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塔会隐身,电网能“护景”,一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的能源叙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2 19:17 2

摘要:9月22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杭州启幕,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4000名代表参会,大会的主题是“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施雄风 通讯员 张蕾 陈震杨 朱小炜 夏春秋 康心情 范金凯

桐庐大奇山间,白鹭掠过通体绿色的高压电塔,在晨雾中翩跹起舞;西溪碧波之下,鱼儿悄然游过,水底延伸着长达12公里的电网脉络。

这些和谐的画面背后,是城市供电网络与大自然的深度对话。

9月22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杭州启幕,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4000名代表参会,大会的主题是“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

未来在何方?“绿色电网”的几个杭州解法里也藏着答案‌。

杭州电力工作人员在大会现场。国网杭州供电公司供图

碳足迹的减法:从会场到保护区

今天清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与临安天目未来谷会场内,灯光通明、人头攒动。与会嘉宾在舒适的场馆环境中热烈交流,各展区屏幕正轮播全球各地的精彩展示内容。

井然有序的大会背后,是稳定可靠的电力保障。经测算,涵盖交通、住宿、餐饮、场馆能源使用、会议物资及废弃物处理等多个环节,预计本次大会总用电量近8万千瓦时。这相当于500多个普通家庭一个月的用电总量,产生的碳排放量约3600吨。

为抵消会议能源消耗带来的碳排放,大会主办方通过国网杭州供电公司购买了足量的绿色电力证书。“绿证”是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身份证明,有了它们,甘肃的风电和四川的水电顺着特高压输电线路来到了杭州。

“再加上本地的光伏和水电供应,大会全程都可以用上百分百的绿色电能。”史途嘉是国网杭州市萧山区供电公司员工,也是本次大会的“零碳工程师”之一,他说,用“零碳”的方式去办一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既充满浪漫色彩,也是大会对自然的郑重承诺。

史途嘉将一张绿色电力证书送到了大会主办方相关工作负责手上。姚靖霖 摄

“绿电”不止于会场。在全国距大城市最近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旁,临安昌西溪畔的双溪口水库年发电量超1000万度,相当于培育40万棵绿树。与此同时,泄洪时预留的生态流量滋养着下游鱼虾,改造后的堰坝为鱼类开辟洄游通道。

而其周边70余座小型水电站也与太湖源的光伏板形成协同:白天光伏发力时,可为调减水电出力,夜间则释放储能补位供电。这为生物圈保护区提供了可复制的“杭州经验”。

绿塔隐身:高压电塔的生态“化妆术”

“绿电”不仅是流动的清洁能源,也可以具象化为触手可及的绿色印记。

在桐庐大奇山生态保护区附近,3座通体绿色的高压电塔紧贴着生态红线一字排开,它们是跨越建德、桐庐两地的输电线路的一部分。若不定睛细看,很难在一片青翠中找到这几座电塔。

据了解,截至目前,在大奇山生态保护区内供发现鸟类50余种,其中不乏红隼、画眉等国家级保护动物,秋季较为常见的有白鹳鸰、白头鹎、淡眉雀鹛等。而付出成倍的成本将电塔镀成绿色,就是为了保护这些鸟儿。

绿塔隐身。国网杭州供电公司供图

该工程于今年6月竣工后,浙江省野鸟会副理事长东斯曾随电力工作人员登上大奇山,观察鸟类会对这些电塔作何反应。

东斯告诉记者,鸟类在飞行过程中,因撞上电塔而受伤甚至死亡的情况是比较常见的。“原因在于,传统金属原色的电塔会反射出很强的日光,受此影响,鸟类容易偏离正常的飞行路线。将电塔镀上有色层后,反光大幅减少,绿色的外观也让整个保护区看上去更为和谐,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在核心保护区外,我们还在另7座电塔的建设中使用了磨砂外观,远看如同蒙着山雾的灰影。”项目负责人华凯凯告诉记者,团队在规划环节就放弃了更方便的大范围砍伐方案,在长达两年半的工期中,一直挤在四个塔腿的狭小空间内作业,还使用表土剥离技术将富含养分的表层土壤装袋保存,待工程结束后重新覆土。

同样,在富阳西北部的输电工程现场,没有大型机械的履带痕迹,无人机吊运绝缘子、索道输送钢材的身影穿梭山间。“这片区域有浙江楠等珍稀树种,机械进场会碾压根系。”华凯凯说,他们的每一步都在将生态干扰降到最低。

“微创手术”:2800余棵柿子树的电力博弈

电网能“护景”,也能帮着“造景”。

近日,西溪湿地的7000余棵柿子树迎来最佳观赏期。“火柿节”期间,园内游人如织,碧水映衬着果实煞是好看。

可在20多年前,因电力线路迁改工程,湿地内的2800余棵柿子树面临整体迁移,这火红的秋意差点少去了一半。

当时,西溪湿地启动综合保护工程,要求将原有的架空线路全部改为地下敷设。国网杭州供电公司西湖供电分公司营销室主任徐可为表示,这一举措既能美化环境,又能避免动物触电或撞击,但在湿地内部实施这样的工程,无异于在豆腐上绣花。

“去工程化、再自然化”是目标。国网杭州供电公司供图

“西溪湿地水网密布、植被丰富。为了保护这些生态景观,我们采用了当年少见的定向钻探、顶管牵引等非开挖施工技术。”徐可为解释道,这就像是给湿地做“微创手术”,“简单来讲,就是先用‘雷达’扫描地下的植物根系,再用类似小盾构机的设备一边钻孔,一边顶入电缆管道。”

凭借这样的技术和匠心,柿子树林免于迁移,还造就了一片生态友好型“水下隐形电网”。湿地内全部水下电缆均采用环保型绝缘材质和防腐蚀铠装结构,避免有害物质渗入水体。同时在电缆穿越荷塘、芦苇荡等关键生态区域时增设生物防护槽盒,防止各类生物啃咬或触电,实现电网与水体环境的安全融合。

“‘去工程化、再自然化’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如今,在西溪湿地的任何一处,游客看见的只有美景。但在这静谧之下,12公里电缆正无声输送着电力。”徐可为说。

在几十公里外的钱塘大湾区湿地公园内,数百只黑翅长脚鹬翩翩起舞。作为“东亚—西澳大利亚”迁徙路线的重要中转站,这里44平方公里区域已完成电力“上改下”迁改:33根电杆、3838米线路入地,为候鸟腾出安全栖息的天空。

在湘湖景区内,看不到一条电线、一根电杆,输电线路从湖底而过,通过“融线于景”理念建设的开闭所古色古香,电力设施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