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外交学人》2024年12月4日发表题为《孟加拉国网络激进化的危机》的评论认为,孟自步入“后哈西娜时代”以来,极端主义在政治真空、社会动荡中扩散,通过社交媒体、即时通讯、文件分享和加密货币等工具广泛传播,推动“网络激进化”。孟政府亟需通过技术手段、金融监管、数
图源:Researchgate
《外交学人》2024年12月4日发表题为《孟加拉国网络激进化的危机》的评论认为,孟自步入“后哈西娜时代”以来,极端主义在政治真空、社会动荡中扩散,通过社交媒体、即时通讯、文件分享和加密货币等工具广泛传播,推动“网络激进化”。孟政府亟需通过技术手段、金融监管、数字素养、反叙事建构,并结合国际合作以全面应对这一挑战。本文作者沙菲·穆罕默德·莫斯托法(Shafi MD Mostofa)系达卡大学世界宗教与文化系副教授、匈牙利中欧大学民主研究所的博士后研究员。
哈西娜政权曾采取“极端主义零容忍”政策,自我定位为“抵抗激进主义的唯一合法力量”。然而,该策略未能根除、遏制极端主义威胁,反而催生了一代更为保守的青年群体。2024年8月5日,学生抗议推翻哈西娜长达十五年的统治。此后,政权更替与社会动荡为极端组织提供扩张窗口——学童在街头呼吁建立“哈里发国”,被禁组织“伊斯兰解放党”(Hizb ut-Tahrir)、“伊斯兰国印度地区分支”(Waliyat Al Hind)等公开呼吁在孟推行伊斯兰统治。
孟极端主义持续发酵,“网络激进化”是主要驱动力。一项研究显示,在250名被拘留的激进分子中,有82%通过各种社交网站走上激进化道路,其中城市受教育青年所受影响最为显著。极端组织常用的传播平台涵盖社交媒体与视频平台(Facebook、Twitter/X、YouTube)、即时通讯(Telegram、WhatsApp、Throma,加密通信便于协调)、文件/存储与分享服务、论坛网站(如“孟加拉国伊斯兰抗争”“圣战日报”“哈里发即将到来”等群组)、游戏平台(借多人游戏聊天功能接触潜在招募对象)等。
同时,极端组织熟练掌握规避审查的技术手段、内容包装、资金渠道。技术方面,极端组织使用VPN、Tor浏览器规避监控,部分拥有专属IP,甚至传授“注册虚假账号”等反侦查技巧。内容方面,极端组织利用孟加拉方言内容规避平台检测,甚至反渗透到事实核查类网站。资金方面,极端组织利用支持匿名捐赠的在线筹款平台、比特币等加密货币、Telegram应用程序开设捐款频道,向世界各地同情者募集资金。
当前,孟政府应加大力度打击“网络激进化”:一是加强网络安全基础设施,与社媒公司合作尽力清除极端主义内容。二是强化执法能力建设,为执法机构配备追踪极端网络的工具,同步提升公众数字素养以抵御极端内容。三是严管加密货币,阻断匿名资金链。四是构建“和平包容”的反极端叙事,推动宗教领袖、“网红”参与打击激进意识形态。五是加强情报共享、网络防御国际合作,形成跨国应对合力。
来源:南亚研究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