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双重人格是魏晋玄学家的基本特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2 19:51 1

摘要:玄学是指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哲学思潮,是对“三玄”即《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玄”字来源于《老子》中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它以“祖述老庄”立论,而形成的“玄远之学”。“玄学”之名是在魏晋之后出现的,我们不能把玄学简单地称作为“新道家”,因为佛

玄学是指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哲学思潮,是对“三玄”即《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玄”字来源于《老子》中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它以“祖述老庄”立论,而形成的“玄远之学”。“玄学”之名是在魏晋之后出现的,我们不能把玄学简单地称作为“新道家”,因为佛学也属两晋谈玄的内容。东晋时期,佛学蓬勃发展,佛学与玄学互相影响,佛学者谈玄,玄学者谈佛,成为一种时尚。超生死,得解脱的问题便成为学习的中心内容。

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近照

在魏晋时代,玄学与佛教般若学相近,佛教到东晋,其势大盛,西域大师接踵而来,谈玄说妙,般若学大行。“谈玄说”是政治、思想、艺术交织的复杂现象。他既是对乱世的消极回应,也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创造力。它是士族阶层,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思想文化现象,这一现象既是对动荡现实的逃避,也是士族追求精神超越,重塑文化价值的体现。

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书法作品

魏晋时期佛学的兴起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其背景复杂且与时代特征紧密相关。儒家思想在汉代确立的正统地位因社会失序而受到质疑,社会动荡导致民众普遍产生无力感和对现实的逃避心理,而玄学在士族阶层兴起,但偏重思辨,难以满足普通民众的情感需求,佛教的“因果轮回”“解脱苦海”等教义为人们提供了精神慰藉,成为乱世中的心灵救赎。而佛教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更受百姓欢迎,对底层民众更具吸引力。

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书法作品

罗什东来,法显西行,道安领神群伦,由此佛教大兴,中国寺僧,渐具规模。大量佛经,如:《般若经》《法华经》等被译为汉文,有力地促进了佛学研究的专业化。佛教更是主动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借用道家术语来阐释佛理,这种“格义”之法大大降低了传播的门槛且使佛教更容易被接受。“双重人格”是魏晋玄学家的基本特征,一方面想干预世事,一方面又摆出清高的架势,什么也不想干预,这是特定历史背景下思想冲突与现实矛盾交织的产物。

魏晋时期政权更迭频繁,门阀斗争激烈,玄学家既需在高压的治中保全性命,又试图维持士大夫的精神独立。东晋时佛学家、高僧、文学家支遁,也即支道林也学到了这一点,支遁(约314年—366年),河南人。25岁出家,30岁供佛讲经。善草隶,好畜马,精通老庄之说,佛学造诣也很深。曾著《圣不辩知论》《道行旨归》《学道戒》等论书。

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书法作品

在《即色游玄论》中表达了他的“即色游玄”思想,他提出“即色本空”的思想,创立了般若学即色义,成为当般若学“六家七宗”中即色宗的代表人物。他说:“夫至人也,览通群妙,凝神玄冥,灵虚响应,感通无方”,至人的精神是无所不知,无微不通,而且不需要任何的格式,就可以感通一切,无所不当,无所不适,和玄学紧密结合在一起。他认为把心摆在最神秘的地方,就可以应付一切,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把外界看成空,同时把“心”“神”给保留下来。他是一位典型的具有清谈家条件杂揉老释的僧人。

即色宗是以支道林为代表的,在“六宗七家”中最出色的一家,在当时名士们中支道林的声誉最隆,在当时的佛界和士林界受到高度重视和推崇。他以“色即是空,色即异空”的般若学理论创立“即色宗”。他的学说被人称之为“支理”,他对般若性空的解释,被称为“即色说”。他著有《即色游玄论》和《释即色本无义》等,可惜已不存在,但需注意的是他的“即色本无”和“即色游玄”不是一回事。“即色者,明色不自色,故虽色而非色也”。在认识论上所谓万物,并非万物之本身,所以认识上虽有色,客观上并不一定存在着那样的色,这就是“即色本空”。

事物的本质是空的,但并非完全虚空,而是存在于其自身的色彩中,这种思想构成了即色宗的核心理论。他的这种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佛教界,也对魏晋玄学和清谈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僧肇认为“即色宗”有两个错误:①把色看成是概念化的结果,单纯从认识论来理解空性。②支遁不了解所谓非色、色空,是假有之意,没有假有,也就无所谓空。支遁时期般若理论在中国并不全面,中观论典缺失,佛经翻译不足,玄学化的解读,共同导致早期般若学未能彻底贯彻印度大乘空宗的精髓,直到罗氏传入龙树学说后才得以突破,是中国佛教中国化初期必经的磨合期。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世界哲学思想纵横(第643回)收录于张胜利哲学思想系列专著《大道汜兮》。

张胜利著作:《吉祥如意经》、《大华般若波罗妙法经》、《大圆满经》《明月照千江》、《德道经》、《大道汜兮》、《大行》等

来源:胜利问道天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