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他的祖父朱则余是海州当地的承审法官,父亲朱鸿钧在扬州的江都县做过官员。
我们都知道朱自清,是因为他的那篇著名的散文《背影》。
《背影》一文引发了多少人对父爱的共鸣。
但事实上,朱自清与父亲长达五年不往来。
朱自清31岁丧偶,5年后再娶,与两任妻子共育有8个娃。
晚年,他拒绝吃面粉,致使胃病严重,引发胃穿孔而死。
01
朱自清于1989年出生于江苏海州,也就是今山东连云港东海县。
他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他的祖父朱则余是海州当地的承审法官,父亲朱鸿钧在扬州的江都县做过官员。
1901年,年仅3岁的朱自清与母亲,随父亲迁居扬州,住在扬州市安乐巷29号,一住就是13年。
图|朱自清
朱自清是家中的长子,祖父与父亲对他的教育十分重视,所以他从小就接受了私塾教育。14岁那年,在父亲的支持下,他又考入了新式学堂扬州高等小学。
从高小毕业后,他顺利考入了江苏第八中学,也就是现在的扬州中学,经过四年的苦读,从扬州中学毕业后,他再次考入了北京大学预科。
朱自清很自律,为了督促自己学习,他将原来的名字朱自华,改为朱自清,“自清”二字取自《楚辞·卜居》里的“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严”,意思是: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
18岁那年,朱自清在父母的包办下,与当地名医武威三的女儿武钟谦结婚。
虽然是包办婚姻,但朱自清与武钟谦婚后的感情非常好,先后生育了6个孩子,其中一个早年夭折。
图|朱自清与武钟谦
朱自清从小到大的学习生涯都非常顺利,他不仅学习了哲学专业,还在文学方面表现出天赋,并出版了诗集《睡吧,小小的人》。
他写诗学习一样都没有落下,他在参加新潮社、五四青年运动之余,提前一年修完了哲学课程,毕了业。
和现代很多初毕业的莘莘学子一样,朱自清就业路充满了坎坷。
他带着妻儿前往杭州第一师范学校教书,因工作不顺利,他又辗转到母校扬州中学任职。
此时,朱自清的父亲也赋闲在家,没有了收入,家道中落,大家小家全靠朱自清微薄的收入生活,朱自清的压力非常大,又与守旧的父亲无法沟通,矛盾不断。
朱自清一气之下携带妻儿离开了老家扬州,去上海吴淞的中国公学任教。
尽管朱自清与父亲冷战不说话,朱自清仍然克服困难给家里寄生活费。
直到27岁,朱自清在好友的介绍下进入清华大学教书,收入增多,他的生活总算稳定下来。
02
人老了就会对儿女妥协。
29岁这一年,已经与父亲冷战五年的朱自清,突然收到父亲的一封来信。
信中父亲写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看完这封信的那晚,朱自清辗转难眠,他突然想起1917年,他刚到北京大学读书时,父亲送他的场面。
一时百感交集,提笔写下中国现代史上的经典散文——《背影》。
之后,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了朱自清的散文,其中就有《背影》一文。
图|朱自清《背影》插图
朱自清的大哥朱自华将朱自清的出版的散文带回家给父亲看,此时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患有多种疾病,已经不能下床,他躺在床上读完了儿子的散文,不觉老泪纵横,父子之间的矛盾彻底冰释。
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就像一句谶语。
在一切都往好的方面发展时,朱自清的妻子武钟谦因积劳过度患了肺病,不久丢下5个孩子和朱自清撒手人寰。
其中最长的年仅10岁,最小的也才3岁半。
接连的打击让朱自清心如死灰,对生活也丧失了信心,本就不擅长家务的他,白天要上课,晚上回家还要哄最小的孩子入睡,他每天都过得疲惫不堪。
对孩子的抚养责任成了他唯一的精神支撑。
