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4年,抗战硝烟弥漫,浙江大学西迁至遵义湄潭安家落户,中央研究院地质调查所也迁至贵阳。一时间,国内学者名流云集黔北,在这片相对宁静的土地上,碰撞出耀眼的文化火花。
李四光考察照片(来源于网络)
一杯茅台酒,让一位地质学家与茅台镇相遇,从而揭开了美酒千年奥秘的一角。
1944年,抗战硝烟弥漫,浙江大学西迁至遵义湄潭安家落户,中央研究院地质调查所也迁至贵阳。一时间,国内学者名流云集黔北,在这片相对宁静的土地上,碰撞出耀眼的文化火花。
地质学家李四光,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此时正为在中国找到石油而奔波考察。他对贵州这块神秘土地很感兴趣,认为其地质地貌与世界石油产地中东的构造相似,具有生油条件。
然而,一场看似偶然的相遇,将他的注意力引向了另一种宝藏——茅台酒。
壹|一杯酒引起的地质探索
一天,李四光从中央研究院地质调查所来到浙大教授、著名画家丰子恺家做客。故友重逢,丰子恺十分高兴,取出了珍藏多年的茅台酒招待。
茅台酒窖池用岩石(照片来源:茅台酒原产地地质地理学研究报告)
席间,李四光端起酒杯,一股醇厚的香气扑鼻而来,轻轻抿一口,一种无与伦比的快感浸透心田。这位风华正茂的地质学家就像发现新的地质构造一样惊奇,思路一下子转移到了茅台酒上来。
他详细问及这酒的情况,正巧在场的几位浙大教授,对黔北的物产资源以及“酒文化”很感兴趣,特别是对茅台酒的调查研究。他们向李四光介绍了茅台酒的酒质特征和酿造的神秘之处。
当时浙大的几位学者,诸如史地研究所的张其昀、严德一等人,对黔北的物产资源以及酒文化很感兴趣,对茅台酒等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他们向李四光介绍黔北一带水质优良,气候宜人,当地人善于酿酒,人们习以为常称为酒乡。
而酒乡中又以仁怀县茅台村酿成的酒最为甘冽,酒质绝佳,酒体醇厚,优雅细腻。早年送展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的茅台酒就产自这里,也正是当天饮用的美酒。
贰|徒步探寻酒乡地质奥秘
李四光听得十分认真,兴味盎然,不久后便带了两个学生和地质工具,从遵义步行经鸭溪、枫香来到仁怀茅台。
一到茅台,他便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两岸高山夹峙,峭壁陡立,河中滩滩相接,缓缓而行的清澈河水一往无前。还未步入酒厂,扑鼻而来的阵阵酒香,就令人熏熏欲醉。
茅台酒窖池用岩石镜下照片(照片来源:茅台酒原产地地质地理学研究报告)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他和学生们不敢久留,立即抓紧时间考察。他们经过酒厂区域,来到下场口银滩坝子一带,发现一种特殊的岩层胶结在一起,坚硬无比。
李四光还惊奇地发现,这里的土壤呈独特的绛红色,在山崖裸露的横断面上。这种特殊地貌让李四光产生了极大的研究兴趣。
叁|地质标本解码美酒源头水
面对坚硬的岩石,李四光用小锤子敲,学生们借来大铁锤砸,都无济于事。没有标本,回去怎么作化验分析?有人建议用炸药炸,但李四光认为不可行,因为这种岩石不仅质地坚硬,还有孔隙,能透气,砸和放炮对它都没有多大的威胁。
他们只能细心寻找空隙,用“蚂蚁啃骨头”的方法,历尽艰辛,终于采集到为数不多的标本。李四光带着这些珍贵的标本回去后,立即着手化验分析,结果证明这种岩层不仅有孔隙,还可滤出无毒无菌的沙滤水。
李四光认为这就是茅台酒之所以如此醇香的奥秘。这种岩层构造为茅台河两岸酒家提供了特殊的水源。经过进一步研究,他发现茅台镇特殊的紫色沙页岩的地质结构,十分有利于水源的渗透过滤和溶解红层中的有益成分。
土体中沙质和砾石含量高,具有良好的渗水性,因而无论地面水还是地下水,都通过两岸的红层流入赤水河中,既溶解了红层中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又经过层层渗透过滤,滤出了纯净无毒、香甜可口的清冽泉水。
肆|茅台酒的地质贡献
这种岩层该叫什么名字呢?李四光查阅了古今中外的地质资料,拿着标本对照,陷入了深思。他一连熬了两个通宵,真可谓“望石兴叹”。
聪明贤惠的妻子许淑彬虽然对地质不通,但对丈夫的健康十分担心。她知道丈夫自从英国学成回来后,就把全身的力量都扑在工作上,想用自己的努力,振兴中国的科技事业。
黄泥田一带鲁班断裂出露剖面(照片来源:茅台酒原产地地质地理学研究报告)
看到丈夫疲惫的身影,妻子心疼地建议道:“四光,既然查找不到这种岩层的名字,茅台酒又如此出名,何不就以它命名更好吗?”
