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势赋能 向海图强——连云港市布局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先手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2 19:23 1

摘要:2025年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将海洋经济置于国家战略的关键位置。作为沿海开放城市,江苏省连云港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海洋渔业、南极磷虾产业、电商经济为突破口,

2025年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将海洋经济置于国家战略的关键位置。作为沿海开放城市,江苏省连云港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海洋渔业、南极磷虾产业、电商经济为突破口,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书写了向海图强的崭新篇章。

“深蓝”号捕捞船。

凰窝村的“三次转型”

从靠海吃海到养海护海,从单一捕捞到三产融合,在连云港市连云区高公岛街道,一个名叫凰窝村的小渔村的蜕变,正是连云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从“越捕越穷”到“紫菜致富”

2005年前的凰窝村,是典型的以海洋捕捞为主的纯渔业村,由于海洋资源萎缩,渔民越捕越穷,凰窝村党支部书记张立祥回忆:“那时全村渔民年收入不到4000元。”村党支部果断带领村民弃捕转养,发展近海紫菜养殖,十年间使全村近海养殖面积从500亩逐步扩大到3.6万亩。

凰窝村全景。

为给村民提供更好的养殖生产服务,村党支部主导投资建设渔业码头2座、渔船维修船台1座、生产物资堆放地4万平方米。养殖规模化发展后,村党支部又带领大家积极向紫菜加工行业拓展,建成有2条生产线的村集体紫菜加工厂,年创产值650多万元;带动村民发展紫菜加工生产线34条,年创产值1.2亿元。到2021年,全村实现总产值2.4亿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087万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4.5万元。

当时,村民胡森林算过一笔账:“我家100亩紫菜,年收入能有40万元,是捕捞收入的10倍!”

从“靠天吃饭”到“三产融合”

2022年的紫菜绝收让凰窝村意识到转型的紧迫性。由于受自然气候影响和田湾核电、徐圩化工企业的需要,凰窝村村党支部迅速制定“优一增二扩三”的产业发展思路,实施产业结构调整:

优化缩减一产海上高密度粗旷式紫菜养殖规模,走精品高效贝类养殖路径。凰窝村首先将3.6万亩紫菜养殖调整为2900亩贝类立体高效养殖,利用退养的紫菜养殖区开展海面养殖贻贝、海中吊养牡蛎、海底底播脉红螺,以及开发牡蛎深加工等项目,利用对渔民传统技能和近海有限资源的挖潜,持续发展海产品养殖增收致富。2024年凰窝村村集体投资近200万元,建成400亩贝类立体高效养殖示范基地,海上“三层楼”养殖模式让人眼前一亮。目前牡蛎、脉红螺长势良好,预计年增收30万元以上,为紫菜养殖渔民转产创出一条新路。

增加二产,新上服务新能源的工业配套项目。凰窝村紧抓“中核慧能光伏电站”开工建设契机,成立“黄窝综合服务公司”,村“两委”腾空码头、厂房、场地,并组织30余艘养殖渔船和转产渔民,积极主动做好准备融入光伏电站项目建设,通过发展二产实现转产致富。目前村委会与光伏建设单位合作创收926万元,并带动20余人就业增收。

扩大三产,依托“AAA级凰窝景区”,凰窝村带领养殖渔民组建休闲渔业合作社,积极开发海上观光、垂钓、采摘、捕捞体验以及发展渔家餐饮、渔村民宿等休闲度假项目,凰窝村初步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经济架构。

从“传统渔村”到“网红景区”

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总面积2平方公里的凰窝村是黄海之滨的璀璨明珠、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走进凰窝村,3A级景区标识格外醒目。村口“渔家乐”老板娘陆红英正忙着接待游客:“周末要提前一周预订,我家10间房天天爆满。”

张立祥介绍,村里自2014年起开始创建省级美丽乡村,实施乡村十大工程,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全村自来水、污水老化系统全部更换,家家户户安装了智能水表。2022年,江苏省委组织部又支持经费建起了新的党群服务中心,同时兼具展览展示功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凰窝村村庄环境进一步提升,红瓦白墙,村景融合,同时将全村户厕维修一遍,旅游公厕均达3星标准。这个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具备了在乡村旅游新蓝海中发力的基础。凰窝村大力发展乡村民宿、海鲜餐饮、休闲体验等旅游新业态,打造生态研学游、红色文化游、户外体验游、赶海风情游4条精品旅游线路,以绿水青山成就金山银山。游客王女士在参与赶海体验项目时直呼过瘾:“亲手提的盲盒,逮到鲜活螃蟹、鱼虾、海螺的感觉太棒了!”

