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名单揭晓,闵行2人入选!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3 00:25 3

摘要:9月22日,在上海举行的2025科技青年论坛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TR35)亚太区发布仪式上,新一届入选者正式揭晓,闵行区2位青年科技人才入选,他们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陈昊、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系长轨副教授

9月22日,在上海举行的2025科技青年论坛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TR35)亚太区发布仪式上,新一届入选者正式揭晓,闵行区2位青年科技人才入选,他们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陈昊、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系长轨副教授武庆庆。

本届TR35亚太区入选者覆盖人工智能、生命科学、能源技术、材料科学等多个前沿科技领域,他们聚焦原始创新,拓展认知边界,以创造性的思维与实践闯入科研“无人区”,凭借显著的早期科研成就与推动社会进步的潜力,从数千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

据了解,自1999年以来,每一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都会选出一批35岁以下来自科技领域最具创新性与影响力的青年领袖,组成年度“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名单。

2014年,TR35亚太区评选正式启动,截至目前共完成11届发布,220位入选者脱颖而出。其中,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持续领跑,共有82人入选,新加坡以76人紧随其后,其余入选者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地。2024年,TR35项目正式落地闵行区“大零号湾”,开启新的创新篇章。

往届TR35亚太区入选人入选时所在国家及地区分布

亚太地区正在形成“共存、共生、共创”的科技生态新格局:作为占全球约六成人口的多元文化汇聚地,包括数十个国家及地区,各国与地区需共同应对、高效解决气候和局势变化等问题,共建绿色、开放、可持续的发展生态;同时,依托传统产业优势与新兴技术突破,这一区域正逐步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共创型经济体,推动科技创新从技术追随向创新引领的转变。

共创无国界,共生向未来。本届评选不仅是对入选者过去成就的肯定,更可以从他们的贡献中洞察到未来亚太地区甚至全球科技的发展趋势。这些科技创新青年正在用专业和热情向世界展示:创新的可能性远不止于此。

与此同时,作为2025浦江创新论坛(第十八届)的“创新环境”专题论坛之一,本届论坛聚焦青年人才,以“共存·共生·共创”为主题,汇集了70余位来自全球的青年创新者、科学家、产业领袖和投资人等业界代表,共同探讨前沿科技的发展方向与未来图景,面向全球展现亚太地区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软实力。

在圆桌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全球创新生态、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路径、可持续发展挑战及颠覆性创新技术等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并呼吁深化国际合作,在全球化新格局中构建开放共生、协同互鉴的创新生态系统。此外,TR35亚太区新入选者还就AI、材料科学、能源可持续等前沿领域进行分享,展现了他们在各自领域的创新成果和对未来发展的深刻见解。

后续,位于上海闵行“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的TR35国际青年人才创新中心将举办常态化青年人才交流社区活动,为TR35入选者们提供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等服务支持,助力这些青年创新者在亚太地区推动跨学科、跨地域、跨产业的合作,共同探索颠覆性技术的应用与落地。

上海正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此次论坛的举办,不仅展示亚太青年创新者的实力与风采,更进一步彰显上海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将推动亚太乃至全球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共筑一个“共存·共生·共创”的可持续未来。

闵行入选名单

他通过界面及组分工程创新策略,解决了钙钛矿器件面临的部分关键问题。

钙钛矿型光伏器件具有实现超高效、超廉价太阳能发电的潜力。然而其实际效率与其理论潜力之间仍存在显著差距。

陈昊致力于高效稳定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提升单结钙钛矿光伏器件和基于钙钛矿的多结串联光伏器件的性能,解决钙钛矿光电器件中的界面损失和稳定性等关键问题。通过界面工程和组分工程等创新策略,他在单结及多结全钙钛矿叠层电池领域取得了多项效率突破。

在单结钙钛矿电池方面,他通过引入双位点钝化分子,提出钝化分子“平伏式”钝化机制,有效降低了界面缺陷并促进载流子传输,实现了小面积0.05cm²器件26.15%的准稳态认证效率,创造了反式结构钙钛矿电池的效率纪录。同时,他还将1cm²单结器件的认证效率从 24.3%提升至25.2%,推动了大面积钙钛矿电池的发展。

在全钙钛矿叠层电池方面,陈昊通过场效应钝化策略有效降低了宽带隙子电池的开路电压损失,实现了认证效率达26.3%(NREL认证)的全钙钛矿双结叠层电池,其效率超越单结钙钛矿电池的认证效率。此外,其团队发现了晶格畸变抑制光诱导相分离的新机制,开发出在光照下稳定的2.0eV宽带隙钙钛矿材料,并制备出认证效率达23.3%(NREL认证)的全钙钛矿三结叠层电池。其研究成果对推进钙钛矿电池的商业化应用及全球能源结构优化、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他提出了智能反射面通信技术,以解决6G网络中的覆盖、成本与功耗挑战,并推动通信感知计算的深度融合与应用。

针对困扰现有无线通信的两大核心难题——基站及天线密集化带来的高成本与高能耗,以及无线传播环境的随机不可控性,武庆庆提出了一项名为“智能反射面通信”(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 communications,IRS-COM)的技术,旨在将无线环境从一个被动、随机的因素,转变为一个可主动调控、服务于通信的智能实体,为6G网络的可持续演进开辟了新维度。

智能反射面是一种由大量可重构反射单元组成的人工电磁超表面,能够实时、精准地调控电磁波的相位、幅度、极化和频率等参数。通过软件编程,智能反射面可以协同基站和用户设备,智能地重塑信号传播路径,例如绕过障碍物、增强信号覆盖、抑制网络干扰。这一技术范式从“适应信道”转变为“重构信道”,突破了传统通信系统仅在收发两端进行优化的设计局限。

他进一步发现了智能反射面通信的三大定理,即增益定理、量化定理和部署定理,为智能反射面通信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石,已成为智能反射面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同时,他围绕通信感知一体化、低开销传输和空地网络部署策略等关键问题展开了系统性研究,提出的新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发射功率和系统所需的射频链路数量,从而显著提升网络能效并降低成本,推动了智能超表面通信的工程应用和标准化进程,为实现低成本、低功耗、广覆盖的6G网络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记者:宿铭珊

初审:岳顺顺

复审:方雨斌

终审:王婷婷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来源:今曰闵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