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智能手表预警说我心脏有问题,我好慌…咋个办?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2 21:35 1

摘要:不少人不仅自己用,还给家里老人也买了,毕竟不和父母住一起,但通过手表可以随时关心父母的身体,感觉孝心花在了刀刃上。

现在很多朋友都戴智能手表,不仅方便接电话、看信息,还能监测睡眠、健康状况;

不少人不仅自己用,还给家里老人也买了,毕竟不和父母住一起,但通过手表可以随时关心父母的身体,感觉孝心花在了刀刃上。

但是,最近我们医院心脏内科医生的门诊上,却来了不少被“智能手表预警”的朋友——

“次把次提示我都还淡定,但手表说我昨晚房颤了三次,还是有点虚了,你说它到底准不准哇?”

“我看到手表预警了说带我妈去医院看,她坚决不去,说手表又不是心电图,豁人的……”

今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内科的曾锐医生就来跟大家讲一讲,智能手表的监测到底准不准,当手表出现心脏相关的预警,该如何正确应对。

智能手表可以监测的内容有点多,其中跟心脏相关的核心指标有这三大项:

1

心率(HR,Heart rate)

也就是看你的心脏每分钟跳几下。

2

心律分类

就是智能手表通过算法,自动判断你的心脏节律是属于“正常”还是某一种“异常”类型,比如窦性心律(正常、健康的心律)、房颤(心脏无规律地、快速地乱颤,导致心跳不规则)、房性/室性早搏(心脏提前跳动了一次)、不明心律、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等。

3

心率变异性(HRV, Heart rate variability)

是指连续两次心跳之间时间间隔的微小波动。对健康的心脏来说,心跳间隔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这次心跳间隔可能是1.0秒,下一次可能是0.98秒,再下一次可能是1.02秒,这种细微的差异,就是心率变异性。

较高的心率变异性意味着身体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恢复力;而较低的心率变异性通常意味身体可能处于压力、疲劳或疾病状态。所以,也有很多手表把这项指标写成“压力指数”“疲劳度”。

还有的手表根据上面这三项核心指标,衍生了一些监测功能,如 “高/低心率报警”“房颤筛查”“QT间期”“ST段改变”“心脏年龄”“猝死风险评分”等,根据算法和参考标准来为使用者的健康作出预警。

以往大家测试心率(也就是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主要靠在医院做心电图,也就是躺下后,在胸部上贴上片片、四肢夹上夹夹,通过这些电极检测心脏的电活动并测量出结果。

而现在智能手表则检测的方法不一样,首先是光电容积描记法(PPG,Photoplethysmography),通过光学传感器发射光线穿透皮肤,检测血液容积的周期性变化,从而计算出结果。简单来说,就是靠那个led传感器24小时闪啊闪,像手机的电筒去照,看血液一胀一缩,计算动脉鼓包的次数,也就是“脉率”。没错。注意,虽然手表上标识的是“心率”,但其实这样测出来的是“脉率”。

“测个脉率跟心率未必还不一样嗦?”

答:虽然都是心脏跳动产生的数据,但是脉率不能完全等同于心率。

在正常节奏下,脉率和心率差不多是同步的,但遇到房颤、早搏、室速的情况时,脉率可能“漏拍”,也就是心脏的心室收缩得太快、太弱,以至于某次收缩泵出的血液量太少,没法形成有效的脉搏波传递到手腕,导致脉率和心率就不一样。

有部分手表也可以检测心率,那就要靠心电图(ECG,Electrocardiogram)功能了。当这个功能启用时,手指触摸手表一侧的电极,与背部的传感器形成闭合回路,就能记录心脏的电信号,差不多记录30秒之后,就会生成单导联心电图。虽然都是弯儿格扭的心电图,但跟医院里标准的心电图还是有点不同,医院里心电图一般记录12个导联,也就是心脏在12个方向上的电压变化,但智能手表上只能记录一个,所以叫单导联心电图。

这样判断手表是测脉率还是心率

1.大家可以观察下自己的手表,如果手表接触皮肤的那面有红色或绿色的灯光在闪,就证明用的光电容积描记法(PPG),检测出的结果是脉率。

2.部分手表有心电图(ECG)功能,要专门开启,而且测量时手表会提示你用手接触手表大概30秒,隔一会儿才会出结果,这就测的是心率。

3.有心电图功能的手表一般也可以测脉率,如果说明书里没有心电图功能,那检测的就是脉率。

大家应该都非常关心,智能手表到底测得准不准,在这里我们先说答案——从心房颤动的监测来看,智能手表监测的结果与诊断房颤的金标准心电图监测结果通常相差不大。

一项纳入了5862人次的研究显示,智能手表在筛查心房颤动方面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在诊断方面具有很大潜力。这项分析把2022年12月30日之前发表的所有关于智能手表诊断心房颤动准确性的研究拿来研究,结果显示:

智能手表自动诊断心房颤动的合并灵敏度为0.89(95%CI:0.80~0.94),可以理解为“抓得比较准”;

特异度为0.95(95%CI:0.91~0.97),可以理解为“认得比较对”,意味着在100名没有房颤的人中,智能手表能正确排除其中的95人;

阳性似然比为18.15(95%CI:9.25~35.61),意味着当智能手表提示“阳性”(认为有房颤)时,有房颤的可能性比较大。

阴性似然比为0.11(95%CI:0.06~0.22),意味着当智能手表提示“阴性”(认为无房颤)时,没有房颤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诊断比值比为160.76(95%CI:56.32~458.89),这是一个综合了灵敏度和特异度的指标,数值越大越好,也就是说智能手表区分有无房颤的能力还是不错的。

特别是能够做心电图的手表,记录下来的单导联心电图发现房颤心电图持续时间30秒及以上,可很大程度上帮助房颤的诊断。

“医生,除了房颤的检测,其它指标准不准呢?”

