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市场预计,首款设备预计2026年底发布,2028年目标销量破亿台。
我们总在相似的剧情里,扮演不同的角色。
2017年,立讯精密的股价开始悄悄爬坡。
那时没人觉得这有什么特别——一家做连接器起家的公司,能有多大出息?
可三年后回头看,那轮上涨不是反弹,是起飞。
驱动它的,是苹果的AirPods,消费电子史上增长最快的硬件之一。
事后复盘,逻辑清晰:
苹果定义产品,立讯负责量产。
一个出想法,一个搞交付。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押着相似的韵脚。
很多人还停留在“ChatGPT是个聊天机器人”的认知里。
但如果你看它的动作,会发现它正一步步走出服务器,走进现实世界。
公开信息显示,OpenAI正计划推出多款AI原生硬件设备,包括:
无屏智能音箱,可穿戴徽章(如AI Pin)、智能眼镜等等
它们有明确的开发节奏:
目前市场预计,首款设备预计2026年底发布,2028年目标销量破亿台。
这个数字,超过了初代iPhone发布三年后的累计销量。
更关键的是定价策略。消息显示,这些设备将锁定在100美元左右的价格带。
问题来了:谁来生产这些设备?
从目前的公开信息来看,OpenAI更倾向于通过合作方式推进硬件落地,尚未表现出自建产能的迹象。
它需要一个“帮忙生成,又能共同成就”式的合作伙伴,而全球范围内,具备这种能力的制造集群,国内的产业链优势很明显。
毕竟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已形成高度集聚的电子制造配套体系,具备较强的响应与协同能力。
从一颗螺丝钉到一块PCB,从声学到光学,从电池到结构件,90%以上的关键环节都能在长三角、珠三角300公里半径内配齐。
这就像一支职业交响乐团:每个乐手都练过同一本乐谱,指挥一抬手,就能整齐奏响。
于是我们看到:
国内消费电子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已传出参与OpenAI首款AI设备的整机代工,若能参与OpenAI硬件生态,或将为相关企业带来类似AirPods周期的产业红利。
另外就是,目前这些企业早已不是“来料加工”的角色。它们深度参与产品设计,提供结构优化、散热方案、量产可行性建议。
这正是国内供应链的进化:从被动执行,到主动协同。
国内环境也在悄然变化。
上个月发布《人工智能+》,明确提出:
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普及率超70%;
到2030年,渗透率突破90%。
这意味着,未来五年,每卖出10台电子设备,就有7台以上是具备AI能力的“智能终端”。
AI不再只是数据中心里的“算力游戏”,而是要变成你手里的耳机、手腕上的手表、鼻梁上的眼
与此同时,苹果自身也在积极拥抱AI变革。
iPhone 17系列因销售强劲,产量上调约40%,叠加“加量降价”策略(性能全面提升,价格反降100美元),性价比显著提升。
此外,2026年苹果或将发布首款折叠屏手机,并深度整合AI功能(iOS 26.4系统),可能引发新一轮换机潮。
这种“外有OpenAI引领新需求,内有苹果推动硬件升级,上有行业支撑”的三重共振,使得消费电子板块或许正处于业绩与估值双重修复的临界点。
十年前,果链成就了一批中国制造的明星企业。
今天,随着OpenAI掀起AI终端需求命,叠加苹果自身的AI转型与国内“人工智能+”推进,当下或许消费电子正站在一个更大、更快、更具颠覆性的产业拐点之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
如果觉得资料有用,希望各位能够多多支持,您一次点赞、一次转发、随手分享,都是小猎豹坚持的动力~
来源:股市小猎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