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女儿在初一刚开学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些抑郁的状况,因为是住宿制学校,她说自己非常不适应,每到下午就控制不住的哭泣,想回家。
01
女儿在初一刚开学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些抑郁的状况,因为是住宿制学校,她说自己非常不适应,每到下午就控制不住的哭泣,想回家。
我劝她上学就是辛苦的,怎么别人就能忍,你就是抗挫折力弱,再坚持坚持吧。
期末考试前女儿得了一次肺炎,请假一个月后再回学校说自己跟不上了。
那次的期末考成绩也很差,我非但没有安慰,反而批评了她,赶紧给她报了补习班。
希望经过假期的调整,女儿能重整旗鼓,再度出发。
没想到随后的日子里,她从三天两头请假,逐渐发展到在家摆烂。
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看手机,看动漫,彻底躺平了。
开始时,我很难接受,一有机会就劝说女儿尽快返校。
可她要么是一声不吭,转身回屋,要么就是情绪激动的大喊,说再逼他就离家出走。
我害怕了,不敢再劝。
我在网上了解到,很多厌学休学的孩子,都是暂时性的迷茫,家长要做的是接纳,给孩子修复的时间,静待花开。
我觉得有道理,开始任由女儿躺平。
想玩手机就玩,要零花钱我就给,晚上不睡白天不起,我就上班的时候给她点外卖。
我总自我欺骗:也许哪天孩子休息够了,突然就开窍想去学校了。
可时间一天天过去,女儿丝毫没有变好的迹象,反而在家躺平的心安理得。
老公从开始的耐心,到气愤,再到放弃,他指责我把孩子惯坏了,慈母多败儿。
我也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迷茫当中,怀疑自己。
网上不都说面对躺平的孩子,要“静待花开”吗?为什么我做到了,女儿却更加沉迷摆烂了?
再这么下去,别说成绩了,就连复学都遥遥无期!这孩子就彻底废了!
02
做心理咨询的时候,我问默薇老师:
“我之前对待孩子的确很严格,因为成绩经常批评孩子。看了很多视频,都说要给孩子空间,要闭嘴远离,让孩子慢慢疗愈。
我小心翼翼地对待她,为什么我改变了,孩子还不变?静待花开、无条件接纳怎么一点也不好使啊?”
默薇老师一语点透:
“小心翼翼是隐形的控制,是假稳定,假接纳,假放手
从管控较多到过度妥协,这是从一个极端再到一个极端,很容易助长孩子的放纵心理。
在家躺的时间久了,孩子越来越不想、也不敢走出去了。
静待花开是对结果的不强求,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追求过程中可以袖手旁观。
无条件接纳不是家长一味压抑、隐藏、或者讨好,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接纳所有的行为,而是接纳情绪。
这要求家长当自己有能力满足孩子的要求时,痛痛快快满足,不提任何附加条件。
但当自己没有能力满足孩子时,可以拒绝,诚恳说出自己的感受或为难之处,但是不指责、不评判孩子的需求,不向孩子诉苦,不抱怨孩子不懂事。
青春期,是孩子形成自我认同的关键时期。
孩子发现,每天的生活都被家长的要求填满,活着是为了满足父母对成绩的期待,而不是自己。
这种自我认同的危机,最终导致他逆反心理倍增,更加不服管教。
最后,在家庭和学校的压力下,情绪失控,厌学摆烂。
而我在慌乱下,错误的采用了静待花开的方式,毫无原则的接纳,进一步加重了女儿摆烂情绪,让他躺平无阻。
实际上,不是所有的厌学孩子,都适合“静待花开”!
明白了问题的根源,我做好了3件事,终于把休学的女儿唤醒。
03
1、敢于呈现自己的无力,和孩子建立界限,温和而坚定
我之前太沉迷当一个“完美妈妈”,压抑自己,满足孩子,自己也不开心,根本不会拒绝孩子。
《重新定义父母》一书中提到:
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的能力在变强,需求也会越来越多,父母已经不可能全然满足孩子的需求,父母要主动逐渐呈现出自己的无力、挫败、懈怠、无助等所谓的“阴暗面”,向后退,变成真实的人。
孩子的一些需求会在父母这里得不到满足,这些不满足会让孩子有一些挫折,但这些挫折是恰到好处的挫折,
会让孩子从对父母的理想化自恋投射中逐步出来,知道父母不是神和超人,而孩子会从弱小变得强大,有些事情可以自己做,甚至可以超过父母,可以打败父母。
同时,孩子也逐步分清了幻想和现实。
我与女儿开诚布公地沟通,和她一起商量着制定规则:
一日三餐随家人正常用餐时间,不再为了她多变的作息随时准备;
非必要不添置新衣;
全家都参加家务劳动,自己的屋子自己扫;
娱乐消费除之前固定支出外,多余的需自理
……
执行这个方案初期,女儿非常抵触。
有次她睡到下午两点才起,发现饭菜都收起来了。
她气冲冲地质问我:“我的饭呢?”
