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视频创作者:用镜头书写时代,以创作点亮未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2 23:42 1

摘要:时代的脉搏在哪里,创作的空间就在哪里。数据显示,已有超过两万青年创作者在短视频平台深耕内容。而过去一年,抖音上优质内容播放量、播放时长同比提升了160%、220%,优质内容的播放时长为普通内容的17倍;游戏、二次元、人文社科等17个垂类优质内容播放时长同比翻番

时代的脉搏在哪里,创作的空间就在哪里。数据显示,已有超过两万青年创作者在短视频平台深耕内容。而过去一年,抖音上优质内容播放量、播放时长同比提升了160%、220%,优质内容的播放时长为普通内容的17倍;游戏、二次元、人文社科等17个垂类优质内容播放时长同比翻番……
日前,“青年创作者成长计划”“创作阶梯计划”“AI创作浪潮计划”“精选品牌伙伴计划”等由抖音正式发布,持续加码优质创作。其中,青年创作者成长计划(以下简称“青创计划”)由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指导,覆盖全国百所高校,平台将投入超百亿的流量,鼓励青年人创作与表达,让抖音精选创作者成为更多青年人的职业选择之一。

互联网成为最适合年轻创作者成长的平台
记者了解到,85%万粉以上的青年创作者以抖音作为起步平台,他们贡献了更有质感的审美、更丰富的技术运用和更具感染力的情绪表达,也是过去一年抖音内容发展的一大趋势。

与此同时,AI技术的发展,为创作者带来了新的表达空间,正在深刻地改变内容行业,是不容忽视的另一大趋势。近半年,抖音平台上使用 AI 创作的稿件量增长了91%。

为此,在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指导下,抖音推出青年创作者成长计划,投入百亿流量,合作百所高校,围绕创作课程、流量体系、商业变现、创作舞台、线下创作社区等五大板块,为其提供全周期、一站式的创作服务。预计到2026年底,该计划将覆盖50万位青年创作者,为青年提供创业新选择。

业界人士认为,无论将来进入什么行业、做什么职业,创作所需要的共情能力、叙事技巧、视觉表达、文化理解、审美情趣是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共有的软实力,也是青年成长成才共通的要求。记者看到,其中一批优质内容创作者已浮出水面,他们中有向观众传递文化价值的短片拍摄者,有向用户提供情感温度的动画视频创作者,也有将乡愁具化为家乡菜的“外卖员”。

用语文课本讲述历史,以视频传递文化价值

“课本很薄,装不下他们的伟大。希望你们继续拍下去,再现更多的典故。”这是一位用户在郝家豁的抖音账号下的评论。他一位专注于翻拍语文课本的创作者,他的团队通过精心制作的视频,将语文课本中的经典故事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如《狼牙山五壮士》《少年闰土》等等。这些视频让观众重温了童年时的语文学习经历,更通过深入挖掘课文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观众深刻体会到课文的真正含义。郝家豁的创作初衷源于对央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的喜爱。他表示自己原先的学习不是很好,但是通过观看《典籍里的中国》里的舞台剧表演,发现“小时候觉得晦涩难懂的诗词,后面有这么生动的故事。”他被节目中通过舞台剧的表现力所打动,从而萌生了将语文课文还原出来的想法。

其实,迈出创业的第一步没有那么难,真正的困难在于如何坚持走下去。郝家豁团队喊出了热血的口号“我们要把语文课文还原出来”后,一头扎进短视频创作,然后几乎在拍完第一条作品后就放弃了。资金紧张、拍摄成本高昂、团队成员经验不足等问题,困扰着这支年轻的团队。“我们拍的第一条视频《孔乙己》,就差不多把我们的经费烧干了。”回忆起当时的窘迫,郝家豁心有余悸。

好在《孔乙己》的播放数据相当不错,再加上对创作的热爱和对文化传播的执着,让他们咬牙拍完了第二条作品《丰碑》,这是一个讲述红军过雪山中牺牲与奉献、坚持与信念的故事。来自教师与家长的赞赏与好评、来自学生观众的感动与支持,让郝家豁找到了自己做这个账号的意义:“一位老师告诉我,她的班上一位后进生看到我的视频后落泪,表示今后要好好学习,让我想起了坐在电视机前面看《典籍里的中国》泪流满面的自己。”

