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上海李女士在一三甲医院就诊时,发现自己的诊疗过程竟然被医生当作短视频素材发布到网络平台。虽然视频中对面部做了打码,但声音、体态、穿着以及病情细节依然清晰,足以让熟人辨认。直到邻居在刷视频时认出她的身影,李女士才意识到隐私被侵犯。与医院交涉后,视频被紧急下
□汤艳君(中国传媒大学)
近日,上海李女士在一三甲医院就诊时,发现自己的诊疗过程竟然被医生当作短视频素材发布到网络平台。虽然视频中对面部做了打码,但声音、体态、穿着以及病情细节依然清晰,足以让熟人辨认。直到邻居在刷视频时认出她的身影,李女士才意识到隐私被侵犯。与医院交涉后,视频被紧急下架。这一事件迅速引发公众热议:医生是否可以在未经患者允许的情况下,将就医画面公开?隐私权与医生自媒体运营之间的边界该如何划定?
就医场景本身涉及极高的隐私敏感度,涵盖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甚至家庭背景。医学伦理强调“尊重患者的自主权”,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护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医生虽在视频中打了马赛克,但这并不意味着隐私得到有效保护。对于一个真实存在的个体而言,语音、姿态乃至就诊过程中的对话,足以成为识别信息。换言之,“部分打码”并不是对隐私的遮蔽,而是一种隐性的泄露。如果医生可以随意把诊疗现场当作素材,那每个走进诊室的人都可能成为潜在的“被拍者”,不仅破坏了患者的安全感,还会在根本上动摇医患之间的信任。
在短视频与自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医生“下场”做博主并非坏事。8月19日,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当天,抖音发布医疗科普生态数据:过去一年,平台新增医疗认证创作者1.8万,累计个人认证创作者达7.1万。医学知识专业门槛高,很多人容易被“穿白大褂”的假专家所误导。若是真正有资质的医生参与科普,可以有效提升大众健康素养,让知识更可及、更平等,也有助于打破医患之间的沟通壁垒。
然而,医生的双重身份也带来冲突:作为医疗工作者,他们必须遵循职业伦理和保密义务;作为内容创作者,他们则面临流量竞争与平台算法的驱动。为了“抓眼球”,一些医生可能倾向于展示真实病例和就诊场景。但一旦缺乏边界感,就容易滑向侵犯隐私的泥沼。
医生自媒体风险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身份与职务界限模糊,个人账号难以避免使用职业身份背书;二是科普与广告的灰色地带,稍有不慎可能触碰医疗广告禁区;三是患者隐私的致命雷区,一旦病例出现在视频中,就存在被泄露风险。
针对这些问题,相关监管部门正加快制度化管理。今年8月,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各地实践也进一步细化管理:上海严禁医生绑定不良MCN机构、直播带货及药品广告植入,切断灰色利益链;黑龙江提出“十不许”,要求医生专注医疗科普本质,禁止跨学科蹭热点和擦边行为;四川明确十条禁令,规范健康科普传播、保护患者隐私。
这些制度和政策的出台,为规范医疗健康科普传播、保护患者隐私提供了系统、具体的依据。医生同样可以通过更规范的方式运营自媒体:如邀请志愿者配合拍摄,或使用动画、模拟案例替代真实病人,通过“情景再现”与“科普问答”的形式讲解常见病,而不是直接将患者搬到镜头前。
医生做博主,本是科普传播的一种新形式,但若缺乏伦理约束与法律底线,它就会变质为“流量生意”。社会真正需要的,不是靠偷拍换取关注的“热门医生”,而是能在专业与尊重之间坚守原则的“负责任的传播者”。
医疗自媒体需要边界,患者隐私必须有兜底。唯有如此,医患之间的信任才不会被流量冲垮,医生的专业形象才更能赢得公众的尊重。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