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二字来自满语音译,还是来自历史词汇“鸡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1 01:26 1

摘要:也就是说,在满语里,吉林乌拉原指沿江之城的意思,后来根据汉文习惯,省去了乌拉,直接称呼吉林,这就是吉林一词的由来!今天也基本成为了一种共识。

“吉林”二字来自满语音译,还是来自历史词汇“鸡林”?

根据《吉林通志》记载:“国语吉林谓沿,乌拉谓江,其曰吉林者,从汉文而省也。”

也就是说,在满语里,吉林乌拉原指沿江之城的意思,后来根据汉文习惯,省去了乌拉,直接称呼吉林,这就是吉林一词的由来!今天也基本成为了一种共识。

然而,同样在清朝,十全大帝我隆哥却给出了不一样的解答。大家知道,我隆哥是文艺青年,比较喜欢附庸风雅,平时就乐意吟个诗、作个对、盖个章啥的,也挺忙乎!

比如这首《高其佩指头画虎》:“ 铁岭老人阎李流,画不用笔用指头。纵横挥洒饶奇趣,晚年手法弥警遒。”

纯打油诗,嘎嘎纯,毫无争议的纯。扯远了,言归正传,淮下书生还是继续聊吉林。

乾隆在《吉林览古杂咏·其二》一诗中写道:“荒略山原限大东,汉唐记载鲜精穷。购诗只有鸡林使,真鉴偏教幸白翁。”

乾隆把吉林、大东、鸡林使,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其中,“鸡林”一词,可以说是充满了文化艺术细菌,是文人墨客推崇向往的一个词汇。

因为在古代,“鸡林”一词有多重含义。

比如代表佛寺,印度鸡头摩寺因传说有孔雀王衔水救火而得名“鸡园”。唐代王勃在《晚秋游武担山寺序》中写道:“鸡林俊赏,萧萧鹫岭之居”,首次将佛教寺院雅称为“鸡林”。从此,“鸡林”就成了佛寺的一种雅称。

再比如代表古代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国。据《三国史记》记载,东汉永平八年(公元 65年),新罗脱解尼师今听到有公鸡的鸣叫从庆州西部的始林传出,派人巡查并发现金盒婴儿,也就是金氏始祖金阏智,此树林因此改名“鸡林”,“鸡林”也长期作为新罗国别称。

这个故事不出意外,是为了神化新罗金氏的出身,不过鸡林公园今天在韩国仍然存在。

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唐朝为了行政上的整齐划一,在新罗设立鸡林州都督府,由新罗王金法敏任首任都督,对新罗进行羁縻统治。随着百济、高句丽的相继被唐朝灭亡,新罗开始不老实了,趁机收纳高句丽的叛亡者,又在高句丽和百济故地以扩大自己的地盘,惹怒唐廷。

唐高宗诏削金法敏官爵,命刘仁轨为鸡林道大总管,率兵进讨。新罗军事失利, 金法敏上表谢罪,唐朝既往不咎,恢复新罗王官爵。

因此,历史上共有16位新罗王先后被唐朝委任为鸡林州都督或称鸡林州刺史。鸡林州都督府,属于唐王朝在朝鲜半岛的地方政权,而新罗王的身份是唐朝在朝鲜半岛的地方行政官员。

在后世的文学作品里,鸡林也常常会被地域扩展,去指朝鲜半岛及周边区域。比如日本、琉球王国,也常被纳入鸡林文化的文化辐射范围。

鸡林国、鸡林州、鸡林道,无不和鸡林有关,这也衍生出了另外一个群体,鸡林贾,也就是新罗商人。

唐代新罗商人曾高价购买白居易诗作,《新唐书》记载:“鸡林贾人求市颇切”,形成“鸡林诗价”的文化现象。

宋代姜夔的《白石诗话》强调:“鸡林其可欺哉”,指代具有鉴赏力的海外书商群体。清代吴伟业《画中九友歌》:“残膏剩馥鸡林求”,将典故延伸至书画交易领域。

由此可见,鸡林这个词在文化圈,是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历史词汇。而喜欢附庸风雅的隆哥,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在描写吉林的诗里提到鸡林使购买白翁(白居易)的诗,很显然,他把吉林和鸡林进行了紧密联系。

而且,乾隆也不是信口开河、随口说说。

乾隆敕令纂修的《钦定满洲源流考》是这么记载的:

“按鸡林与今吉林音译、地里俱符,是时,新罗既兼有百济、高丽之地,里与靺鞨,故设都督府于此,俾王领之,以重其镇耳。”

“鸡林即吉林,鸡与吉,音既相符核,诸地里亦合。盖在龙朔时,既兼二国,与靺鞨、渤海壤地相错,设重镇于此,而王自领之。自後,相沿世袭其号。虽吉林故地旋归渤海,而都督之号仍系新罗,鸡林遂为新罗之通称。辽宋以後,为高丽所并,因举而属之高丽。若王云之撰鸡林志,王熙、王煦之封鸡林郡公,亦皆沿其旧名耳。”

也就是说,乾隆认为吉林的名称来自于古代的鸡林,只是后来吉林属于渤海国,而鸡林的旧名则由朝鲜半岛的政权沿袭。

此后,有清一代以及民国,也常常会把吉林直接称呼为鸡林,并且有《启东录》和《鸡林旧闻录》等书为证。

当然了,吉林一词来自鸡林的说法也受到了驳斥,1915年编的《辞源》中就说过:“近世多称吉林为鸡林,则因音近而傅会之耳。”

也就是把吉林称为鸡林不代表历史上就有关系,只是因为发音相近而附会的。

那么,你们觉得吉林到底是来自满语吉林乌拉,还是来自古代的“鸡林”呢?我不下结论,留给大家讨论!

来源:清代的梦游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