龙凰阁客栈。

凰窝村开发的休闲渔业项目深受游客青睐,2023年国庆节至今年“五一”,网上点击率在连云港市各大景区中排名第二,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全村创收约500余万元,乡村特色旅游已逐步成为凰窝村的经济支柱产业。

凰窝村休闲渔业项目—体验式捕捞。

“深蓝”号的南极征程

南极磷虾被誉为“海洋黄金”,其产业开发水准是衡量国家远洋渔业实力的重要标志。连云港市以“深蓝”号捕捞船和位于连云区的磷虾产业园为核心,正全力抢占全球磷虾产业高地。通过全链布局远洋捕捞、精深加工、物流配送、市场销售及研发应用,连云港不断提升产业附加值,推动中国南极磷虾产业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虾”路相逢科技突围

7月21日,连云港码头,“SEIN FRONTIER”冷藏运输船正卸载从“深蓝”号运回的1000吨高品质虾粉。

作为我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专业化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深蓝”号堪称“海上超级工厂”。它搭载国际先进的桁杆连续泵吸捕捞技术,将鲜虾破损率从30%大幅降至5%以内。配备的尖端渔探设备能精准定位磷虾群,使捕捞效率提升3倍。其单船单渔季捕捞量已突破7万吨,创下国内纪录。自2022年12月首航南极以来,“深蓝”号不断刷新国内单月、单季度捕捞纪录,今年3月单月捕捞量超1.3万吨。

这艘投资6.8亿元建造的捕捞船,还拥有全球领先的零下35摄氏度超低温冻虾生产线。同时,它坚持生态优先,配备绿色网具系统,有效防止大型哺乳动物误入,真正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

从渔船到药店的“价值跃升”

在连云港磷虾产业园的实验室里,研发人员正专注测试新的蛋白肽加工工艺。他们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价值链条:1吨磷虾粉市场价值约3万元,加工成初级磷虾油每吨可提升至50万元,而提炼成高纯度药物原料,每吨价值则能跃升至200万元左右。

2020年1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深蓝远洋渔业有限公司在连云港市连云区投资建设南极磷虾产业园项目,以企业自有船舶回运优质原料为基础,进一步延伸南极磷虾产品链,着力构建南极磷虾资源综合利用全产业链,实现高值化利用。产业园总占地面积200亩,总投资20亿元,一期建设占地50亩,总投资近10亿元,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专业生产加工南极磷虾油、南极磷虾蛋白肽等系列南极磷虾加工产品。产业园二期占地150亩,计划拓展开发南极磷虾特色食品以及海洋生物制药产品,同时包括磷虾油、磷虾肽生产线扩建和海洋生物制药产品线新建。

目前,年产量800吨的南极磷虾油生产线已正常投产运行;年产量2000吨的南极磷虾蛋白肽生产线正在投资建设中,生产工艺已经设计完成,生产设备也已采购完成。此外,南极磷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预计2026年建成投运,将强力助推研发与产业化。

产业园负责人曹恒飞展望:“一期建成后年产值将近10亿元。二期预计2028—2030年投产,年产值将突破30亿元,并将直接创造约500个就业岗位。”

连云港市赣榆海州湾现代海洋牧场多功能综合平台。

海头镇的时代风口

赣榆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是连云港市赣榆区以海头中心渔港周围18平方公里为核心区,整合海域、陆域、岸线资源,以智慧渔港管理平台为载体,辅之以智慧冷链物流综合体、易客乐极生态电商中心和海产品电商服务中心等,形成以渔港经济为龙头,辐射带动区域渔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苏北海洋渔业经济发展新引擎。截至目前,总投资13.33亿元的项目已完成实际投资约9亿元,多个项目已初见成效。

“电商海鲜第一镇”的体量

海头镇的夜晚,永远灯火通明。主播“红豆海鲜”已开始了当天的第三场直播:“看,刚上岸的梭子蟹,现捕现发!”渔家女芳芳对着镜头说:“这就是我们‘深蓝’号捕回来的南极磷虾做成的虾酱,特别鲜美……”

