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包括教育在内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取得显著成效,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近年来,在党中央关于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下,对口援青围绕产业“四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包括教育在内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取得显著成效,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近年来,在党中央关于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下,对口援青围绕产业“四地”建设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以产业援青和人才援青为“两翼”,全力推动“两山”理念、人才战略等在青海的实践为青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对口援青所凝聚形成的对青发展赋能作用,既以清晰可见、切实可感的丰硕成果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越性,也以生动实践深刻体现了党的创新理论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共同富裕以及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等重大发展领域的实践价值。
下好高质量发展关键棋,精准赋能青海构建绿色产业“核心链”
产业发展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青海要立足高原特有资源禀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从战略高度为青海产业发展锚定了坐标,也为对口援青着力推动产业升级与结构优化、创新驱动与数实融合、多元协同与生态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
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以科学的策略构架赋能路径。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作为生态脆弱与资源富集并存的省份,其产业发展必须走绿色、低碳、循环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新时代援青实践正是在这一框架下,基于青海生态资源战略价值突出的鲜明特征和省情发展需求,把建设产业“四地”、构建青海现代化产业体系放在工作大局中谋划设计,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工作主攻阵地,通过东西部协作机制,推动资源要素跨区域优化配置,推进“组团式”工作走深走实,拓展“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发展路径,助力青海实现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有机统一。援青工作自上而下的规划,始终坚持贯彻党中央的重大决策,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推进青海绿色产业发展中,各层面、各方面的援青方略方案,以科学的线路图保证了对口援青持续精准助力青海产业发展,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把产业援青作为对口援青的重要实践,切实体现了“谋长远之策”的战略考量,其理论价值体现在多个维度,包括推动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共同富裕理念向现实转化等。
把握产业优化方向盘,以有效的实践彰显理论价值。发展绿色产业是推动青海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极大地展现出绿色发展对传统经济结构的重构作用,有效破解了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把握发展重要机遇,发挥制度优势,青海全面履行“组团式”援青工作职责清单。援青实践持续加大投资建设力度,将东部地区的资本、技术、市场优势与青海的资源优势有机结合,通过新质生产力在清洁能源、有机农牧、生态文旅等领域深度应用,成功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象化为新兴产业蓬勃而起、“两山”理念扎实落地的鲜活图景。真金白银筑起现实发展进路,促进青海资源“势能”加快变为发展“动能”。第五批援青工作,三年累计投入对口援青资金55.46亿元,规划实施各领域项目1400余个,招引绿色算力、清洁能源等领域重点项目223个。推动风电、光伏、绿色算力等诸多项目落地青海,构建起光伏制造等高科技产业集群,助力青海将“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转化为旅游经济增长极,推动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加快建设及市场拓展,农牧业等传统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开辟了地方特色产品远程销售渠道,提升了产业数智化发展价值链。援青实践以理论为指导,以实践为基础,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在青海以大量生动的实践彰显了党的创新理论价值,为中国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参考样本。
下好高质量发展长远棋,精准赋能青海打造人才战略“强引擎”
人才强国战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保障所在。习近平总书记谋深虑远,要求“必须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把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新时代援青实践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把“靶向”引才育才作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的密钥,通过“组团式”帮扶、“博士服务团”挂职等途径着力创建人才援青新格局,助力青海打造人才“强引擎”,跑出发展“加速度”,以成功的创新模式深刻揭示了人才资源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资源。
从增强造血功能出发,以制度优势汇聚第一资源。对口援青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凝聚人才智慧、汇聚奋进力量的强大优势,把人才支援当作全盘工作的重要内容,将国家宏观战略、东部人才优势与青海发展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上下贯通、东西联动、精准高效的人才帮扶机制,不仅实现了跨区域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同共享,也带动促进了本土人才培养和成长,使援青工作不断从“输血”向“造血”发展转变,推动人才资源转化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效生产力。一批又一批援青干部人才融入青海爱上青海,成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推动者、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的建设者、创新产业“四地”的实践者、民族团结进步的引领者。选派更精准、管理服务更规范、作用发挥更聚焦、制度机制更完善、服务国家战略更显著,一系列人才援青创新实践,突破了地域限制,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人才积极因素,实现了跨省、跨区域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同共享。“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人才援青取得成就的背后,是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生动体现,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激活发展“第一资源”方面的巨大优势。
从创造价值转化出发,以人才引擎激发内生动力。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人才作为知识、技术和理念的载体,在对口援青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桥梁纽带作用与核心驱动作用。对口援青充分考虑当地需求和长远发展,有效推动人才要素与地域发展深度融合,通过聚焦青海在生态保护、清洁能源、特色农牧、医疗卫生、教育教学等领域的紧迫人才需求,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延伸工作链条,协同构建“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等帮扶模式,创造了多重价值转化机制。比如:“昆仑英才”计划发挥博士服务团成员专业领域优势,不仅实现了引资引智,而且构建形成青海“本土化”高技能专业人才培养新机制;教育领域的“组团式”援青,不仅直接提升对口所在地教学质量,更通过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助力当地构建起教学新机制;医疗援青不仅将上百亿元资金精准投向青海基层医疗卫生项目,而且帮助青海多地构建起医疗卫生服务新运行机制。第五批援青,三年累计开展“双招双引”专场活动116场,招引紧缺人才2400余名,广大援青干部人才把强烈的使命感转化为绘就青海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图景的责任机制。援青实践以“人才薪火”点燃青海高质量发展,促进了制度创新与理念更新、知识转移与能力建设、社会资本与网络构建等,这一切所蕴含的价值在实践层面,也在理论深处,在当下更在长远。
下好高质量发展制胜棋,精准赋能青海激活协同创新“动力源”
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青海高质量发展仍面临产业链条短、科技创新能力薄弱、高层次人才短缺等现实挑战。面向未来,需进一步推动援青工作在优化“输血式”帮扶支持的同时,持续创新拓展“造血式”支援路径,构建援青工作赋能青海发展新生态,形成久久为功促进协同之势。对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强化产业协同与绿色创新。以政策导向鼓励吸引东部企业与青海本地企业共建研发平台,聚焦盐湖资源高值化利用、清洁能源高效率开发转化、绿色有机农畜产品高品质打造、生态旅游高质量推进等关键领域,开展技术联合攻关与成果转化、新质生产力塑造与市场全链构建、资源禀赋挖潜与价值赋能进阶等。以协同共建区域协调发展新生态为对口支援“标的”,引导东部地区和相关方面支持青海融入“东数西算”国家布局,加快发展绿色算力产业,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创新蓄力“青海动能”的同时,也为东部支援省份乃至全国绿色发展注入“青海价值”。构建长效人才引育体系。推动“组团式”帮扶向“融合式”发展提升,完善“候鸟型专家”“柔性引才”机制,支持青海依托特征鲜明的重大工程、重点实验室吸引高端人才。借势而上,多路径多举措加强本地人才培养,特别是在生态保护、新能源、现代农业等领域培育一批扎根青海、服务青海的专业人才。完善区域协作机制。探索建立援青各方与青海各级政府、企业、智库常态化联席机制,加强规划对接、政策协同、信息共享与成果分享。推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支持青海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推动构建民生导向靶向支援机制,以“民生”引流资金和项目进一步向基层、农牧区倾斜,落地群众关切的教育、医疗等场域。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鼓励援青干部人才当好民族团结的使者,促进青海各民族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援青实践把党的创新理论同发展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依托产业发展与人才支撑“两翼”系统推进各项工作,探索出一条西部资源型省份、欠发达地区与东部经济活跃省份、发达地区协同发展的路径,增强了区域协调发展活力,促进了青海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来源:新浪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