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为什么总喜欢“嗯”一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3 09:00 1

摘要:最近,不少网友在使用DeepSeek时发现了一个细节——开启深度思考模式的DeepSeek,回答问题前总喜欢在开头“嗯”一下。

最近,不少网友在使用DeepSeek时发现了一个细节——开启深度思考模式的DeepSeek,回答问题前总喜欢在开头“嗯”一下。

对此,DeepSeek提到“主要是为了模拟人类对话中的自然反应,让回答显得更亲切、更像真实的交流”。

那人类对话中,真的会有很多“嗯”吗?

数据似乎印证了这一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殷治纲与李爱军,在《“嗯”“啊”类话语标记研究》一文中,曾统计口语会话中“嗯”“啊”类话语标记的出现次数,结果显示:“嗯”的出现率为19.91%,超过其他话语标记词。

嗯,那问题来了:人类对话时又为什么喜欢用“嗯”呢?

为什么人类对话中喜欢“嗯”一下?

一句话:因为好用,所以爱用。

好用首先体现在用处多。比如“没话先找话”,就是“嗯”的常见用途。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者Christenfeld,曾分析过英文中“嗯”的作用。他指出,对说话者而言,“嗯”是语言中的填充性停顿,可用于拖延思考时间。

也就是说,“嗯”可能代表着“别着急,正在思考中”。倘若快有思考结果了,“嗯”还有用处。

Christenfeld进一步指出,“嗯”可以向听者表明说话者还有更多的话要说,防止对话被误判为结束。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种警察学院基础部教师李咸菊研究表明,“嗯”“啊”“哎”“呃”等话语标记词,是说话者开启话语的一个信号,可以引起听者的注意,使其转移到马上要开始的话语交际过程中来。

换句话说,“嗯”可不光是“没话找话”,更可能是提示“下面请听我说几句”。

这样的用处恰好也体现在DeepSeek上。

在小红书,一篇关于“DeepSeek为啥总要嗯一下”的笔记中,有2000多条评论,点赞1.7万之多。有网友表示:“别管为什么嗯,反正看到这个就安心——服务器终于不繁忙了。”

也就是说,当DeepSeek开始“嗯”,意味着终于有话要说了。

不过,回到开头,在“嗯”“啊”“哎”“呃”等各类话语标记词中,人类为什么偏偏用“嗯”相对更多呢?

原因还可能在于,好用的“嗯”,还好在不费劲。

Christenfeld认为,人们热衷说“嗯”,可能是由于“它说起来比其他任何事情都容易”。伊犁师范大学的蔡红在《2—3岁幼儿会话中“嗯”的话语功能》一文中指出,2—3岁段幼儿在口语交谈中,已能频繁使用“嗯”来表达各种意思。

在蔡红看来,“嗯”被高频使用,除了功能强大,还因其是舌根鼻音自成音节——发音相对简单,开口度小,甚至无须打开口腔,因此使用频率更高,范围更广。

综上所述,“嗯”好用到人们常说“嗯”,AI从人类对话训练数据学习,用上“嗯”也自然而然。

更有趣的是,在“DeepSeek为啥总要嗯一下”的相关笔记中,还有网友调侃“可能它是湖北人”。主要原因在于,去年湖北靠“嗯”出圈。

在湖北文旅抖音官方账号上,以“嗯”为BGM制作的武汉园博园十二花神短视频,抖音播放量超1000万次,点赞近17万。“湖北人高冷,喜欢说嗯”一时成了网络热梗。

问题又来了:“嗯”怎么和高冷挂钩了?在互联网上,确实也有网友表示“看DeepSeek说‘嗯’,总有一种淡淡的敷衍感”。就连DeepSeek自身都认为,“嗯”可能没那么亲和。

“嗯”为什么变高冷?

说“嗯”高冷,其实常见于网络交际环境中。

比如,知乎盐选文章《网络聊天时,看到这些信号表示你该闭嘴了》就提到,“嗯、哦、啊”等语气词在网络交际环境中常被视为冷漠、高冷。

从“嗯”自身找问题,“嗯≈高冷”这种说法,不乏合理性。

一方面,在于“嗯”给的情绪不够多。

在开篇殷治纲与李爱军的研究中,研究者采用了汉语普通话自然口语对话语料库CADCC的部分数据作为实验语料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从“嗯”“啊”类话语标记的情绪极性来看,以中性情绪为主;从情绪激活度来看,以低激活度为主。

虽然中性情绪、低激活度并不等于高冷,但在网络交际环境中,若碰上“这边还在肺腑之言,对面却给了个轻描淡写的‘嗯’”这类情况,说“嗯”的一方未提供对等的情绪,“嗯”自然让人觉得敷衍、高冷。

另一方面,则可能在于“嗯”里的意思又太多。如前所述,2—3岁婴幼儿都能用“嗯”表达各种意思,更别提成人。

而在渤海大学文学院研究者袁耀辉等人的研究中,他们认为在网络空间进行言语交际时离开了自然语境,加上“嗯”自身所具有的多重语义,使得交际另一方很难确信对方所表达的意图,无法直接断言对方的积极反馈。

在小红书,“讨厌‘嗯’一个字”相关话题下,已有5万多篇笔记,许多网友吐槽“想不出对面到底什么意思,看着真敷衍”。

总而言之,单一个文字“嗯”,由于情绪不太多、意义又太模糊,也就看起来“爱搭不理”,自然让人觉得高冷。

反之,在现实交际中,因为伴有眼神、动作、语音等非言语手段,“嗯”的表情与表意功能相对更为清晰,也就不全是“爱搭不理”。

当然,许多网友认为“嗯嗯”“嗯哼”“嗯呐”等“嗯X”家族,相比“嗯”没那么高冷,也不无道理。

殷治纲与李爱军的研究进一步指出,情绪激活度越高的话语标记发音越响亮(开口度越大),发音形式越复杂(音素数目越多)。

而“嗯X”家族整体增加了音素数目,自然让人感觉情绪激活度变高,没“嗯”那么冷淡。

不过,袁耀辉等人表示,语言在实际运用中会受说话者谈话方式、话题内容等影响,在语境中产生语用义。“嗯”和“嗯X”都不能一概而论其含义。

20世纪经典春晚小品《如此包装》中,赵丽蓉与经理也曾对“嗯哼”发表过不同看法。经理教赵丽蓉用“嗯哼”打招呼,经理认为“这就是语言包装”,而赵丽蓉则调侃“这就是不让好好说话”。

以此类比,“嗯”到底是“爱搭不理”还是“好好说话”,想必不同人也有不同看法。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来源:阅读时代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