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面城城址坐落在铁岭市昌图县四面城镇。有意思的是,一名农民在耕地里偶然发现一块残碑,证明这里为辽代安州州治所在,结束了与其相关的千年争论。四面城城址是迄今我省保存最为完整的辽代古城,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基本完整并保存至今缘自当地群众的精
转自:辽宁日报
相关工作人员在查看四面城城址保护情况,脚下即是城址的北墙。
铁岭市博物馆展出的四面城城址复原模型。
本报记者 郭平 文并摄
核心提示
四面城城址坐落在铁岭市昌图县四面城镇。有意思的是,一名农民在耕地里偶然发现一块残碑,证明这里为辽代安州州治所在,结束了与其相关的千年争论。四面城城址是迄今我省保存最为完整的辽代古城,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基本完整并保存至今缘自当地群众的精心守护,这里承载着口口相传的美好传说。如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正在努力将传说中的金色梦想逐步变成现实。
壹 “镇虽小却有博物馆,还有一首‘镇歌’”
按照铁岭市昌图县四面城镇宣传委员张瑜的提示,记者用手机扫描了《四面城镇史志略》上的二维码后,页面显示出一首歌曲,然后点击播放。伴着童音念白,由王跃作词,乌日丽嘎谱曲,周扬演唱的四面城镇之歌《有一个很小的地方》飘了出来,曲调悠扬,歌词朗朗上口。“你看,小镇虽小,我们有自己的博物馆,还有一首镇歌。”副镇长高爽说。
从地图上看四面城镇,可以看到城东有一片略呈菱形的树林,边际清晰的菱形便是四面城城址的轮廓。辽代城址多为土筑,在历史上破坏较严重,从文物保护角度研究,土质的遗址保存保护下来特别困难,因为一经破坏,构成遗址的土质设施混杂在周边的泥土中,难以区分,这也是我省诸多的辽代古城址不能像明清时期的古城那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此前,曾听考古专家多次讲到四面城城址。当时便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四面城能够时隔千年仍然保留着基本完整的外形?小镇里的历史博物馆给出了答案。
历史博物馆有三间展室,第一间是辽金时期文物展厅,墙壁上挂着展板,展柜里摆放着铁剑、铁甲片、铁矛、罐、盆、缸、鸡腿坛等辽金时期的文物,其中一件雕满圆孔的鼓形石墩非常完整。这些文物都是当年对四面城城址考古发掘后,老一辈四面城镇的负责同志央求考古队留下来的。
第二间展室里摆放的是一些农村家居生活的老物件,如风箱、纺车、木工刨子及瓷花瓶。第三间则是留存的书画作品,作者有前来考察的文化名人,还有四面城镇本地的较有功力的书法爱好者。
当走进另一间屋子,看到发出“嗡嗡”声的监控设备时,记者的疑问有了答案:这里的人们对小镇的历史有自己的理解,而且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
从镇政府向东出发,走不多远便见到那片规整的杨树林,林边可以清晰地看到齐整的古城墙体。这就是2013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辽代四面城城址。
古城址的四面城墙用夯土筑成,呈不规则菱形,有南北两门,其中北门外还存有瓮城遗迹。城墙存高平均达3米以上,长度在310米至510米之间,周长约1800米,占地面积14.3万平方米。如今整个城址周围都建有金属围栏,关键点位装有监控设备。
防护围栏在南面装有大门,可以由此进入城中。昌图县文旅局文物管理科负责人闫研介绍,目前四面城城址保存最好的部分为北墙,墙体平均高度约6米,墙基存宽17米至20米,顶端现宽1.4米至2米不等,他们在城址的四面都设立了文物保护标志碑。
其实,无须仔细辨认,只要从南门走进四面城城址,人们就会立即找到走进一座古城的感觉:城址地面十分平整,从排列整齐的杨树空隙中环视,目力所及皆是夯土墙体,将一墙之隔的外面世界隔绝开来。
70多岁的村民陈维清,住在四面城城址南墙外的四面城村,听老人讲,他家在这里至少有80年了。“我们一直看护着这座城,还没设文物保护单位的时候我们就看护着,就不让人动它。”说起当年看护城址的事,他摆摆手说,“也没啥难的,不让村民动墙上的土就行了。”他又反复强调:“一点也不许动,谁也不行!”
“村民为什么一直会有保护城址的自觉?”记者不禁发问。有村民回答,这同祖辈传下来的古老传说有关,正如“四面城镇歌”唱的那样:“四面城啊,四面城,很小很小的地方。如果心中充满了梦想,那传说中的金高粱就会长在你前方!”
