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八百里秦川的褶皱里,乾县铁佛古寺宛如一枚古老的佛印,深深烙刻在岁月长河中。这座承载着千年传奇的古刹,既是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亦是佛法东渐的重要见证,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始终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光芒。
话说家乡铁佛古寺
在八百里秦川的褶皱里,乾县铁佛古寺宛如一枚古老的佛印,深深烙刻在岁月长河中。这座承载着千年传奇的古刹,既是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亦是佛法东渐的重要见证,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始终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光芒。
相传,早在殷商时期,乾县境内的清凉山上便有一座清凉庙,晨钟暮鼓回荡山间,似在诉说着古老的佛偈。至明代万历年间,一场大火无情吞噬了清凉庙,唯余一尊铁佛岿然屹立,恍若佛陀慈悲的化身,历经劫难而不灭。虔诚的僧众们怀着敬畏之心,将铁佛移至清凉山脚,在古丝绸之路的驿站遗址上建起铁佛寺,从此开启了一段绵延数百年的佛缘佳话。据《乾州新志》《乾征遗稿》等古籍记载,明代万历年间,了静、了常、了喜、了澈四位高僧住持铁佛寺,大兴象教,引得四方缁徒云集,寺内香火鼎盛,梵音袅袅,成为闻名遐迩的佛教圣地。那尊神秘的铁佛,更似佛法的象征,庇佑着一方百姓,也吸引着无数善男信女不远千里前来朝拜。
岁月流转,铁佛寺历经沧桑,却始终在历史的长河中顽强地传承发展。民国时期,因拆寺兴学,大部分殿宇毁于一旦;解放后,仅存的大殿也在时代浪潮中消逝,就连那尊珍贵的铁佛铸像也不知所踪,只留下三尊佛像和三十轴水陆布缯,被收藏于县文化馆和乾陵博物馆,默默诉说着往昔的辉煌。然而,佛法的种子早已深植于这片土地,等待着破土重生的时刻。
1985年,五台山正文法师云游至此,望着残垣断壁间仅存的三间破窑洞,慈悲之心油然而生。这位来自山西的高僧,毅然决定留驻铁佛寺,主持寺务。正文法师心怀宏愿,广结善缘,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慈悲为怀的精神,四处奔走募化。他的诚心感动了四方信众,尤其是四川、山西两省的居士,纷纷慷慨解囊,助力铁佛寺的重建。历时五年,耗资二百六十多万元,一座布局精巧、气势恢宏的新寺院终于拔地而起。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建筑错落有致,殿内佛像庄严慈祥,佛香袅袅;藏经楼中珍藏着《大藏经》三部、新修《大正藏》《中华大藏经》和《乾隆大藏经》各一部,以及其他佛教书籍四万余册,成为远近闻名的弘法清修净土道场。正文法师以毕生心血,让铁佛寺重焕生机,续写了千年古刹的传奇。
如今,在乾县佛教协会会长寿杨法师的主持下,铁佛寺迎来了新的辉煌时代。寿杨法师秉承爱国爱教的理念,以智慧和慈悲之心,将铁佛寺打造成集修行、弘法、文化交流与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圣地。他积极推动寺院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开设佛学讲座和世界语讲座,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佛学人才;精心策划各类佛事活动,每年六次的佛七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信徒前来共修,让佛法的智慧传播得更远。同时,正阳法师巧妙地将铁佛寺与乾陵旅游资源相结合,使这座古寺成为乾陵旅游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每当游客踏入铁佛寺,都会被其庄严古朴的建筑、宁静祥和的氛围所感染。漫步寺中,听晨钟暮鼓,闻佛香袅袅,看信徒们虔诚礼佛,仿佛穿越千年,与历史对话,与佛法共鸣。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被铁佛寺的魅力所折服,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铁佛古刹逾千秋,大殿金辉塑佛幽。暮鼓晨钟多雾绕,南游北客汇人流。”描绘出铁佛寺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香火旺盛、游人如织的景象;“名寺铁佛幽径深,斜阳檐影映松林。石阶有忆火烧耻,华表无言史记沉。”则诉说着古寺曾经的磨难与历史的厚重;“细雨轻敲百卉琴,莲开万朵动雷音。晨钟惊起潮头日,暮鼓催眠月下林。”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铁佛寺在风雨晨昏中的静谧与神圣。这些诗词,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将铁佛寺的神韵与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
铁佛古寺,这座凝聚着千年历史与智慧的佛教圣地,在正文法师、正阳法师等一代代僧人的不懈努力下,焕发出勃勃生机。它不仅是家乡人民的精神家园,更是中华佛教文化的瑰宝。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信仰与文化共生,每一块砖瓦、每一缕佛香,都在诉说着古老而动人的故事,激励着人们追寻内心的宁静与善良,传承和弘扬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
乙巳年四月十九日
作者简介
任天义:笔名,碧溪。1956年生,陕西乾县人,大学文化,中华全国新闻文化研究会研究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曾陕西日报特约记者、评报员,咸阳日报.周末刋责任编辑等。2005年9月在盛世中华第六届征文获金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受到国家领导接见合影留念。2024年6月在全国古树公园征文中获散文三等奖,同年10月在北京第九届“风雅古韵怀”大赛中获大奖。创作获国家北京有关部门和省市奖50多次。
来源:8854690142176碧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