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透了,再多人吹捧我也要说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9 00:33 1

摘要:相比同期贸易关税的剑拔弩张,他的中国行反倒展现了“风景这边独好”的热闹。

玩梗。

一种赛博社交的通行证。

表达幽默,表达讽刺,表达“你懂我的梗,确认我们是同类”。

甚至变成了“一切皆可玩梗”

——开个玩笑,至于么。

当然。

玩梗无害。

只是会有一种不自觉的恶意,躲藏在人畜无害的玩梗之中。

今天,该说清楚羊皮下的那只“狼”了。

01

在前段时间最火的娱乐新闻——欧美网红@IShowSpeed(外号“甲亢哥”)来中国直播。

相比同期贸易关税的剑拔弩张,他的中国行反倒展现了“风景这边独好”的热闹。

在外网。

你甚至能刷到这样的评论。

Speed为世界和平做的贡献超过了至少四任美国总统

凭这趟中国行,他应该获诺贝尔和平奖

可惜。

也有这样的——

Speed打破了多年的反华宣传

而这个女人在 10 秒内把它全部恢复了

发生在甲亢哥成都一站。

以搞抽象出名的他,愣是被抽象吓到了。

女子挤过人群,开口就是一句:

“I’m racist。”(我是种族歧视者)

可能是从未见过如此“热情坦诚”的“racist”,甲亢哥一脸震惊:“你种族歧视?”

女子变本加厉。

“I'm racist,I hate nigger,I'm nigger killer......”

“I'm sorry,I love your girlfriend,because she is white people。”

(就不翻译了......)

甲亢哥慌了。

或许最慌的不是被冒犯。

而是第一次迎面接触这么酸爽过火的玩笑,不知道以何种妥当的方式应对,毕竟他正开着全球直播。

翻脸不太对,不翻脸好像也不太对。

但他很快意识到女孩并无恶意,试图打圆场:“我不信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你真的会说英语吗?”

可女孩热情不减,继续“复读”她的“台词”。

甲亢哥只能无奈抽身离开——他知道,这女孩不是恶毒,只是欠缺礼貌。

她***说啥呢

太尬了。

尬的并不是种族主义,而是她想开玩笑,却开砸了。

该女子Cosplay了一位游戏角色,

这个角色在粉丝二创中常以“种族地狱梗”出没(也演唱过甲亢哥在中国的“成名曲”《阳光彩虹小白马》),有着“种族骑士”的外号。

所以那人一趟折腾,算是企图在正主面前搞一出当场致敬。

简单说,就是为了在正主面前——

玩梗。

类似的情况还有,有人投喂食物,打开一看是香蕉。

还一边学猩猩一边飙脏话。

有人给他献花,拿近了看是棉花。(黑奴在农场摘棉花的梗)

甲亢哥表情无奈,没接梗。

但也试图打圆场:“我从来没收过这种礼物,在中国你们什么都当礼物送。”

你可能会说,甲亢哥也不是全然无缝的蛋。

当然。

他们敢这么玩,也跟@IShowSpeed的人设定位有关:对“种族地狱梗”做出夸张反应,一直是他直播的保留节目。

就像捧哏或吐槽役,他是一个行走的“去你的吧”。

这些所谓“抽象”,归根结底就是一喜剧人设,这些种族梗的本质是他与粉丝间的“内部笑话”。

然而。

正因如此,一切玩法,都需要建立在人家愿意配合,且有明确边界的基础上,这需要一些基础共识,比如——

冒犯的底线在哪里?

场合是否合适?

如果没机会协商,是否懂得分寸?

正面案例,恰恰是大张伟。

都知道甲亢哥在中国的知名度,很大程度源自他看大张伟《阳光彩虹小白马》的reaction视频。(歌词中有一段反复唱“那个”,北京话发音与nigger谐音)

这次会面时,两人历史性合体。

但副歌中的谐音敏感词,大张伟保持噤声。

大张伟始终闭口不唱,即便甲亢哥示意他唱出来,大张伟也摇头说NO。

形成对照的,是另一场“那个那个”千人合唱。

甲亢给足反应。

但也火速离场。

因为他预判到,这样的场面对自己并不有利。

正如这条视频下的评论——

离开那吧,他们把你当傻子耍

他们对他做这种事,而他就是乐意去那

除了以上的不合时宜,不知分寸。

还有更邪门的:自以为是。

之前有人给他投喂槟榔,引发了争议,但Sir觉得最糟糕的“特产”,是这个——

一名网友搂住甲亢哥,反复称他为“科比·布莱恩特”。

甲亢哥一再纠正,对方却不依不饶。

最后甲亢不再配合表演,他正颜厉色:

“Show your respect,man!”

