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手机到凌晨三点,手指还是不受控地点进前任微博——那一刻我意识到,分手的痛不是矫情,是实打实的毒瘾。
刷手机到凌晨三点,手指还是不受控地点进前任微博——那一刻我意识到,分手的痛不是矫情,是实打实的毒瘾。
昨晚十点,朋友群里刚转了一条神经科学论文,说失恋时大脑奖赏系统停摆,多巴胺断供,跟戒毒一个路数。
我盯着屏幕,心里咯噔一下:原来我这不是想他,是想“药”。
那篇论文不长,却把我这三个月的鬼样子全说中了。
白天上班像游魂,夜里听歌循环到《后来》就崩,连说话都带了他的口头禅。
我以为自己没出息,结果科学家告诉我,这叫“情感同化”,神经元跟着前任跑,身体比脑子先投降。
最离谱的是,研究说平均得熬十一个月,才能把这副被改写的神经网拆干净。
十一个月,够我从短发留到及肩,也够他把新欢晒完四季。
数据冷冰冰,细节却扎心。
实验室里,刚失恋的人看前任照片,伏隔核直接罢工,前额叶皮层跟着宕机,整个人只剩一句“我想他”。
皮质醇飙高,睡不踏实,感冒都比别人多两次。
我这才明白,为什么断联第一天我就发烧,原来不是巧合,是身体在报警。
断联确实像扒皮。
我试过拉黑又偷偷放出来,试过喝醉打电话,第二天醒来只剩羞耻。
直到某天健身房跑步机跑到脱水,耳机里突然播到一首没他影子的新歌,才发现三个小时没翻他动态。
那一刻懂了:替代比克制管用。
新习惯挤走旧回路,神经可塑性这词听着玄,做起来就是流汗、聊天、学做菜。
至于复合,论文也给了数:冷静沟通能把成功率拉到六成,但真正回去的人只有三成。
我前任上周发消息说“想谈谈”,我盯着那行字十分钟,脑子里闪回我们吵架时他摔门的样子。
复合不是重启,是修BUG,修不好,再甜都是回锅馊饭。
我回了句“先各自把书看完”,他没再回。
挺好,给彼此留点尊严。
朋友问我怕不怕彻底失去。
我说怕,但更怕重复。
科学家没说出口的那句,我替他们补:勇敢表达不是冲上去告白,而是敢承认“我还疼”,然后转身去生活。
体面不是死撑,是把眼泪留在瑜伽垫,把脏话唱进KTV,把明天留给还没出现的人。
昨晚十二点,我删掉了最后一张合照。
手机相册空了一块,心里却轻了。
毒瘾会退,神经元会重新布线,只要我不往回走。
来源:聪明的明月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