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剂如何重塑SLE诊疗?林进教授解析进阶之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2 18:30 1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曾是一种高致死性疾病,随着医学的进步,如今已成为可控的慢性病,然而复发率高、多器官受累仍是临床难题[1]。传统激素和免疫抑制剂长期使用带来的副作用,让患者面临治疗两难。近年来,以泰它西普为代表的生物制剂通过靶向B细胞通路,实现了从“对症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曾是一种高致死性疾病,随着医学的进步,如今已成为可控的慢性病,然而复发率高、多器官受累仍是临床难题[1]。传统激素和免疫抑制剂长期使用带来的副作用,让患者面临治疗两难。近年来,以泰它西普为代表的生物制剂通过靶向B细胞通路,实现了从“对症压制”到“源头干预”的跨越。

然而,在基层医疗实践中,专科能力不足、检测手段有限等问题严重制约了SLE的规范化诊疗进程。许多患者因无法获得早期精准诊断而错失最佳治疗时机,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仍依赖"大剂量激素+传统免疫抑制剂"的传统方案,不仅难以实现长期疾病稳定,反而加剧了激素依赖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如何将这些前沿进展真正转化为基层医疗实践,成为当前SLE管理面临的重要挑战。

本期,“医学界”有幸邀请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林进教授,就生物制剂的前沿进展和使用策略进行了深入解析。

复发与器官损伤双重挑战:生物制剂如何“破局”?

SLE已从过去的高致死性疾病转变为需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研究表明,SLE患者在起病5年内复发风险尤其高,反复复发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会加重器官损伤,增加医疗负担[2]。传统治疗方案依赖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虽能控制症状,但无法精准干预疾病的核心机制——B细胞异常活化及自身抗体的产生,导致病情难以长期稳定,且高剂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应用也可能导致SLE患者器官受累。

面对这些临床难题,以泰它西普为代表的生物制剂通过精准靶向机制发挥作用。该药物同时抑制B细胞活化因子(BLyS)和增殖诱导配体(APRIL),直接阻断B细胞的异常增殖及自身抗体产生,从而在源头上有效抑制SLE的免疫炎症级联反应[3]。

在疾病复发方面,泰它西普的Ⅲ期临床数据显示,泰它西普治疗组复发的中位时间较安慰剂组延迟83天,同时重度复发次数显著低于安慰剂组(P

此外,在器官保护方面同样展现出快速起效的显著优势。林进教授分享到:“泰它西普治疗仅4周即可观察到SLE患者关键临床指标的改善。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疗效更为显著:至52周时,SRI-4达标率高达82.6%。相较于安慰剂组,泰它西普在改善多系统损害方面同样表现突出,包括皮肤粘膜损害、骨骼肌肉损坏以及血液系统受累等脏器损害均显示出更高的临床达标率[3]”。这些发现进一步证实了生物制剂在SLE系统治疗中的重要价值。

长期高剂量激素治疗可能导致骨质疏松、代谢紊乱及感染风险增加等严重不良后果,因此如何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减少激素用量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生物制剂在激素减量方面也展示出了不俗的潜力,2024年发表的一项前瞻性真实世界研究数据表明,双靶点生物制剂泰它西普可使患者一年内的激素剂量平均减少50%。这表明生物制剂的联用可帮助这类患者实现激素减量,降低激素带来的长期不良反应,从而改善长期预后[4]。

临床决策升级:生物制剂适用人群的循证共识

分子生物学和靶向治疗理念的深入推动了生物制剂在SLE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大规模临床试验的开展、真实世界数据的积累以及疾病机制的进一步阐明,为生物制剂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循证医学基础。与此同时,国内外指南、共识也在不断调整其定位,将其从传统的二线或难治性SLE的选择逐步推进至更早期的干预阶段。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对疾病活动度控制的更高要求,也体现了对激素减量乃至无长期激素依赖的治疗目标追求。

在此背景下,2023年更新的EULAR SLE指南[5]、《生物制剂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6]和《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2025版)》[7]均表明,生物制剂可作为中重度SLE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林进教授强调:“《生物制剂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进一步明确了,经过羟氯喹(单药或联合激素)治疗仍有疾病活动或复发的SLE患者或不能将激素减至维持剂量(≤波尼松5mg/d)的患者应及时启动生物制剂治疗[6]。”

