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7月15日清晨5点,地表温度已攀升至38℃。52岁的王爱菊在环卫驿站往随身水壶里灌第4壶凉白开时,特意往裤兜里多塞了两包藿香正气水。她布满老茧的手掌翻开一个泛黄笔记本,最新一页写着:"7月14日,捡到手机1部(已归还),收到冰镇饮料3瓶,中暑0次。
77月15日清晨5点,地表温度已攀升至38℃。52岁的王爱菊在环卫驿站往随身水壶里灌第4壶凉白开时,特意往裤兜里多塞了两包藿香正气水。她布满老茧的手掌翻开一个泛黄笔记本,最新一页写着:"7月14日,捡到手机1部(已归还),收到冰镇饮料3瓶,中暑0次。
一份特殊的"高温日志"
这个巴掌大的笔记本,记录着王大姐近5年高温作业的"清凉收支"。翻开发硬的封皮,2019年7月的那页赫然写着:"今日回收空瓶62个,换得8.3元",2021年8月某天则记录着"药店赠防暑药包5份"。最新统计显示,仅今年6月,她就在辖区捡到遗失物品23件,收到沿街商铺赠送的冷饮47杯。
在解放路2公里长的"火炉路段",王大姐每天要弯腰清扫300余次。她特制的防晒装备令人心酸——用旧窗帘改制的遮阳披肩,矿泉水瓶剪成的护颈圈,自制的"移动树荫"是绑在保洁车上的旧伞骨。但最让人动容的,是那个记录善意的笔记本里,用小学生般的字迹整齐标注的每份温暖。
城市"护城河"的生存算术
王大姐所在的环卫班组数据显示,高温津贴折算到每个工时仅增加0.8元。他们自创的"防暑经济学"透着辛酸:1个塑料瓶=0.13元,3小时暴晒=1瓶盐汽水,1次中暑=2天误工。但在这个特殊账本里,"收到商铺空调休息15分钟"被标记为+5分,"帮迷路老人找到家"则写着+10分。
正午时分,地表温度突破50℃。王大姐在树荫下吃着自带的温乎饭菜时,手机突然响起新提示——附近便利店为她开通了"爱心冰柜"临时权限。这样的暖心变化正在发生:全市已有1367家商铺加入"清凉驿站",配备AED的智能环卫休息站新增83个。
冰与火的城市温度计
社会学者李建国指出:"高温下的城市文明,正从'送清凉'向'共建清凉'转型。"大数据显示,今年市民主动为户外工作者让座次数同比激增240%,"错峰保洁"等智能调度系统让午后作业时间平均缩短1.8小时。那个泛黄笔记本的最新一页,王大姐用红笔郑重写下:"7月15日,收到陌生人递湿巾1包,帮游客指路6次,高温0伤亡。"
傍晚收工时,晚霞将天际染成橘红色。王大姐把今天的"清凉积分"仔细誊抄后,将笔记本小心收进贴身口袋。这个承载着城市温度的特殊账本,每一页都在续写着超越数字的人间暖流。当我们下次路过炙烤的街道,或许该想想:能为这份"高温账本"存入怎样的善意?
来源:秋意扫落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