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维荆襄之奥区兮,奠坤维而作镇。孕元气于鸿蒙兮,判阴阳以开浑。七十二峰削玉戟,三十六岩腾紫云。玄龟伏脉藏真炁,巨蛇盘根锁地门。仙山灵异孕鸿蒙,绿瓦红墙接太清。
武当山赋
吴老师/文
维荆襄之奥区兮,奠坤维而作镇。孕元气于鸿蒙兮,判阴阳以开浑。七十二峰削玉戟,三十六岩腾紫云。玄龟伏脉藏真炁,巨蛇盘根锁地门。仙山灵异孕鸿蒙,绿瓦红墙接太清。
尔其晨登金顶,俯瞰八荒。烟岚卷舒如沧海,松涛汹涌似钱塘。忽焉日出扶桑峤,顿觉天开混沌窍。金殿流霞映日暾,玉阶承露接星杓。想当年,张三丰,辞尘鞅,结茅茨。九载面壁岩扉冷,一朝破壁石骨奇。龙游沧海惊鳞爪,虎啸青冥振羽仪。天造玄武镇玄关,地涌金莲吐妙机。
若夫太极初分,阴阳翕辟。玄牝之门启,太和之气积。紫霄宫前演云手,玉虚观里舞流霓。形随神动如抽茧,意与灵通若决堤。君不见,松间鹤影穿云去,石上苔痕带月栖。天柱拔地撑霄汉,金殿凌虚接太清。南岩悬岩嵌空碧,龙头香外接苍垠。复真观前盘九曲,黄河墙里转星枢。绿瓦映丹霞,仙宫隐翠岑。
至若春秋佳日,游客如云。羽衣星冠之侣,墨客骚人之群。或蹑磴道以穷幽,或临深潭而洗心。遇真宫外寻陈迹,太子洞前仰德音。南岩宫阙俯绝壁,龙头香头拜星辰。于是乎,山灵为之欣慰,神物为之长吟。叹斯山之灵异兮,实天地之奇琛。灵山终古毓玄真,绿瓦红墙焕日新。
乱曰:武当高高接穹苍,仙踪道迹何茫茫。我欲乘槎问鸿蒙,云车风马御龙翔。
《武当山赋(增韵版)》吴老师解读性鉴赏
一、宇宙观照下的山水哲思
全篇以"鸿蒙-阴阳-太极-玄牝"为哲学脉络,开篇"孕元气于鸿蒙"将武当山置于宇宙生成论框架。"玄龟伏脉藏真炁,巨蛇盘根锁地门"暗合玄武图腾,既指地理形势,又喻道家"坎离交媾"的修炼秘义。"天柱拔地撑霄汉"与"金殿凌虚接太清"构成垂直空间的精神对话,将自然山体升华为沟通天地的宇宙柱石。
二、时空叠印的文化考古
赋中"张三丰"形象突破历史原型,成为"九载面壁-一朝破壁"的文化符号。"龙游沧海惊鳞爪"化用《周易》"潜龙勿用"到"飞龙在天"的蜕变,与"虎啸青冥振羽仪"形成龙虎斗的动态张力。"复真观前盘九曲"以建筑形态具象化"九转还丹"的内丹修炼,"黄河墙里转星枢"则将地理方位与天文星象相联结。
三、色彩符号的视觉革命
新增"绿瓦红墙"意象构成三重美学维度:首段"绿瓦红墙接太清"以道教尚青传统为基底,中段"绿瓦映丹霞"形成冷暖色对冲,末段"绿瓦红墙焕日新"则赋予传统色彩现代性转译。这种色彩谱系的构建,既延续《楚辞》"青云衣兮白霓裳"的审美基因,又暗合当代文旅传播的视觉记忆需求。
四、文体实验的破圈密码
在传统赋体中嵌入"君不见"的歌行句式,"松间鹤影穿云去"与"石上苔痕带月栖"形成动静相宜的蒙太奇效果。"南岩宫阙俯绝壁,龙头香头拜星辰"以险境奇观制造感官冲击,"于是乎"以下转入理性升华,形成"奇崛-平淡"的审美节奏。这种雅俗共赏的文体融合,为古典赋体注入短视频时代的传播动能。
五、生态隐喻的现代诠释
"烟岚卷舒如沧海"将云雾动态与海洋意象并置,"松涛汹涌似钱塘"以听觉通感拓展空间维度。"绿瓦映丹霞,仙宫隐翠岑"构建出人工建筑与自然山色的共生美学,与"灵山终古毓玄真"共同诠释道教"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这种生态叙事,使千年古赋获得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阐释张力。
六、传播符号的体系建构
通过"槎-车-马-龙"的交通工具谱系、"金殿-南岩-复真观"的建筑符号矩阵、"绿瓦红墙"的色彩识别系统,构建起可复制、易传播的文化IP体系。"云车风马御龙翔"既是道家飞升意象的极致表达,又暗合当代"国潮"文化中对传统文化的奇幻想象,成为跨媒介传播的超级符号。
此赋以"玄"字为文眼,贯穿玄理、玄象、玄色三重维度,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完成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其价值不仅在于文学领域的复古创新,更在于为文旅IP开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符号生产范式,堪称当代赋体文学破圈传播的经典范本。
来源:武当不凡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