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开始,可能只是人群的聚集,口号的呼喊。但很快,情绪就被点燃了。那些挥舞着荷兰国旗、甚至夹杂着极右翼团体旗帜的人,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愤怒和不甘。他们不是来请愿的,更像是来宣战的。石块、瓶子,雨点般地砸向维持秩序的警察,警方的催泪瓦斯和高压水枪也毫不示弱地反击。
最近,荷兰的移民问题闹得沸沸扬扬,当地时间9月20日,海牙街头那叫一个混乱,几千人参加了反移民的抗议活动,和警察干起了仗。
一开始,可能只是人群的聚集,口号的呼喊。但很快,情绪就被点燃了。那些挥舞着荷兰国旗、甚至夹杂着极右翼团体旗帜的人,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愤怒和不甘。他们不是来请愿的,更像是来宣战的。石块、瓶子,雨点般地砸向维持秩序的警察,警方的催泪瓦斯和高压水枪也毫不示弱地反击。
最让人心惊的是,一辆警车在熊熊大火中燃烧。公路被抗议者粗暴地封锁,交通陷入瘫痪。
这场怒火,甚至烧到了政治机构的门口。中左翼的D66党总部,无辜地成为了替罪羊,好几扇窗户被砸得稀碎。党魁罗布·杰滕在社交媒体上那番话,听起来既愤怒又坚定:“要是觉得这样能吓倒我们,那可就错了,我们绝对不会让极端主义暴徒把我们美丽的国家夺走。”
这话语掷地有声,但背后何尝不是对国家现状的担忧和无奈?当暴力成为表达诉求的方式,民主和法治的基石就开始摇晃。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这些荷兰人如此愤怒,甚至不惜采取暴力?答案并不复杂,但却沉重:移民问题。这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回溯一下荷兰近年的移民数据,你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过去十年,荷兰接收的移民数量暴涨了近40%,而今年预计还将接收近5万名难民,比去年又增加了30%。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当一个国家在短时间内涌入如此庞大且多元的人群,社会资源和文化结构必然会受到冲击。
一是住房危机,荷兰本来就是欧洲人口密度较高的国家之一,住房资源一直紧张。大量移民的涌入,就是雪上加霜。本地居民租房、买房都变得更加困难,年轻人更是望房兴叹。
二是就业压力,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尤其是在一些蓝领或基础性工作领域,很多荷兰人感觉自己的工作机会被抢走了。这种“被剥夺感”,很容易转化为对移民的不满。
三是文化冲突,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生活方式,在同一个社会空间里碰撞、摩擦。尽管荷兰一直以包容著称,但当冲突达到一定程度,社会矛盾就会日益尖锐。从衣食住行到宗教信仰,从教育理念到社会习俗,这些差异如果不能很好地融合,就会成为社会裂痕。
其实这场骚乱发生的时间点,也耐人寻味。距离荷兰全国大选只剩一个多月。在这个关键时刻,反移民民粹主义者吉尔特·威尔德斯领导的政党,在大选中刚刚获得胜利,并在最近的民意调查中一路领先。
虽然威尔德斯本人对这次暴力行为表示谴责,但他的政治崛起,本身就折射出荷兰社会对移民问题的深切焦虑。
民粹主义往往以简单粗暴的口号,迎合民众的痛点,将复杂的社会问题归咎于某个群体。在移民问题上,这种策略尤其奏效。它将民众的不满和恐惧汇聚成一股力量,推动政治格局的变化。
事实上,荷兰的移民问题,并非首次引爆政治危机。2023年,时任首相吕特的政府就因为移民问题而倒台,这足以说明其敏感性和复杂性。
骚乱发生后,荷兰各党派的反应也颇有意思。从左翼到右翼,几乎所有主流政党都对暴力行为表示谴责。自由党和自民党的领导人甚至直接称骚乱者为“败类”。而绿党工党联盟的蒂默曼斯则将此比作“特朗普式的局面”,直指那些“散播恐惧和分裂的政客”是幕后推手。
所以荷兰的这场骚乱,远不只是一个国家的局部事件。它更像是欧洲移民危机的一个缩影,一面镜子。近年来,欧洲各国都面临着相似的挑战:大量移民涌入,社会资源紧张,文化冲突加剧,民粹主义抬头。从法国的巴黎骚乱,到德国的难民营争议,再到意大利的边境问题,欧洲这片土地,似乎从未如此分裂和矛盾。
来源:奇闻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