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麦当劳跟着凑热闹,贴出招聘海报:在德国雇6万人,六成食材本地买。
66%德国人讨厌美国,可口可乐却连夜把瓶子刷成德国国旗色。
汉堡街头的红色卡车一停,路人先愣住。
车身上大字写着97%在德国灌装,每年给德国交91亿欧元税。
麦当劳跟着凑热闹,贴出招聘海报:在德国雇6万人,六成食材本地买。
美国巨头突然集体换马甲,原因简单:欧洲年轻人把美国标签当减分项。
皮尤6月报告说,德国79%瑞典人66%对美国没好感。
YouGov问卷更狠,直接问会不会少买美国货,德国法国意大利齐点头。
嘴硬腿软是常态。
特斯拉在德国销量确实掉,但Galaxus电商后台数据打脸:美国货销量和去年持平。
可乐薯条照吃不误,只是不想承认。
这套玩法不是第一次。
2017年巴黎超市货架上,可口可乐瓶身印上法国国旗,墨西哥版直接写Hecho en Mexico。
宝洁在波兰工厂门口挂横幅:为当地创造3000岗位。
套路老,但管用。
品牌顾问马克·索恩在LinkedIn发长文:消费者讨厌的是标签,不是味道。
他举了三个例子:星巴克在意大利门店全用本地烘焙豆,销量涨三成;苹果在德国广告只拍柏林程序员,不提加州总部;耐克把欧洲总部迁到阿姆斯特丹,财报里欧洲区增速最快。
真正该学的是细节。
可乐把铝罐产地从俄亥俄改成巴伐利亚,罐底刻着小字拜仁州制造。
麦当劳把牛肉饼包装换成德国国旗红白配色,连番茄酱都换成巴登产区番茄。
这些改动不便宜,但比换logo管用。
柏林工大做过对照实验:同一款洗发水,标美国制造卖3.99欧,改标德国制造卖4.29欧,销量反涨12%。
测试者事后回忆:感觉更放心。
心理账户算得明明白白。
最绝的是TikTok上的玩法。
德国网红拍开可乐视频,镜头先扫过罐身德国国旗,评论区齐刷德国制造真香。
算法自动推给更多德国用户,三天播放量破千万。
美国总部偷偷在后台给这条视频投流,钱照赚,骂声归零。
看懂这套逻辑,明天就能用三句话:产地写具体城市,别写国家;员工数量精确到个位数;把本地采购比例印在包装最显眼处。
直接抄作业,无脑复制。
商业世界没有国籍,只有账本。
当美国标签开始扣分,聪明人立刻换皮肤。
消费者要的不是真相,是安慰剂。
来源:聪颖原野W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