自2016年当地渔民张延喜在快手平台上传了一段“现煮现做”的视频意外走红后,如今,这个传统渔镇已拥有3000多名主播,网络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海头镇成为名符其实的电商海鲜第一镇。夜晚,正是主播们最忙碌的时刻。

凌晨4点,朱蓬口海鲜市场开始热闹起来,批发区聚集着来自成都、南昌、重庆等地的冷链运输车辆。到上午9点,这些车辆满载200余吨海鲜发往全国各地后,属于零售商户的时刻开始了。商户们清洁整理营业场所,进行片鱼、吐沙等操作后,盆里、水箱里各种海鲜展陈就绪,等待营业。

海头镇依托海洋牧场发展牡蛎养殖产业。

在市场管理办公室的智慧监管云平台大屏上,实时数据不断跳动:截至当日早上8点,零售区交易额490万元,批发区达6275万元。“这里有131个直播间,去年带货超10亿元。”市场所在地海后村党支部书记闫茂节介绍,“最火爆时,市场一天要处理40万斤海鲜。”

据悉,农业农村部与江苏省部省共建国家级(苏鲁)水产品交易市场预计年内开工建设,新市场将使海头镇的海鲜交易再获增量助力。

“智慧秤”称出诚信经济

商户王建勇指着市场免费配发的智慧秤说:“以前总被质疑缺斤少两,现在一秤一码,顾客扫码就能看到全程溯源信息,不用担心‘海鲜刺客’了。我们做生意,心理上也更轻松。”2024年10月起,江苏银行投入70万元,携手朱蓬口市场开展智慧秤工作,推行“一秤一码”,杜绝缺斤少两,严肃打击违规收取过秤费,维护消费者权益。84户商家家家户户使用智慧秤,让这个年交易额超60亿元的市场实现了“零投诉”。

市场智慧监管云平台,实现产品从商户到消费者全程追踪管控,实现交易情况统计分析,为规范销售行为、打造诚信市场、提升市场公信力提供科技赋能新保障。

渔网连上互联网的共富之路

海脐村电商服务中心里,90后村支书李健正在指导新主播。曾经获得3块世界残疾人运动车赛冠军奖牌的退役残疾运动员李园园,在这里再次走上高光时刻:“我的直播账号‘不火的冠军李园园’去年销售额破千万元,带动了20多个残疾朋友就业。”同样是在这里,返乡大学生甘玉婷和丈夫正在打包发货:“我们的‘哈喽婷婷'账号单场直播最高卖出10万单。”像这样的夫妻档,全镇有800多户。

海脐村党支部创新“三变三新”工作路径:聚力“旧新之变”闯出发展新路子;聚力“少多之变”孵化电商新农人;聚力“量质之变”拓展产业新空间。党员帮带强育才,吹响青年人才集结号,争当乡村振兴主力军。思想之变将渔民“看天吃饭”的保守思想转变为“敢闯敢试”的互联网思维,从传统渔业转向直播经济;阵地之变将村部闲置空间改造成电商孵化中心,配备专业直播间和培训教室,提供先期创业场所、搭建共创共享平台、打造展示站小窗口;产业之变做好产业规范、做强园区建设、做优特色品牌,培育出29个“淘宝村”,带动3万余人就业,2024年电商销售额破100亿元。

统计数据显示,海头镇专业电商直播基地超40余家,连续两年评为中国淘宝镇。海前村、海后村、大兴庄、李巷村、南朱皋村被评为中国“淘宝村”。全镇快递日均发货量突破20万单,电商直接带动人均增收3.8万元。勤劳的渔民站在了“风口”,左手“捕鱼网”,右手“互联网”,书写新时代的创富传奇。“渔网”连接“互联网”, 网红带动激发创业热潮,这是“新农具”创造的新奇迹。

夜幕降临,海头镇的直播间里开始忙碌起来。

夜幕降临,3000多名主播在成百上千个直播间再次忙碌起来。手机屏幕那头,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正源源不断地涌入,不负大海的馈赠。

从传统渔业到现代海洋经济,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从凰窝村的“蓝色粮仓”到“深蓝”号的南极征程,再到海头镇的电商奇迹,连云港的实践表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需立足资源禀赋、科技赋能与产业融合。连云港正以创新为桨、开放为帆,驶向深蓝。未来,随着赣榆、连云两个国家级渔港经济区、磷虾产业园二期等项目的建成,这座滨海之城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连云港样本”。

(作者系《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总策划)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18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编 辑:张琼文

来源:中国扶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