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 “双碳” 目标(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驱动下,建筑行业正经历从 “成本核算” 到 “碳本核算” 的革命性转变。中国建筑节能协会 2023 年度报告显示,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中,材料生产阶段占比 41%(其中水泥生产贡献 60% 的建材碳排放),运营阶段
在 “双碳” 目标(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驱动下,建筑行业正经历从 “成本核算” 到 “碳本核算” 的革命性转变。中国建筑节能协会 2023 年度报告显示,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中,材料生产阶段占比 41%(其中水泥生产贡献 60% 的建材碳排放),运营阶段占 35%,而传统工程造价体系因缺乏碳核算模块,导致超 60% 的新建项目未将碳税、碳配额交易等隐性成本纳入预算,平均碳相关经济损失达总造价的 3%-8%。
碳成本核算模型的技术突破
某零碳示范园区(占地 12 万㎡)联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开发 “双维度碳价联动模型”。该模型在材料采购环节引入 EPD(环境产品声明)国际认证数据库,收录全球 2.3 万种建材的碳足迹数据。以预制构件为例,对比传统混凝土与低碳掺合料混凝土:前者碳排放量为 820kg CO₂/m³,单价 380 元 /m³;后者虽单价上浮 8% 至 410 元 /m³,但碳排放量降至 450kg CO₂/m³,按 2023 年全国碳交易市场均价 58 元 / 吨计算,全生命周期可节省碳税支出 120 万元(计算公式:(820-450) kg×10000m³×58 元 / 1000kg=214.6 万元)。
施工与运营阶段的碳效优化
施工阶段采用 “光伏 + 储能” 能源替代方案,部署 2MW 分布式光伏系统与 1.2MWh 锂电池储能站,替代柴油发电机。实测数据显示,每度电碳排放从 0.85kg CO₂降至 0.05kg CO₂,不仅减少碳排放量 380 吨 / 年,还降低用电成本 35%(柴油发电成本 1.8 元 /kWh vs 光伏自发电 0.6 元 /kWh)。运营期引入 AIoT 能耗管理系统,通过 2000 + 传感器实时监测空调、照明等设备,结合碳交易市场价格波动动态调整运行策略。当碳价高于 60 元 / 吨时,系统自动将空调温度上调 1℃,经测算年碳减排收益达 85 万元,同时节省电费 120 万元。
政策红利与商业模式创新
项目成功申请绿色建筑三星认证,获得政府补贴 80 元 /㎡,同时通过 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将剩余碳配额在全国碳市场挂牌出售。其创新的 “碳资产运营模式” 被写入《建筑领域碳金融白皮书》,证明低碳建筑可通过碳交易实现每平方米 15-20 元的额外收益,投资回收期缩短 2.3 年。
来源:张国栋栋梁造价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