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亩玉米丰收 通辽“吨粮田”目标实现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3 03:29 1

摘要:“种了一辈子地,从没见过1亩地6500多株还能结这么大棒子的,亩产2458斤,不服不行!”金秋时节,通辽市科尔沁区钱家店镇的玉米地里,株株玉米秆壮穗满,浅埋滴灌带在宽窄相间的植株间均匀铺展。这片曾依赖传统种植的土地,如今已成为农业科技应用的示范窗口。

转自:内蒙古日报

9月22日,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经专家复测通辽市汇民盛丰联合社的玉米地亩产1229公斤,达到吨粮水平。

“种了一辈子地,从没见过1亩地6500多株还能结这么大棒子的,亩产2458斤,不服不行!”金秋时节,通辽市科尔沁区钱家店镇的玉米地里,株株玉米秆壮穗满,浅埋滴灌带在宽窄相间的植株间均匀铺展。这片曾依赖传统种植的土地,如今已成为农业科技应用的示范窗口。

9月22日,“粮安四海,丰收乡合”2025年丰收节内蒙古站活动在此启幕。这场由农业服务平台乡合农服发起的活动,紧扣国家“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精神,既展现新质生产力与“四良”增产要素融合的显著成效,也诠释了政企学研协同助力粮食安全的“合作”力量。

帮助农户享受技术红利

科尔沁区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旗县。作为全国玉米重要产区之一,通辽市常年玉米种植面积超2000万亩,产量占内蒙古三分之一。近年来,在中国农科院助力下,当地大力推广以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为代表的“四良融合”技术方案,将种植密度从4500株提升至6000株以上,搭配浅埋滴灌与宽窄行配置,同步实施土地精准耕整、自动化播种、水肥精准调控及病虫害精准防控,实现了亩产提升200公斤。

乡合农服旗下中和汇民公司负责人、通辽市“种粮状元”马忠臣是该模式的首批受益者。在中国农科院专家团队指导下,他率先落地密植宽窄行、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吨粮田”目标。“今年在总部支持下,又有超过4000亩地用上这项技术,全都喜获丰收!目前我们推广的土地已经超过10万亩,一年就能增产2万吨。农户都非常认可!”马忠臣的话,道出了农户的真切喜悦。

由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克如老师领衔的专家团队对项目区玉米田进行了严谨、科学的公开测产,并现场宣布了测产结果:亩产1229公斤。

“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研发与服务落地缺一不可。乡合模式通过全生产要素支持,无疑会帮助更多农户享受到先进技术红利。”王克如说。

科技是增产的“左腿”,本地化服务则是“右腿”。“我们不只是推广技术,更是要打造大规模、可复制、可持续的高产增收模式,而标准化的方案落地是关键。”乡合农服总经理窦华茂强调,“在农科院等权威科研单位的先进成果基础上,我们的技术团队和有大量实操经验的本地合作方联手,从数据角度,将技术方案拆解为上百个可量化可调节的标准化参数,再通过实践补充数据库,把经验转化为数据模型,加速了科技成果大规模落地。”

确保每项技术不走样

乡合农服作为中和农信集团旗下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6年前从内蒙古起步,依托集团金融与产业链合作资源,完善金融、技术、数字赋能等能力,支撑本地服务合作伙伴为农户提供“耕种管收储售”全产业链服务。目前营收已达40亿元,惠及全国500多个县域的13万名种植户。

“方案若不能精准落地,就是空中楼阁。”乡合农服内蒙古区域负责人高永利介绍,乡合与合作伙伴严格推行标准化作业,依据土壤检测制定个性化方案,从精准播种定行距,到浅埋滴灌控水肥,确保每项技术“不走样、不变形”。​

当天揭牌的全国首个乡合科技小站便是乡合农服将科技赋能+服务落地的典型案例。其以“示范+技术+产业链服务”一体化模式,承担着科技成果“基层转化器”角色。“除了农业技术服务,科技小站也是农业产业链服务站,为农户提供种什么、怎么种、怎么卖的全程服务,同时融合对接金融、保险、数字服务等多方位服务。”窦华茂表示。

“单产提升关键是要素融合,粮食安全根基在田间地头。乡合联合本地化合作伙伴,以服务规模化推动经营适度规模化,实现农民增收、服务主体壮大、技术转化加速的多赢。集团也将持续加大投入,深入探索产研融合、政企协同下的‘龙头企业+本地服务主体+农户’的联农带农模式。”中和农信集团新闻发言人、副总裁白雪梅强调,“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让科学种植成为农业主流,让现代化成果惠及更多乡亲。”(张燕慧)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