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河边遛弯,在岸上骑行,在滨河路上带娃、跑步——与水相伴成为不少北京市民的“生活日常”。这些“伴”水而行的地方怎么规划?怎么建?记者从市水务局了解到,为规范北京市滨水慢行系统规划设计工作,发挥滨水慢行系统的综合服务功能,北京首个聚焦滨水慢行系统的地方技术标准《
在河边遛弯,在岸上骑行,在滨河路上带娃、跑步——与水相伴成为不少北京市民的“生活日常”。这些“伴”水而行的地方怎么规划?怎么建?记者从市水务局了解到,为规范北京市滨水慢行系统规划设计工作,发挥滨水慢行系统的综合服务功能,北京首个聚焦滨水慢行系统的地方技术标准《滨水慢行系统规划设计导则》近日正式发布。
滨水慢行系统是指沿河湖岸线分布,以滨水空间为建设基底,可与公园绿地、城市广场、文化遗址、交通站点等公共空间节点串联,主要具有防汛抢险、慢行交通、观光游憩等多重功能的廊道。
此次《导则》在尊重水系现状道路的前提下,根据河湖空间布局、沿线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条件、城市风貌特征等因素,结合市民的出行需求,将我市的滨水慢行系统划分为都市型、城镇型和郊野型三种类型,并从安全、连续、融合、生态、文化、便民等方面,针对性提出规划设计策略和要求。
“《导则》强调平汛结合,在满足河道防洪排涝、保障日常运维及防汛通道连续畅通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市民出行需求,并与绿道、城市慢行道路及市政交通、水运航道有效衔接。”市水务规划研究院水生态规划所主任规划师杨苏燕介绍,《导则》倡导利用现状巡河路等滨水道路,打通堵点、断点,建设连续贯通的滨水慢行路,完善滨水空间绿色交通体系,实现滨水交通方式的良性转换,提升滨水慢行系统的安全性、便捷性和舒适性,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在伴水漫步或骑行间乐享美丽河湖带来的幸福体验,感受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魅力。
北京市内有425条河流穿境而过。杨苏燕介绍,《导则》制定之初,相关专业人员收集了大量资料,通过现场调查、数据分析与梳理总结,综合考虑河流的有水情况、空间的覆盖性、差异性及多样性等因素,筛选出60余条河流作为研究对象。以这些“样本”河流为基础,将研究成果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展至全市范围新建、改建、扩建的滨水慢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
“通过现场调研发现,部分现状巡河路缺少骑行道与步行道划分,人车混行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还有些河段滨水慢行道路的堵点和断点有待进一步打通;另外水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需持续加深。”杨苏燕表示。
供图:北京市水务局
记者:胡子傲
来源:子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