族,并将高句丽、徼外夜郎纳入版图,扩张领土1840里,时人颂曰“兴灭国,继绝世”。邓绥兼通天文、算数,曾引导蔡伦改进造纸术,用张衡研制浑天仪、地动仪等仪器,锻造中尚方弩机、拓建大型军马场以提升军备力量,创办史上最早的男女同校学堂,为女子提供学堂教育;又命许慎等人到东观矫正文字,推动世界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问世,苏辙称之为“和熹盛东汉”。永宁二年(公元121年),邓绥去世,谥号“和熹皇后”,与汉和帝合葬于慎陵。身份:北魏文成帝皇后,两度临朝称制,掌权25年。功绩:推动孝文帝汉化改革,奠定北魏强盛基础。生平:冯太后(442年-490年10月17日),长乐郡信都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人。中国南北朝时期北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文成帝拓跋濬皇后,献文帝拓跋弘嫡母,孝文帝元宏(拓跋宏)嫡祖母,辽西郡公冯朗之女。冯氏出身北燕王室长乐冯氏。北燕灭亡后,没入北魏掖庭,充为奴婢。太安元年(455年),被选为文成帝的贵人。太安二年(456年),受册封为皇后。献文帝拓跋弘即位后,被尊为皇太后。当时鲜卑贵族乙浑专权,诛杀朝臣。冯氏密定大策,诛除乙浑,开始临朝听政。随后下令各郡设太学,置博士、助教,根据各郡大小,招收学生。皇兴元年(467年),皇子拓跋宏出生,冯氏还政于献文帝。后与献文帝的矛盾日渐激化,至承明元年(476年)献文帝暴崩,拓跋宏即位,冯氏被尊为太皇太后,再度临朝听政。自太和元年(477年)起,开始改革吏治,颁行俸禄制度,推行三长制,发布均田令,推行租调制,以巩固统治,增加国家收入。在与南齐交战多次失利后,与之和好,使得边疆无事。但冯氏多疑好杀,宠佞佛教,广修佛寺、石窟,耗费巨万亿钱财蓄养男宠、独裁专制使天子失位的行为,也招致史家非议。太和十四年(490年),冯氏在平城病逝,享年四十九岁,谥号文明太皇太后,葬于永固陵,史称“文成文明皇后”。冯氏为人聪明果决,猜忌而长于权术,以重管、重罚驾驭群臣为其所用。她两度临朝称制,被认为是北魏太和改制的实际主持者。其支持的改革为孝文帝汉化改革及北魏迁都洛阳以后的繁荣富庶打下基础。身份:唐高宗皇后,中国唯一女皇帝,改唐为周。功绩:完善科举制度,打击门阀士族,开创“贞观遗风”盛世。生平:武曌[zhào](624年-705年12月16日),一般被称为武则天,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唐朝至武周时期政治家,武周开国君主(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3日在位)。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武则天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并于太宗死后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后,被召回宫中,封昭仪。永徽六年(655年),在“废王立武”事件后成为皇后。上元元年(674年),加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为“二圣”,参预朝政。高宗去世后,她以皇太后身份,于唐中宗、唐睿宗朝临朝称制。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建立武周,定都洛阳。当朝期间,开创殿试、武举、自举、试官等制;经济上采取薄赋敛、息干戈、省力役等措施;军事上与吐蕃频繁交战,复安西四镇,平营州之乱,一度使后突厥归降。但她任用酷吏,贬逐老臣,滥杀无辜,晚年豪奢专断,渐生弊政。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拥立中宗复辟,迫使病重的武则天退位,并为其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享年八十二岁。中宗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其后累谥为“则天顺圣皇后”。武则天前后当政四十余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她开创的时代,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被认为是走向盛唐的重要环节。她多智略,兼涉文史,颇有诗才。著有《垂拱集》《金轮集》等,今已佚。后世有大量以她为题材的文学、戏剧、影视创作身份:宋真宗皇后,北宋首位垂帘听政的太后。功绩:终结“天书运动”,主导仁宗前期朝政,被比作“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生平:刘娥(970年—1033年),益州华阳(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北宋章献明肃皇后。宋真宗赵恒第三任皇后,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刘娥出身寒微,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十四岁时入韩王府,后被迫离开,寄居韩王府给事张耆家中。至道三年(997年)宋真宗即位后,进入宫廷,直到景德元年(1004年)正月封为美人。景德四年(1007年)郭皇后死后,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正月进封为修仪,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五月进封德妃,十二月册立为后。刘娥机敏聪慧、通晓史书,颇具政治才干,为真宗所倚重。天禧四年(1020年)真宗病重,朝政多由刘娥裁决。乾兴元年(1022年)宋真宗病逝时,遗命刘娥为皇太后,权同听政,辅佐仁宗。仁宗即位时,年龄幼小,刘娥垂帘听政。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二十九日崩,享年六十四岁,谥曰章献明肃。