他的好友非常同情他的遭遇,就给他介绍了一个名叫陈竹隐的女孩。
陈竹隐毕业于四川省第一师范学校,在那个时候也是凤毛麟角的新女性。
图|朱自清与陈竹隐
虽然朱自清对陈竹隐有好感,但是出于责任,他却拒绝了陈竹隐。
因为他觉得自己除了5个孩子和大学老师的身份外,其它一无所有。
朱自清的坦诚让陈竹隐深受感动,她觉得朱自清是个有责任心的男人,拒绝了富家公子求爱,坚决要与朱自清在一起。
陈竹隐的勇敢示爱让朱自清对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
03
就这样,朱自清与陈竹隐相恋并订婚。
订婚后,朱自清为了提高学术水平公费到伦敦攻读英国文学和语言学,陈竹隐主动担起了帮朱自清照顾孩子的责任。
第二年,朱自清学成归来,他看到5个孩子在陈竹隐的照顾下,不但走出了失去妈妈的阴影,还长得白白胖胖。
他非常感动,不久两人就在上海杏花村酒楼举行了婚礼。
婚后,陈竹隐又连续为朱自清生育了3个孩子,陈竹隐一下子沦为要照顾8个孩子的母亲。
初见乍欢易,久处不厌难。
恋爱是浪漫的,婚姻是一堆的鸡毛蒜皮和琐碎。
陈竹隐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照顾孩子上,没有了自己的时间,也不能出去工作,她的心情非常失落。
图|朱自清与陈竹隐及三个孩子
好在细心的朱自清早早发现了这一点,为了帮助陈竹隐分担照顾孩子的琐碎,他减少了外出应酬,并主动做家务,抽出时间陪妻子看电影和逛街。
陈竹隐也在家庭中找到了自我价值,夫妻感情重新回到了从前。
随着经济收入稳定,父子关系冰释,夫妻关系的融洽,朱自清也连续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如《欧洲杂记》、《你我》。
但这一切被抗日战争的爆发打破了。
图|病中的朱自清与陈竹隐
朱自清带着全家南下长沙,之后又到达昆明,担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的中国文学系主任。
由于战时通货膨胀,物资短缺,作为大学教授的朱自清每个月的工资是400块钱,朱自清一家的人生活仍然过得非常拮据。
加上吃穿用度也要紧着家里的8个孩子,朱自清由于长期营养不良,病情也开始加重。
04
随着国军全线溃败和币制改革的失败,国家的经济也陷入混乱之中,粮食供给不足,每天能吃到粗粮就已经很不错了。
由于朱自清的胃溃疡加重,医生让他最好吃细粮,否则病情就会越来越严重,还会继续呕吐。
有些人去黑市买粮,有些人接受了美国的救济粮。
图|朱自清与陈竹隐
所谓的美国救济粮就是美国在1948年援助国民政府数亿美元的一部分,主要是解决中国的饥荒问题。包括粗粮和细粮,能拿到采购证的大多是学术界的知名人士。说白了,就是国民政府为了拉拢学术界知名人士。
当时清华大学的一批爱国教师起草了一份《百十师长严正声明》:拒绝美国具有收买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其中就包括平价面粉。
当清华大学的系主任吴晗拿着声明来到朱自清家时,朱自清当时已病重无法下床,另外家中还有8个孩子要养,如果他不签这个声明也没有人会责怪他,大家都知道他的困难处境。
但朱自清却态度坚决的在声明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当晚,朱自清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虽然拒绝美援面粉,意味着每月的生活费要减少六百万污秽,但我坚信我的做法是正确的。
不久,朱自清因严重的胃溃疡最后引发胃穿孔,在北大的医院去世,年仅50岁。
据他的妻子陈竹隐回忆说:他弥留之际还再三叮嘱她,无论生活再困难,都不能接受美援面粉。
他宁可饿死,也要抬起头,挺起脊梁,坚决拒绝敌人的救济粮。
自古富贵易得,气节难守,真正的大师风范,永不磨灭!
来源:黎庶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