经妻子这么一提,地质学家茅塞顿开——“对!就叫它‘茅台砾岩’!”
至此,地质时代属第三纪的“茅台砾岩”正式定名,就像茅台酒一样走向全国、飞向世界,堂堂正正地进入了地质史册中。
伍|地质砾岩成就美酒
李四光的判断是正确的。茅台镇特殊的紫色沙页岩的地质结构,十分有利于水源的渗透过滤和溶解红层中的有益成分。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专家后来专程到茅台考察,认为“茅台这种紫色钙质土壤全国少有,是茅台酒生产的重要基础”。中国林科院专家到茅台考察后也认为,茅台的地质地貌太特殊,可谓得天独厚,即便是在欧美等国家,也很难发现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
这种独特的地质结构,加上茅台镇冬暖夏热少雨的特殊小气候,以及当地经过长期酿酒活动形成的独特微生物菌群,共同造就了茅台酒不可复制的品质。
茅台酒原产地构造位置图(照片来源:茅台酒原产地地质地理学研究报告)
茅台镇地处地势低矮的赤水河边峡谷地带,两山对峙,一水中通,形成了冬暖夏热雨量少的特殊小气候。这里的年平均温度17.4℃,夏季最高温度能达到40℃,并且炎热季节能持续半年以上。
这种特殊的气候,最适应酿酒微生物的生成与繁衍。在炎热、无风以及常年高温的条件下,茅台酒厂周围的空气中始终漂浮着无数微生物群,这些十分活跃和独特的微生物经过长年累月的优胜劣汰、繁殖生长,已经在茅台的上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态圈。
而茅台酒的主体香——酱香的形成,就与这些微生物息息相关。
陆|茅台砾岩的科学与文化意义
在抗战的残酷岁月里,身为大后方的贵州虽然并不能幸免于侵略军飞机的轰炸,但在当时的中国,这是一处相对宁静的所在。
正是这样的环境,让李四光这样的科技人才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创造出了影响深远科研奇迹,也为穷乡僻壤的黔北山区,播下了现代科学文明的种子。
尽管岁月已经久远,故事也已成为历史,但茅台永远铭记他。而“茅台砾岩”,这四个字,不仅永载地质史册,也成为了科学与传统酿酒工艺交融的最好见证。
后来有人试图在异地复制茅台酒,甚至连车间木梁上积攒了几十年的灰尘都小心翼翼搬迁过去,却始终无法复制出茅台酒的味道。
1974年,贵州省上报给国家经委和轻工部的茅台酒异地生产试制科研项目,很快获得了审批。新工厂被选择在了遵义近郊,这里没有任何工业污染,还有大量山泉,且和茅台镇只有100多公里的距离,气候上没有太大的差异。
试验进行了11年,在经过了长达九个周期、六十三个轮次、三千多次分析试验之后,1985年7月,专家们考察茅台酒异地试制的试验成果。结果,这种完全按照茅台酒工艺生产制造的酒,最终还是无法达到茅台酒的味道。
茅台酒离不开茅台镇,离不开那片神秘土地上的茅台砾岩。李四光当年偶然的发现,如今已成为茅台酒不可复制性的科学注脚。
作者简介:
唐德龙,长期供职于贵州省地震局,现任贵州省震灾风险防治中心主持工作副主任,2024年以来多次到茅台实地调研,推动茅台酒厂地震灾害风险监测评估试点项目落地,为酿酒业地震灾害风险防范应对探索和积累国家经验。
文/唐德龙
编辑 沈仕卫
二审 贺诗涵
三审 李勋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