一个冷知识:有关科比的一些烂梗,只有国人在玩

但现在,已经被成功普及到了海外。

有人向甲亢投递冰红茶,笑着说:这就是科比·布莱恩特。

这烂梗甲亢哥不懂。

外国人也不懂。

于是“科普”视频出现了,完成了这次文化糟粕的输出。

《为何中国粉丝在递给Speed“冰红茶”时喊“科比·布莱恩特”》

从键盘侠的调侃,到面对面的冒犯。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受:

一切危险的、糟糕的,甚至是明晃晃的恶意。

一旦被捏成梗,便能堂而皇之地发酵传播,聚集起一帮乌合之众,如蝗虫过境般四处流窜。

有人会说,图个乐子,这么较真干嘛?

其实,Sir动笔之前也在犹豫。

但想法越写越发坚定:

大家都在互联网上泡着,你我凭啥要被这些垃圾包围?

02

“梗小鬼”是个现成的蔑称。

源自日语“ガキ”(意为难缠的低龄群体)。

它指代那些不分场合刷流行梗、盲目跟风的人群。

在中国网络上也越来越常见,简单来说:盲目跟风,没有下限,心智也不太成熟。

可近几年,这股上不得台面的小圈子癖好愈发破圈。

烂梗甚至成了流量密码。

重灾区之一,就是科比。

B站上各种恶搞视频层出不穷。

Sir也实在不能理解,球服跟冰红茶配色接近,这好笑在哪?

反正康师傅肯定不敢接这“泼天流量”......

有没活硬整的网红。

涂个黑脸,穿个球服,网友就捧为“先天曼巴圣体”。

狠赚一波流量。

也有人,扮成科比,每当跟人连线PK时,反复隔空肘击。

你懂吗?

Sir不懂。

但就是有人猛刷礼物......

最看不明白的,是这个——

有coser参加漫展,打扮成科比之后,背上了他精心制作的直升机,“重演”惨剧现场……

Sir也会担心说,自己是不是太敏感了,是不是在道德绑架。

但实在也想不出,这意义在哪?

就有这么好玩,这么上头吗?

享有类似待遇的人,当然不止科比。

提到丁真——就是“雪豹闭嘴”、“妈妈生的”、“悦刻五代”。

提到蔡徐坤——就是“背带裤”、“唱跳篮球”、“鸡霓太美”。

提到安倍晋三,现在能出现的也只是梗。

Sir当然不是说公众人物不能批评,尤其是安倍这样的人。

只是。

当一切都化为玩梗的时候。

也正在消解真正的批评,不是么。

因为所有人都在玩,谁会真的在意历史和真相呢?

所以你能看到。以玩梗的名义,什么样不正确的人物都可以成为“亲切玩伴”。

大家对是非曲直的价值判断接近真空和虚无。

一见到就热情互动。

毫无新花样的烂梗,不仅是各式各样的恶搞视频的养料,甚至也成了无关视频中的标点符号,就像“两年半”成了梗小鬼的通用时间单位。

一开始玩梗,或许有讽刺意味。

是有其内涵的。

但逐渐形成了一种群氓效应,沦为“奶头乐”,或梗小鬼的潮流口癖。

是一种低门槛的社交货币。

它们自下而上,以碎片化拼贴消解权威严肃性——这就是后现代主义。

比如“种族地狱梗”,因种族话题在欧美敏感,公开场合涉种族仇恨可触犯刑法。

于是在压抑之下,诞生了反抗。

但,玩梗只能躲在网上,它上不了台面,仍是底线共识。

所以。

甲亢哥在华或他国,被玩出的一系列尬梗,皆因这些地方没有明面上的种族冲突问题。

没有那层底线,便肆无忌惮。

说白了,不知道那有多敏感,只知道挑战敏感问题,充满欢声笑语。

更深一层,玩他们的种族梗,或许因无法触及自身的“敏感问题”。

并非杜绝,而应警惕。

说到底。

烂梗,就像内裤,它存在未必是错。

你我甚至都需要它。

但,内裤绝不是用来叼在嘴里满街裸奔的。

因为它的意义是打破权威,而不是下限。

不是幻想着自己突破下限时,口中玷污的一切也会随之堕落。

那,这不就是鲁迅笔下的“苍蝇的快乐”。

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他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它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

爽吗?