刘娥终结了宋真宗赵恒在位期间存在十年之久的“天书”运动、结束党争、发行交子、兴修水利、创设谏院、兴办州学,为“仁宗盛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刘娥以东汉贤后马邓为榜样,后世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刘娥治国有方,但也眷恋权位。其长期隐瞒宋仁宗的身世,派仁宗生母李宸妃为真宗守灵,以隔绝仁宗母子,直到刘娥去世后宋仁宗才知道真相。戏曲《狸猫换太子》即取材于这段历史。身份:辽景宗皇后,摄政27年,主导“澶渊之盟”。功绩:改革辽国军政制度,推动契丹汉化。生平:萧绰(953年6月18日—1009年12月29日),小字燕燕,契丹族,辽朝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保宁元年(公元969年),辽景宗耶律贤继位后,选为贵妃,五月册立为皇后。保宁三年(971年),生辽圣宗耶律隆绪。辽景宗在位期间,萧绰即参决军国大事。乾亨四年(982年),耶律贤去世,耶律隆绪继位,尊萧绰为皇太后,萧绰开始27年的临朝摄政生涯。统和元年(983年),耶律隆绪率群臣给萧绰上尊号“承天皇太后”。统和四年(986年),击退宋朝军队对辽南京析津府(今北京)的进攻。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萧绰以索要关南地为名与耶律隆绪共同亲征伐宋,然而遭宋军反击而受挫,遂与宋签订“澶渊之盟”。统和二十四年(1006年),耶律隆绪率群臣给萧绰上尊号睿德神略应运启化承天皇太后。统和二十七年(1009年),萧绰归政于耶律隆绪。同年十二月,病逝于行宫,享年五十七岁,谥圣神宣献皇后。次年,葬乾陵。重熙二十一年(1052年),谥睿智(一说睿知)。萧绰明达治道,知人善任。重用韩德让、耶律斜轸、耶律休哥等汉族和契丹族大臣,锐意改革,奖励开垦,减免赋税,发展生产,整顿军队,使契丹从中衰逐步达于鼎盛。她以契丹诸京为基地,东降女真,西攻党项、回鹘,北攻铁骊,南攻宋,扩展了统治地域,对契丹的兴盛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身份:宋英宗皇后,临朝称制9年,支持司马光废除新法。争议:全面否定王安石变法,加剧北宋党争。生平:宣仁圣烈皇后高氏(1032年8月24日—1093年9月26日),小字滔滔,亳州蒙城县(今安徽省蒙城县)人。中国北宋政治人物,宋英宗皇后、宋神宗之母,陈王高遵甫之女。高氏出身名门。其曾祖是宋初名将高琼,母亲为北宋开国元勋曹彬的孙女,姨母是仁宗曹皇后。她四岁时被抱养在宫中,被曹皇后视为己出。在仁宗与曹皇后共同主持下,嫁与仁宗养子赵曙(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册封为皇后。英宗去世后,宋神宗继承皇位,册封其为皇太后。神宗在位期间,她对熙宁变法持有不同意见,曾与曹太后一并向神宗历陈变法弊端。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去世,高氏扶立宋哲宗即位,得以垂帘听政。哲宗即位后,高氏被尊为太皇太后,以“以母改子”为号召,起用司马光、吕公著、文彦博等人,贬斥变法派,罢除新法,史称“元祐更化”。由此,引发了其后新旧两党之间的争斗。在处理宋夏关系上,坚持和谈,将王安石变法期间宋朝收取的安疆、葭芦、浮图、米脂四寨归还西夏。高氏处事果断,富有政治经验,但为政独断,对哲宗过于严苛,又有意贬抑哲宗生母朱贵妃,这加深了她与哲宗之间的嫌隙。元祐八年(1093年)病死,谥号宣仁圣烈皇后,史称宣仁太后。身份:咸丰帝妃嫔,清末实际统治者,掌权47年。评价:镇压维新变法,推动洋务运动,但加速清朝衰亡。生平:叶赫那拉氏(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一般根据其徽号简称为“慈禧”“慈禧太后”,又有“西太后”“老佛爷”等称呼。中国晚清时期重要政治人物。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慈禧于咸丰二年(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一说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因生下皇长子载淳(同治帝),晋至懿贵妃。咸丰十一年(1861年),载淳即位,她与慈安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徽号“慈禧”。之后联合慈安、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执政初期,整顿吏治,重用汉臣,获取列强支持,先后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起义,使清王朝获得暂时的稳定。同时兴起的洋务运动,使近代工商业获得初步发展。史称同治中兴。同治帝崩逝后,她择咸丰帝之侄载湉(光绪帝)入继大统。慈安暴卒、奕䜣被免后,慈禧得以独掌大权。期间一度归政,但在戊戌政变后再度训政。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利用其斗争对列强宣战,引发八国联军侵华。两宫回銮后,相继实行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企图挽救王朝危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溥仪作为新帝,她自即日起被尊为太皇太后。次日在仪鸾殿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葬于定东陵。谥号长达二十三字,简称“孝钦显皇后”。慈禧一度垂帘,三次训政,前后掌晚清政权四十七年,是清朝同光两朝的实际统治者。围绕着她在中国近代发展中所起作用的评价,中外学界也有着不同的讨论。大量以她为题材的文学、戏剧、影视创作也延续至今。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