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初中生都开始接送了?不仅仅出于安全考虑….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2 19:38 1

摘要:为什么现在的初中生都开始接送了?不仅仅出于安全考虑,更是突然明白这个问题,很多家长还没意识到....,读书369,16分钟

读书369

2025年09月22日 00:01陕西

09月22日 07:10 直播

已结束

人与人的关系,不在讨好而在这三点

为什么现在的初中生都开始接送了?不仅仅出于安全考虑,更是突然明白这个问题,很多家长还没意识到....,读书369,16分钟

♬点击上方可收听主播朗读音频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在一档节目中谈到:在他看来,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家庭,所以就应该去经营它、看重它。他表示,自己绝对不会让孩子去住宿,尽管因此他和太太会比较辛苦,要接送孩子上下学等,可能要为此付出很多,但人生就是这样。仔细观察近几年各个学校门口的现象,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家长也渐渐重视起了接送孩子这件事,每当到了上下学的时间段,除了小学门口,不少中学门口也挤满了等待孩子的父母。为什么现在的中学生也开始接送了?不仅出于安全考虑,更重要的其实是很多父母突然意识到:最好的教育,就是高质量的陪伴。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孩子精神能量的塑造,往往正存在于这些上下学途中,父母和孩子的沟通过程中。

01

孩子到了青春期,

看似简单的接送,实则暗藏家庭托举的真相

之前过年回老家时,家庭聚会上,听表姐聊起了积压心底已久的烦恼。

她的女儿思思自从上初二后,就变得沉默寡言,每天回到家里也不爱说话,平日里脸上连个笑意都没有。

起初表姐以为,或许孩子到青春期了,性格都会发生变化,变得叛逆、不爱跟父母交流也属于正常。

可当她听到同事分享的与孩子相处的趣事时,心中越来越疑惑,同一个年龄段的孩子,差别怎么这么大。

有一次考试,思思成绩退步很多,表姐在开完家长会后,火急火燎赶回家对着女儿一通质问,争吵过后,母女二人的关系彻底降到了冰点。

那天吃饭的过程中,其他几个孩子都聚在一起玩闹,只有思思独自一人,待在另一个屋子里玩手机。

没过一会儿,她就以“回家写作业”为由,离开了这场热闹的家庭聚会。

不禁想起,多年前去表姐家做客时,看到思思的场景:

那时正在上小学的她,自豪地拿着比赛刚获的奖状给大家展示,活泼开朗的模样引得家人们连连称赞。

可如今再看,时间似乎不仅让她的身高和容貌发生了改变,也在细微之处改变了她的性格。

听表姐说完这些,一位亲戚问起:

“你平时和孩子沟通的次数多不多?除了学习,你们有没有聊过其他关乎孩子成长的琐事?”

表姐这才想起,她总担心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影响未来,所以日常生活中,她的注意力也几乎全部放在了关注女儿学习上,除此之外,母女俩很少有交流。

随后在亲戚的建议下,从年初开始,表姐开始重视起那些不起眼的短暂亲子相处时间,比如上学路上的关心,放学途中的闲聊。

不久前见面时,听表姐感慨道:这几个月,在接送女儿的路途中,虽然只是短暂的陪伴,但她已经开始学着如何正确跟女儿沟通,而女儿也渐渐变得主动倾诉青春期的烦恼。

比如新学的某个知识点太难,学业压力越来越大;

比如刚上初中时,在新班级里和同学发生了矛盾,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太差劲;

比如看到学校有同学被其他人霸凌,对于自身安全问题的担忧,以及面对这类问题时究竟如何处理......

母女俩聊天的过程中,表姐才知道,原来许久以来,女儿一直觉得她只关心成绩的好坏,根本不关心真实的自己,一度陷入了对未来的迷茫中,也产生了对家庭的怀疑。

这段时间里,她一边用心倾听女儿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困扰,一边耐心帮女儿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彼此之间的关系比之前亲近了许多,女儿也回归了曾经爱说爱笑的模样。

表姐说,以前总觉得接送孩子是个简单的小事,如今才发现,这件事就跟吃饭喝水一样,看似习以为常,但产生的影响却很深远。

孩子到了青春期,正是认知和三观、个人能量建立的关键时期,精神心理上也常常会遭受各种冲击。

在这个阶段里,父母的陪伴、倾听、及时沟通,就是最好的良药。

教育自媒体博主清华米高老师曾在视频中讲到:

“凡是顶级的家长,几乎都会每天亲自接送孩子上下学,风雨无阻。这不是溺爱,其实都是信息差。

尤其是初中阶段,三年是最危险的窗口期,三观没有建立,判断力差,学好学坏全看身边的人。

当你接送孩子的过程中,就能抓住每天最重要的情感链接时间和认知唤醒时刻。”

在送孩子上学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孩子,帮其制定当天目标,让一整天的学习在满满的能量和有条不紊的规划中进行。

放学路上,父母便可以陪孩子聊一聊在学校发生的喜怒哀乐,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帮助孩子尽快解决问题,顺利迈向新的成长阶段。

有的家长总以为,青春期孩子要的是“自由空间”,却忘了自由的前提是充足的安全感。

很多时候,这种“不刻意的陪伴”,恰恰是孩子最需要的家庭托举。

02

内心富足的孩子,往往都是父母陪出来的

清华大学智能幸福实验室,通过追踪42万中小学生的成长轨迹,最终发现:

现在很多孩子,出现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四无。

主要是指,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没有能力,生命无价值感。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尤其是一些身处青春期的孩子,同时面临学业、人际关系、未来规划等多重问题的考量。