答:智能手表在监测日常心率尤其是静息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准确度也是比较高的。

要知道,用智能手表做科学研究时都会严格按照使用标准来,但普通人在使用的时候,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可能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所以当手表预警了,不要慌张,要具体研判一下预警时的状况。

首先,

在安静状态下,智能手表监测的数据相对稳定可信,但在跑步、打羽毛球、跳绳等剧烈运动时,监测数据可能会有偏差。

其次,

肤色过深、有纹身、年龄的不同,都可能影响智能手表对数据的采集和判断。

还有,

佩戴不当,戴得过松或过紧,都可能会导致数据不准确。

此外,

不同品牌、型号的智能手表,其传感器质量、算法成熟度和软件优化水平均存在明显差异。

“那你这样说,手表预警我就可以不管了?”

答:那当然也不能无视!

许多房颤患者在早期是没有症状的,但中风的风险依然很高,在临床上,要捕捉间歇性发作的心律失常通常需要佩戴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甚至植入心脏循环记录仪,是比较麻烦的;而智能手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无缝监测,偶然捕捉到这些异常,在就诊时还能把这些异常的心电图直接给医生展示,的确为医生的诊断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所以,如果偶尔有次把次提示心率问题、疑似房颤,不用慌,但如果短时间内多次提醒,甚至还伴有胸闷、胸痛、心悸等不舒服,那搞紧去医院看看,千万不要自己诊断、甚至自己先吃点药。

很多朋友戴起智能手表来医院就诊,即使给医生展示了手表的相关数据,医生还是会说:“先拉个十二导联心电图……”

是的,不管你提供的截图、数据再多,医生也只能把智能手表的监测情况作为参考,而不能马上作为诊断的依据。

这并不是医生们不认手表的数据,而是有多方面原因——

《中国心房颤动管理指南(2025)》中明确提到“各种设备,包括可穿戴设备和植入式电子设备检测到的无症状房颤和心房高频事件,需要由合格的专业人员检查心内电图或心电图记录的节律进行确认。”

再说,你们刚才也了解了手表数据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不够准确,所以医务人员也没有办法把“手表抓取的心电数据”直接写进病历,一旦漏诊/误诊,那不是更麻烦?

所以,即使有智能手表的监测结果,该做的检查,如十二导联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一样都不能少。

现在智能手表的技术一直在更新,很多功能的确能够帮我们预警身体的情况,但是它再好,大家也要用得来、用得对才行。

1 筛查房颤,最好在早晨起床前或睡前静坐测心电图,减少运动带来的影响。

2 定期校准“松紧”与“电极”。表带贴肤但不勒手;做心电图测量前先擦汗、去静电,电极氧化层可用酒精棉轻轻擦一下。

3 有的朋友为了追求智能手表测量的精准度,年年都花好几大千换新表,其实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不如把钱花在血压计,血脂、血糖、超声的定期体检上,毕竟它们才是临床认的诊断“硬指标”。

敲黑板,划重点了!

如果突然出现心悸,恰好你又有具有心电图功能的智能手表,那按照下面的步骤做,可以取得很好的参考作用——

1 立即停止活动,坐下或躺下;

2 打开手表心电图功能手动记录,尽量保持手臂静止30秒;

3 症状若>5分钟不缓解或加重,直接拨120,这个时候就不要管你的手表说你有莫得事。

等待救护车的过程中,做好这些准备,把手表的数据有效地带给医生——

1 提前把手表拉的心电图用PDF或截图方式导出,发到微信收藏或打印;

2 记录症状时间点,方便医生对照动态心电图。

还要注意这两点,让医生更快速判断到底是啥子问题——

1 搞清楚手表测的是脉率还是心率,不要把“脉率93次/分”截屏说成“心率93次/分”;

2 不要只给医生看手表上的“文字结论”,要把相关波形图一起给医生看。

智能手表预警心脏有问题就慌了,

当它提醒你睡眠不足,熬夜时,

当它提醒你运动不够,久坐时,

当它提醒你不吃早饭、饿得来血压高时,

你咋假装看不到喃?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心房颤动管理指南(2025)》。

2. 《2021年ISHNE/HRS/EHRA/APHRS关于移动医疗心律失常管理共识:心脏节律专业人员的数字医疗工具》。

3. 吕海洋、杨孟云、李玉秋、张峰《智能手表自动诊断心房颤动准确性的Meta分析》,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4年,16(8):932-938.

4. 王国辉《数字化医疗监测与管理工具在心房颤动诊治中的应用》, 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22,43(3):157-161,178.

本文作者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