爽啊。

没有底线的时候,真快乐,越堕落越快乐。

烂梗小鬼的本质,不就是一帮愉悦犯吗?

于是。

我们穿过整座游乐园,最终抵达了垃圾场。

03

垃圾场长什么样?

在芙蓉姐姐还是网红的上古时代,有一个新闻,Sir印象深刻。

一个小学生,被老师请了家长,罪名是大庭广众说脏话。

孩子委屈,哭着辩解,真没说脏话。

说的啥?

“草泥马。”

这是脏话吗?不知道啊,反正孩子只知道“是网上那个很火的动物,南美的,吃草的......”

不懂事的,只是孩子吗?

还有“教会”他们这样讲话的文化环境,或者说,我们。

梗、流行语、网络迷因,等等一系列玩意儿,有个严肃的学术名词,“文化基因”——文化的基本单位,它承载着特定价值观、情感模式和行为习惯,并会在代际间传递。

因为语言本身,就会影响我们的思维。

在奥威尔《1984》中的极权政府,为了维护统治,开发了“新语”用于思想控制。

比如,好是“good”,不好变成了“ungood”。

此后没人能说“老大哥坏”,顶多说“老大哥不好”。

“新语”是单一的文化基因,它自上而下地消灭了复杂思想,限制了自由表达。

而如今泛滥的梗文化,区别是自下而上。

电影《不要抬头》,生动诠释了这股风气是怎样一层一层,向上影响社会运转的。

故事很简单,一场本能阻止的世界末日,终究在欢声笑语中降临。

有三个罪魁祸首:黑心政府,贪婪企业,和一帮只会玩梗的“我们”。

当两位学者首次在电视上公布灾难即将到来。

两个主持人玩梗耍宝不当回事。

终于,女科学家当场失控发飙。

不好意思,是我们没说清楚吗?

我想告诉你们

整个地球就要毁灭了

事后,工作人员找来:

成功了!

哪里成功?

“你们火了,被做成梗了哎。”

基于宣告真相的女科学家,被视为了女疯子,做成无数表情包。

另一边,紧张到屁都放不出来的男科学家,反倒被看做温柔腼腆的大众情人。

好的坏的都没了。

只剩下娱乐至死的梗。

怎么办?

工作人员很淡定,当然是迎合口味了。

“你不是想发出警告吗?这就是当下发出警告的方式。”

女科学家被踢出去,收割好感的男科学家成为“学术偶像”,开始疯狂下沉:开访谈、做节目、搞账号,怎么有梗怎么来。

最后。

灾难如约而至。

科学家再一次登上了电视。

这次,他发飙了——

你能不能别一直这么...愉快?

不好意思,但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抖机灵

变幻出迷人讨喜的感觉

有时候我们需要能和彼此讲道理

要把别人的话听进去

海明威说,这个世界很糟,但值得为之奋斗。

Sir觉得,梗小鬼们只信前半句。

于是,这个世界很糟,我们继续下沉。

但下沉的尽头是什么,是无底的垃圾场,还是抬头看到大难临头的那一刻?

还是那句话。

好的梗,是对荒诞现实的犀利解构;烂梗却是懒惰的借口,是对严肃议题的轻佻逃避。

“梗不能乱玩”。

这不是一句空洞口号。

而是一份自我提醒:

别让“乐子”毁了我们的底线。

别让“梗”成为我们与真实世界之间的壁垒。

把它留在它该在的地方,就像穿好该穿的内裤。

当然。

咱也可以低下头,对手机里的烂梗和表情包一笑了之,顺手再点个赞。

没问题。

但终究要抬起头来,瞅瞅这个世界。

无论它是好是坏,都应该被更认真地对待。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破坏之王阿姨

来源:毒舌电影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