若眼前的诸多压力无法排解,再加上接触到网络世界的浮华,孩子就容易失去对生活的“实感”,随之也会导致“空心”。

所谓“空心”,指的通常就是对生活缺乏热情,对未来目标产生怀疑,心中常伴随迷茫和孤独。

在这种情境下,父母的有效陪伴,家庭的及时赋能,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精神营养。

热播剧《大考》中,田雯雯的成长经历点醒了很多人。

田雯雯的父母因为忙于赚钱,在女儿年幼时,就将其留在了老家让雯雯的奶奶照顾,彼此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

后来奶奶去世后,田雯雯便选择独自在家生活学习,在长期无人陪伴的环境下,她早早就学会了坚强和独立。

家里遇到小偷,她在极度恐惧之下,也没有求助父母;自己生病发烧,宁愿强忍着身体不适自己处理,也不愿告诉父母。

无奈的是,田雯雯的父母也早已把女儿的坚强当成了理所应当,全然忽视了女儿心理上缺失的那部分关爱,母亲甚至还抱怨道:

“你从小就独立惯了,跟谁都不亲,这个家连一点信任都没有。”

听到这些话,雯雯心中的委屈瞬间决堤:

“你们施舍似的一年就回来看我两三次,现在奶奶走了,我能不独吗?我这个独,是独立的独,也是孤独的独。”

那一刻,田雯雯的母亲才意识到自己这些年多少次忽视了女儿的感受,也终于醒悟,想方设法弥补他们亏欠女儿的陪伴。

学者张怡筠说:

“父母存在的最大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

而是,当你想到你的父母时,你的内心会充满力量,会感受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以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

不管是在孩子成长路上,父母的日常陪伴,还是接送孩子上下学途中,父母的片刻陪伴,对于孩子而言,都是最宝贵的充电时光。

不管在外遇到了多少挫折,有父母的支持,有家庭的托举,孩子心底都会生出对抗困难的底气和勇气,积极面对人生中一切问题。

教育路上,真正内心富足的孩子,都是父母用心陪出来的。

可以是陪孩子上下学,也可以是陪孩子看一部电影,可以是陪孩子完成一次新的尝试,也可以是参与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一个珍贵的瞬间。

高质量的陪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和孩子相处的这段时间里,跟他们的思维、情绪处于同一频道。

孩子的内心就像一块土地,你种满陪伴,就会长出温暖;你种满缺席,就会长出孤独。

别等孩子关上心门,才想起没给他足够的爱,更不要等到教育的有效期过了,才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

请记住,真正的托举,不是提供多么丰厚的物质条件,而是成为孩子人生每个关键时期,最坚实的后盾,陪伴他们共同奔赴最好的未来。

03

教育专家张文质曾谈到一个观点:“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前提。”

看过一段母女对话,或许就是对这个教育观最好的诠释。

放学回家的路上,女儿告诉妈妈,这次考试成绩好,被老师表扬了,感到很开心。

但没想到,好朋友朵朵得知此事后心生嫉妒,表示要跟自己绝交。

她没有放在心上,随后准备去跟其他同学玩的时候,朵朵又想加入其中,她也没有排斥对方。

妈妈听后问到:“那如果人家跟其他同学一起孤立你怎么办?”

女儿回答道:“没关系呀,我努力学习,乐于助人,善良一点,我就把自信挣回来了。”

妈妈又询问:“那如果大家还是不喜欢你怎么办呢?”

女儿直言:“不喜欢也没事,我也不能让所有同学都喜欢我呀,只要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妈妈听后很欣慰,告诉女儿:“做的很对,妈妈也希望你在学校做好自己,乐于助人,我们去学校本身也不是去玩的。”

细想来,这就是家庭赋能的意义——

父母及时的沟通,了解情况,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孩子在日复一日的积极能量中成长,自然能成长为自信、优秀、三观正、价值感强的人。

比尔盖茨曾说:

“教育是伴随终生的事情,而我教育孩子的第一要务是给孩子安全感。”

拥有安全感的人,才能在人生路上,少一些畏惧、多一些勇气,收获足够的力量一路向上攀登,遇见更好的自己。

通过接送孩子这件小事,也可以看出,家庭教育中,有远见的父母,都懂得做好这四件事:

(1)高质量陪伴,搭建亲子情感联结:

每天抽出一段不受干扰的时间,哪怕只有15-20分钟,全心全意地和孩子在一起。

在这个过程中,多关注孩子的反应,及时回应他们的提问和分享,让孩子感受到“此刻我是父母的唯一焦点”。

除了固定的亲子时间,日常生活中的碎片时间也能成为优质陪伴的契机。比如早上送孩子上学的路上,问问孩子今天开心的事、遇到的困难,让陪伴渗透到生活的细节中。

(2)修炼共情力,成为孩子的情绪树洞:

首先,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接纳情绪,而不是急于批评或讲道理。

其次,换位思考,用孩子的视角看问题,能让父母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为背后的原因,减少不必要的亲子矛盾。

(3)合理化沟通,建立家庭的“信任桥梁”:

放下“家长权威”,以朋友的姿态沟通;这种平等的沟通方式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逐渐愿意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

多听少说,做孩子的“倾听者”,多倾听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也能让父母更全面地了解事情的真相,避免因信息不全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用“积极语言” 代替“负面语言”,语言具有强大的力量,积极的语言能鼓励孩子,而负面的语言则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4)给予安全感,为孩子的精神世界赋能: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及时回应,不要忽视孩子的情绪“信号”;

避免过度在孩子面前暴露焦虑的情绪,允许孩子表达脆弱,不否定孩子的价值。

好的家庭教育,是一场温暖而智慧的修行。

核心在于用爱打下基石,用方法构建框架,最终让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自信地走向属于他们的广阔天地。

点亮“爱心”,与所有父母共勉。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