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八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期间,“看得见的敦煌”文化项目正式启动,其核心内容《看得见的敦煌》系列绘本,以其独特视角成为青少年与敦煌文化间的“桥梁”。这套历时七年、入选“中国好书”的绘本,如何让千年壁画在孩子们心中“活”起来?9月22日,绘本主创团队成
第八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期间,“看得见的敦煌”文化项目正式启动,其核心内容《看得见的敦煌》系列绘本,以其独特视角成为青少年与敦煌文化间的“桥梁”。这套历时七年、入选“中国好书”的绘本,如何让千年壁画在孩子们心中“活”起来?9月22日,绘本主创团队成员邢耀龙、姜楠接受奔流新闻记者采访,揭秘背后的创作故事。
以少年儿童“五官体验”破题
“怎么让孩子听得懂敦煌,看见它更灿烂、更丰富、更真实的样貌?”这是系列绘本文字主创、云南大学教授邢耀龙最初接到的创作命题。作为土生土长的甘肃人,曾在敦煌研究院工作的他,常年担任孩子与洞窟世界的“链接者”,也深知青少年对敦煌文化的好奇与认知难点。此前,他创作的《敦煌大历史》意外收获大量青年读者,这让他决心进一步拓宽视野,“把敦煌装在更年轻的生命当中”。
基于这样的初衷,邢耀龙与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合作,推出《看得见的敦煌》系列绘本。该系列计划从六个维度展开敦煌的丰富侧面,2025年已出三本,剩余三本将在2026年“4·23国际图书日”前面世。不同于传统历史读物的宏大叙事,绘本紧紧围绕孩子的“五官体验”展开——用耳朵听音乐、用眼睛看颜色、用味觉联想美食,以最贴近孩子感知的方式,搭建起通往敦煌的通道。
以小切口讲大背景
“每个孩子走进敦煌石窟,都会问壁画颜色为什么能保存千年、这些颜色从哪来。”邢耀龙提到的这个细节,成为《看得见的敦煌·多彩的旅程》这一绘本的创作初衷。他用这本书全景式讲述了敦煌颜色的来源、制作过程,以及如何缔造出精彩的敦煌壁画。
而对于《看得见的敦煌·多彩的旅程》的诞生,绘画部分主创人员姜楠也有一段小故事。她回忆道,2019年团队在敦煌采风时突发灵感,构思出“小金刚寻色”的故事:壁画上的小金刚被画师漏掉了上色环节,于是便和好朋友小飞天一起跑出莫高窟开启了“寻色”之旅,一路上,小金刚收集矿物原料、制作颜彩,最终为自己画上颜色。
“我们不想把敦煌文化做得太厚重、让孩子觉得难接触。”姜楠直言,团队始终坚持“小切口、大背景”的创作理念。在《看得见的敦煌·多彩的旅程》中,孩子跟着小金刚的脚步,既能读到有趣的冒险故事,又能悄悄get敦煌壁画颜料的来源与绘制过程——比如知道哪些色彩来自西域的矿物,了解画师如何将原料制成颜料。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科普不再枯燥,也让孩子对敦煌多了一份亲切感。除了“颜色”,已出版的绘本还聚焦敦煌的音乐、美食等主题,用孩子熟悉的元素串联敦煌历史与风土人情。
构建全年龄段敦煌读物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这套绘本并非“孤品”,而是邢耀龙和团队成员“全年龄段敦煌文化传播计划”的重要一环。他透露,未来在绘本基础上,团队还将为小学生打造带拼音的“桥梁书”,为青少年推出“看得见的敦煌”青少本,再加上之前面向成年人的《敦煌大历史》,形成覆盖低幼、小学、青少年、成人的完整读物体系。“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布局,让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亲近敦煌,让敦煌文化‘看得更清、传得更久’。”邢耀龙说。
随着“看得见的敦煌”文化项目推进,这套绘本已通过“红领巾图书角”捐赠给敦煌多所小学,成为孩子们课后了解敦煌的新选择。就像姜楠所说,团队创作的初心,是“在小朋友心中留下一颗兴趣的种子”——或许当下他们只是被故事吸引,但未来某天,这颗种子会发芽,让他们主动去探索更深层的敦煌文化,成为千年文明的新一代传承者。
文·图 丨奔流新闻记者 张秀芸
来源:育儿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