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三国,总有人疑惑:诸葛亮五次北伐,次次被司马懿挡得明明白白,最后还累死在五丈原,可论名声,司马懿却被甩了八条街——诸葛亮成了“鞠躬尽瘁”的千古名相,司马懿反倒成了“老谋深算”的野心家,这到底是为啥?难道赢了战场,还赢不了口碑?今天咱们就扒一扒这两人“名声倒
提起三国,总有人疑惑:诸葛亮五次北伐,次次被司马懿挡得明明白白,最后还累死在五丈原,可论名声,司马懿却被甩了八条街——诸葛亮成了“鞠躬尽瘁”的千古名相,司马懿反倒成了“老谋深算”的野心家,这到底是为啥?难道赢了战场,还赢不了口碑?今天咱们就扒一扒这两人“名声倒挂”的真相,看看历史到底偏爱哪类人。
首先得说清楚,司马懿挡北伐,赢的是“结果”,却没赢“姿态”。诸葛亮北伐,从一开始就带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旗号,这口号在当时有多提气?东汉传了两百多年,就算到了三国,民间还有不少人念着汉朝的好,诸葛亮打着“正统”的旗子出兵,往小了说是为刘备报恩,往大了说是为天下匡扶正义,这格局一下子就打开了。而且诸葛亮打仗,走的是“君子路线”:马谡失街亭,他挥泪斩马谡,还自降三级;北伐缺粮,他宁愿退兵,也不抢老百姓的粮食;临终前还特意嘱咐,自己的墓要“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连下葬都透着一股清廉劲儿。
可司马懿呢?他打北伐,更像在“混任务”。曹魏当时国力比蜀汉强不少,司马懿守住防线不算难,但他的操作总透着股“憋屈”:诸葛亮送女装羞辱他,他宁愿被手下嘲笑“畏蜀如虎”,也死活不出战;后来好不容易熬死了诸葛亮,他第一件事不是乘胜追击,而是回头巩固自己在曹魏的权力——毕竟对司马懿来说,北伐只是“保住职位”的手段,篡权才是终极目标。这种“为自己谋”和诸葛亮“为天下谋”的对比,一出来就落了下乘,老百姓自然更待见心里装着家国的诸葛亮。
更关键的是,诸葛亮“输得悲壮”,司马懿“赢得苟且”。咱们看历史,从来都偏爱“悲情英雄”。诸葛亮明明知道蜀汉国力不如曹魏,北伐成功的希望渺茫,却还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六出祁山,顶着酷暑寒冬赶路,忍着粮草短缺的难题,甚至在五丈原病重时,还拖着病体处理军务,最后倒在北伐的路上。这种“拼到最后一刻”的劲头,特别容易让人共情——就像现实里那些为了理想拼尽全力的人,哪怕没成功,也值得尊重。
可司马懿的“赢”,总少了点“英雄气”。他对付诸葛亮,靠的不是“正面硬刚”,而是“熬”:熬诸葛亮粮草耗尽,熬诸葛亮身体垮掉,说白了就是“以逸待劳”的消耗战。而且司马懿打仗,还总带着“算计”:比如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司马懿追了一阵,看到蜀军阵形不乱,又赶紧退了回去,还留下个“死诸葛走生仲达”的笑话。这种“稳字当头”的打法,虽然赢了战局,却输了“气势”——老百姓不爱看“缩头乌龟”式的胜利,更爱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故事,诸葛亮刚好踩中了这个点。
还有个重要原因:后世的“舆论造势”,把诸葛亮捧上了神坛,却把司马懿钉在了“奸臣”的标签上。从西晋开始,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魏建晋,可西晋没撑多久就天下大乱,还闹出了“五胡乱华”,老百姓心里本就对司马家没好感,自然不会给司马懿说好话。到了东晋,偏安江南的司马氏政权,为了给自己“正名”,又不敢过分吹捧司马懿——毕竟承认司马懿是“忠臣”,就等于打自己“篡权”的脸,只能对他的事迹含糊其辞。
可诸葛亮不一样,从三国末期开始,他就成了“忠臣”的代名词。东晋桓温北伐时,还特意去祭拜诸葛亮的墓,把他当成“北伐榜样”;唐朝李世民更是直接说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他列为“历代名相”;到了宋朝,理学盛行,诸葛亮“忠君爱国”的形象刚好符合儒家的价值观,朱熹还在《资治通鉴纲目》里特意拔高诸葛亮,贬低司马懿;最绝的是《三国演义》,罗贯中直接把诸葛亮写成了“智多近妖”的完美人物,而司马懿则成了“老奸巨猾”的反派,这下好了,民间老百姓读《三国演义》的多,了解正史的少,诸葛亮的好名声就这么一代代传了下来。
更有意思的是,两人的“身后事”也成了名声的“加分项”。诸葛亮去世后,蜀汉老百姓自发为他立祠,连曹魏的人都佩服他的人品;后来成都的武侯祠,一千多年来香火不断,连皇帝都要去祭拜。可司马懿呢?他的墓藏在河南偃师的一个小村庄里,一千多年没人管,直到2010年才被考古学家发现,墓里除了几件普通的陶器,啥值钱的都没有——倒不是他清廉,而是司马家后来名声太差,连盗墓贼都懒得惦记他的墓。这种“生前对比”加“死后待遇”,让两人的名声差距越拉越大。
其实说到底,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名声差异,从来不是“谁赢了战争”的问题,而是“谁站在了人心这边”。诸葛亮用“忠诚”“执着”“清廉”,活成了中国人心中“理想臣子”的模样;而司马懿用“隐忍”“算计”“篡权”,成了“野心家”的典型。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偏心”:它不看你赢了多少场仗,赚了多少权力,只看你有没有守住人心——这大概就是诸葛亮能赢过司马懿的终极原因吧。
来源:纪双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