在创作过程中,郝家豁的团队不断学习和提升,从逐帧分析影片中汲取经验,优化团队的工作细节,注重服化道场景的还原,力求让每一个细节都符合历史背景。他们不仅局限于课文本身的内容,还对历史进行延伸,将课文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融入到视频中,如《狼牙山五壮士》中战士的使命与责任、《琵琶行》中的唐朝人物所处的历史社会背景等。通过这些努力,他们的视频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许多学生和家长表示,这些视频让他们对语文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孩子们更加热爱学习。

郝家豁回顾自己从事视频创作的内驱力,在于从发现目标到围绕目标努力的过程——有了目标,才有做视频账号的意义,也是做账号的价值。

以动画讲述家乡故事,用创作传递情感温度

KANGBA\$卓拉是一位动画创作者,他的作品以内蒙古少数民族为主要题材,创作了一系列原创同人动画与插画,如《我是小蒙古包》系列,以及《海绵宝宝》《猫和老鼠》《哆啦A梦》的同人创作等等。他的创作初心是为了讲述能让所有人感到情绪波动的故事,而这些故事都源自于他的家乡——内蒙古。

KANGBA\$卓拉的本专业是版画,但他对动画有着浓厚的兴趣。2022年,他自学数码版绘,开始在手机上用手指作画,并发布了第一个篇章——《海绵宝宝》的二创作品。他将蒙古包、蒙古帽、嘎拉哈等元素与《海绵宝宝》中的海底世界相结合,创作出了有趣的动画作品,受到了观众的喜爱。

这一成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创作的勇气,并开始尝试创作原创作品。《我是小蒙古包》是卓拉的原创作品,角色形象灵感来源于真实的身边人物:“不管你是内蒙古,还是外乡的朋友,每个人可以是小蒙古包,我希望它是充满希望的”。他希望通过这个角色传递出一种充满希望、可爱又治愈的情感,让观众能够从中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和美好。

在创作过程中,KANGBA\$卓拉坚持传统的方式,先在纸上打草稿,再转到数码版绘制作。他通过反复观看动画,一帧一帧地学习动作和表现,不断提升自己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尽管在创作过程中会遇到流量波动等问题,但KANGBA\$卓拉始终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不放弃。他认为,任何创作都不简单,只有通过不断尝试和坚持,才能取得进步。他的作品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内蒙古的风土人情,也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创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创作的执着。

以视频为载体传递乡情的还有北范南调,他是一位东北菜外卖员vlog创作者,他的视频记录了他为朋友送饭的整个过程。他的创作初衷源于对家乡美食的热爱和对朋友的思念:“有一次我在同学群里分享家乡的锅包肉,同学说她妈妈前天也在网络上晒了锅包肉。这让我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不同年龄段的人做着同样一件事情。”于是,后来就有了北范南调这个账号,他在视频中不仅展示了东北美食的制作过程,还记录了与朋友家人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饺子、蚕蛹、烧鸡、鸡翅等等装了20多斤的保温箱,我从东北拎到杭州,拎的不是保温箱,而是拎不动的想念。”

北范南调的视频里,充满了人情味和温暖。有一次,他和一个阿姨从早市开始一直忙到下午两点多,一口气不停歇做了炖排骨、包饺子、煮海鲜等一大桌子,菜堆得像一座小山。北范南调把那桌菜拍照发给朋友看:你今天晚上就能吃到了。而阿姨却突然在边上抹起了眼泪,这眼泪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和牵挂,是幸福的成就感。

北范南调说,朋友们吃到家乡来的送饭后会倾诉很多事情,包括对家乡菜的怀念,包括自己的经历:“这时候我才知道,很多人的内心需要被这顿饭所温暖,也需要有人倾听他们在外面各有各的不容易。”

来源:文汇APP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