我平静回答:
她摔门进了房间,但过了一会还是自己默默地把剩饭热了吃。
坚持三周后,我注意到这些变化:
走出房门和家人一起吃饭;
不再理所当然地要钱买二次元周边;
主动打扫自己的房间
这样几次下来,孩子就意识到,父母是爱自己的,但不会容忍自己的不合理要求。
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她就不会通过突破底线来考验父母,慢慢学会有边界感,修正过分的行为。
2.父母做好情绪容器,看见并理解孩子内心的无助,稳定的状态接住孩子的负面情绪
父母主动呈现自己的无力也会让孩子敢于呈现自己的无力,敢于承认自己的弱,敢于接纳真实的自己。
这就需要我们父母情绪稳定,接住孩子的情绪。
学校组织了一场实践活动,女儿鼓起勇气想去,但是出发前又退缩了,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融不进去。
我就说:“你这段时间没回学校,突然要回到大家中间,肯定会有点不适应,很纠结,这种感觉不舒服,对吗?”
孩子就跟我倾诉,自己如何纠结,在纠结哪些点……
我说:“你鼓起勇气去参加,已经很聊不起来,但觉得害怕紧张也是正常的,要搁妈妈身上,我也有点担心,如果你感觉还行,我就支持你去,迈出第一步,后面都是小事,如果你不去,妈妈也支持你,咱们再调整一段,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我每天把这些东西记录在情绪日记里,妈心理的老师会手把手带领我复盘,回顾和孩子的相处细节,思考哪些做法是有效的,哪些还需要改进,如何更好地给孩子补充心理营养,随着复盘,我引导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
心理学中有个 "情绪容器" 理论:父母稳定的情绪状态就像坚固的容器,能接住孩子所有的负面情绪,让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中慢慢消化压力。
当我做到这些,戒掉了讲大道理、唠叨、随意批评指责后,女儿的态度变化非常大。
她的情绪起伏变小,整个人也变得柔软、温和。
跟我对抗的次数少了,主动来找我说话的次数越来越多。
3.拿着放大镜找孩子的优点,多给孩子正向反馈
为了少一些焦虑,也为了给女儿多一些信心,我每天给自己立了一个小目标:发现孩子两个做的好的地方,然后及时反馈给孩子。
哪怕女儿整理了一次桌面,收拾了碗筷,打赢了游戏,都是值得肯定的小进步。
比如她和我分享打游戏赢了,我就说:
“闺女,妈妈发现你做事情就是有耐力,愿意琢磨,你看现在反应速度和策略都超棒,感觉你在游戏里就是‘王者’!”
生活中也会主动创造机会,让孩子去体会成就感。
比如做饭的时候,让她帮忙剥个蒜,洗个菜之类的。
当她完成这些事,我又有机会鼓励她了:
“妈妈刚才手忙脚乱的,谢谢你帮忙,菜洗的很仔细,干干净净的,比妈妈做事情都细致,吃你洗的菜,绝对放心!”
用具体的描述代替笼统的夸奖,让孩子学会看到自己的闪光点。
女儿也在我们稳定的支持下,越来越有能量。
从静待花开,到科学调整,躺平休学一年的女儿,终于上学了。
她没有必须在学业中卷到极致的负担,我也真切的放下了对她成绩的要求,女儿反而在学习中,慢慢找到了一些成就感。
陪伴女儿走过这段波折,我想跟大家分享:当孩子出现问题,家长们千万别病急乱投医,上网“对号入座”!
每个孩子的问题看似一致,但成因却千差万别,只有有针对性的调整,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节省时间!
来源:妈心理学习动力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