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柯城的画乡,到龙游的竹韵乡愁,再到开化的艺术乡建,我篇篇细读,很受启发。同时,我很期待看到外地乡村的文化、经济转化典型,这具有双倍意义。”9月21日,作为一位长期研究南孔文化的专家,吴锡标高度评价《衢州日报》开设的“乡村人文经济学的江南叙事”栏目。
转自:衢州日报
记者 王红岭
“从柯城的画乡,到龙游的竹韵乡愁,再到开化的艺术乡建,我篇篇细读,很受启发。同时,我很期待看到外地乡村的文化、经济转化典型,这具有双倍意义。”9月21日,作为一位长期研究南孔文化的专家,吴锡标高度评价《衢州日报》开设的“乡村人文经济学的江南叙事”栏目。
为探寻乡村发展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从“精神符号”到“经济动能”的转化路径,9月15日起,本报推出“乡村人文经济学的江南叙事”系列报道。人文、经济相融共生的故事,引起了众多南孔文化专家、文化特派员及儒学名家的关注。
“儒学当然应该滋养社会。”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于建福说,当村民从文化传承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当游客在乡村体验中感受儒家文化的魅力,南孔文化便从“书本里的学问”变成了“生活里的智慧”,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向奔赴。
别开生面
文化“点亮”江南乡村经济
“基于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视角,衢州乡村依托自身所特有的文化底蕴,在实践中蹚出了一条人文经济深度融合、相互赋能的提质发展新路径。”省级文化特派员周华诚说,自被派驻到常山县路里坑村,他便从探寻村庄的文化脉络出发,以打造村庄文化品牌为目标,推动村庄建设“面包窑书房”项目,提炼了“不灭的窑火”村庄精神,取得很大成效。
“文化引领成为推动村庄产业发展的重要支点。路里坑村的实践,常常让我深思:乡村发展的持久魅力究竟源于何处?”周华诚说,是产业,是环境,更是其独一无二的文化品牌与精神内核,“文化品牌是一座村庄的‘灵魂’,是区别于千村一面的身份密码,也是走向未来的最深厚底气。”
无独有偶,与记者一同下乡采访调研的南孔文化专家张继新认为,衢州乡村发展的案例证明,南孔文化不再是停留在学术研究中的概念,而是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报道这些乡村的故事,提炼其中的南孔文化基因,是非常有意义的。”
生生不息
打开江南乡村的另一扇窗
衢州是东南阙里、南孔圣地,承担着儒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任。孔氏大宗南渡不仅延续了儒家文化和儒学传统,更形成了一个以衢州为中心、半径300公里的儒家学术圈,湖湘学、赣学、闽学、皖学以及浙学中的婺学、永嘉学交相辉映,对儒学在江南乃至整个东南地区传播与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去年的儒学论坛上,浙江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张宏敏发布了《中国东南儒学走廊——以衢州为中心》课题研究成果,成功突破了南孔文化研究瓶颈,将南孔文化上升到了贯通浙闽赣湘四省的区域性高度。”在前不久闭幕的2025衢州儒学论坛上,南开大学哲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衢州南孔文化研究院院长干春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研究好、保护好、建设好东南儒学走廊,不仅可以使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带,更可以成为人文经济融合的示范带,成为衢州积极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关键点。
“南孔文化的影响力,从未局限于衢州一地。”衢州市文史馆副馆长占剑说,从孔氏大宗南渡到东南儒学走廊的空间拓展,再到南孔文化IP的跨区域传播,南孔文化正以多元形式“走出去”,成为江南地区乃至全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重要参照。
“我认为,从人文经济学的角度解读江南乡村故事,无疑会进一步将东南儒学走廊的文化脉络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可参与的经济实践。”张宏敏建议,“继续向外走,去看看江南乡村如何在文化的引领下生生不息。”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