贰 “刨出来的残碑上刻着‘安州’”
关于“四面城”,有许多争论。其一是名称的由来,人们通常的说法是由保存基本完好的四面城城址得来的。《昌图县志》中记载,这里曾经出土方砖,上面有“侍院城”三个字,形成年代不详,有人推测四面城是这三个字的谐音。
其二是关于它的地位。宋代使臣许亢宗认为这里是辽代的通州。从上世纪初,学者展开讨论,众说纷纭。最终,是一名村民解开了这个千年悬疑,他就是四面城村的李兵。
李兵是个红脸膛,圆面孔,朴实憨厚的汉子。上周,他带记者来到了他发现金代残碑的地点。
四面城城址中留存有一个古代的汉白玉赑屃,背上驮石碑的方孔还在,只是碑身不知去向。赑屃头部残损,后来有村民用水泥给做了一个脑袋,看起来与其身体不太协调,但是这种朴实的修补行为能反映出当地村民保护、修复文物的强烈愿望。
这个赑屃旁恰是李兵家的承包田,当年他家种的是玉米,现在已经全部栽上了杨树。
今年54岁的李兵模仿着刨地的动作,绘声绘色地讲了起来:“那是2000年的事,都过去25年了。我就这样刨着垄沟。突然,一下子碰到了一块大石头,我就捧起来看。仔细一看,呀,这不是石碑的一个边儿么?”他又做出来拿石头看的动作,说:“那时候,我们都知道城址里出来的东西重要,我就立即把石碑装车、拉回了家,当天就通过村上报告给了镇文化站。真的,我没敢耽误,当时就上报了。”
经鉴定,这个石块是残碑,为青石所做,石质细腻,长方形,高66厘米、宽36.7厘米、厚37.4厘米。残碑正面右侧为缠枝卷草花纹带,左侧即为阴刻楷书碑文,残存62字,即“……辽东之地为州者五十有四,而安州即其一也……俗阜视其地利甲诸辽左,真一境之佳致也……并吞辽宋一匡天下,封疆万里。夫以……取民之所归,惟归有仁之意……夸耀……”。碑文残缺,大意是说,辽代在辽东地区设五十四州,安州是其中之一。碑文赞美安州在辽东诸多州城中可称得上是首位的州治。这里土质肥沃,有利于种植农作物,且民众富庶,真乃大自然送给这里的一片绝佳境地。
石碑为金代所立。金灭辽、宋后,废除安州,在这里置归仁县。
李兵在四面城城址发现的残碑,用无可辩驳的实物证明了四面城城址为辽代安州、金代归仁县的治所,也为破解红山河沿岸的各类遗迹厘清了考证上的依据。
叁 “有梦想就要去实现”
此前,多次听人说起四面城城址中种树的事,褒贬不一,有人认为种树可能会对城址造成一定的破坏。自2002年四面城村借助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将城址中的农田变成林地后,20余年间,城址基本保持当年的样貌,这一事实证明了这一保护策略的有效性。
四面城村委会主任矫树成告诉记者:“过去,村里人在城址上种地,总会挖出铜钱或者甲片,后来耕种用大型机器了,不仅翻得深,而且机械力量大,对城址的破坏也大。此外,为了方便耕种,村民在城墙上开了通道,现今城址西墙上的几个缺口就是这种原因留下来的。”
听说有了退耕还林政策后,当年的村委会经过集体决议,决定将城址中的农田退耕还林。一次性植树成功后,村民就再也不来扰动城址中的土地了。
“为什么村民对于保护古城这么上心?”记者提问。李兵瞅瞅矫树成,矫树成又推回来:“你说吧,小时候你听的故事最多。”
在四面城村,祖辈流传下来很多与古城有关的传说,这些传说都承载着人们致富的梦想。
在去年1月完成编撰的《四面城镇史志略》中,收录了30个与城址有关的传说。其中的《金叶子》故事说的是,古时候,有个农民喝多了酒,在古城种的高粱地中发现一颗特殊的高粱,就顺手擗了片叶子带回家。第二天一早,他发现炕上有片金叶子,才知道那是一颗金高粱。夫妻二人赶紧去找,可那些高粱密密麻麻,哪里还找得到?后来,夫妻俩卖了金叶子翻修了房子,过上了舒心日子。
类似的故事还有《金蟾蜍》《金马驹儿》等,在四面城村,只要有人起个头,村里人会滔滔不绝讲给游客听。
四面城镇处于昌图县中部,以种植玉米为主。李兵掰着指头为记者计算一年的收支情况:家里四口人,每人2.7亩地,10亩多的玉米田一年毛收入在1万元左右。“靠种地根本不够花。”李兵说,现在他每天开着厢式货车跑运输增加收入。
四面城村户籍人口1900多人,常住村里的有800多人,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矫树成说:“村里人勤快,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在家里的除了种地也都搞点养殖啥的来增加收入,都不闲着。”
采访结束时,李兵坐进那辆有着金黄色涂装的货车驾驶室里,向记者摆摆手,说:“勤劳的人们对生活都有着美好的期待。有梦想就要去实现。”一声鸣笛,汽车扬尘而去,那个梦想从他脸上的笑容里可以看得到,很真切。
四面城城址
地址 昌图县四面城镇四面城村
年代 辽金时期
文物 城墙、瓮城、白瓷片、鸡腿坛、铜钱、铁甲等
价值 出土的残碑证实了四面城城址即为辽安州城旧址,校正和补充了学界对安州城位置和规模的认识,是研究辽代城址的重要案例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