在临床治疗中,除了医生积极寻求激素减量策略外,许多SLE患者也对长期大剂量激素治疗或反复加量表现出明显的抵触情绪。林进教授强调到:"对于伴有皮肤损害、关节症状、血液系统受累或免疫学指标异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早期引入生物制剂治疗。"这一治疗理念不仅有助于减少激素依赖,还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预后。

基层诊疗升级:从"专科空白"到"数字赋能"的SLE管理新路径

SLE疾病的诊疗水平直接影响患者的长期预后和生活质量。当前,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在SLE的诊疗能力建设上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亟待系统性改进。从现状来看,许多基层医院至今未能设立独立的风湿免疫专科,相关诊疗工作通常由内科或其他科室医生兼任,这不仅导致早期识别率偏低,也造成了较高的误诊和漏诊风险。

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尚无法开展抗核抗体检测、肾脏病理活检等关键检查项目,而这类辅助检查往往对疾病的确诊与评估至关重要,其缺失无疑影响了诊疗的精准性。此外,基层与上级医院之间的转诊和随访机制尚未形成有效衔接,患者在上级医院确诊后,后续的复诊、用药调整及并发症监测往往难以在基层得到延续,这种碎片化的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剧了疾病管理的难度。

诊疗规范化不足是另一制约因素。由于基层医生对SLE最新指南的掌握程度有限,治疗理念和方案常滞后于临床进展,尤其是在生物制剂等创新疗法的应用上,普及率明显不足。。

不过,近年来部分地区已开始积极探索提升基层风湿免疫诊疗能力的有效路径,林进教授分享到:“浙江省自2015年起,在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的推动下,该省开展了‘一市一科一中心’建设,在全省所有地级市及大部分县级市推广风湿免疫专科建设,并成立地方风湿免疫分科学组。”

除此之外,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研究中心牵头发起SLE规范化诊疗中心建设项目(COE项目),并发表了《系统性红斑狼疮规范诊疗中心建设与管理原则》。通过设立示范中心、认证中心和协作诊疗单位的三级联动体系,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学科建设工作,旨在整体提高我国SLE规范化诊疗及管理水平。

对此,林进教授展望到:“未来,我们将持续推进SLE规范化诊疗中心的建设,通过分层培训、指南解读和专科帮扶,提升基层医生的早期诊断和规范管理能力。同时,完善免疫检测中心建设,优化医联体转诊体系,确保疑难重症患者及时获得上级医院治疗。借助AI辅助诊断和远程随访技术,基层医生能更精准评估病情,动态监测疾病活动度。依托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实现患者诊疗信息全省共享,使各级医生随时掌握病史,优化治疗方案。通过分级诊疗与数字化管理,让SLE患者在浙江省内得到更高效、统一的规范化治疗。”

结语

SLE治疗已迈入生物制剂精准靶向新时代,以泰它西普为代表的创新药物通过双重靶向BLyS/APRIL通路,提升狼疮患者的达标率,并减少激素依赖,为患者带来更高临床达标率和器官保护获益。通过分层培训、数字赋能和医联体协作,推动规范化诊疗下沉,方能真正实现"早诊精治、全程管理"的SLE防控新格局,改写患者长期预后。

专家简介

林进 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 科主任浙江省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 会长浙江省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候任 主任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风湿免疫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 常委亚太生物医学会风湿免疫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内科医师分会 副会长中华风湿病杂志 编委

参考文献:

[1]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作组,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2025版)[J].中华医学杂志, 2025, 105(23):1879-1906.

[2]Fei Y, Zhao L, Wu L, et al. Evaluation and prediction of relapse risk in stable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patients after glucocorticoid withdrawal (PRESS): an open-label, multicentre, non-inferiority, randomised controlled study in China[J]. 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2025, 84(2): 274-283.

[3]Wu D, Li J, Xu D, et al. Telitacicept, a Human Recombinant Fusion Protein Targeting B Lymphocyte Stimulator (BlyS) and a Proliferation-Inducing Ligand (APRIL),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Results of a Phase 3 Study [abstract]. Arthritis Rheumatol. 2022; 74 (suppl 9).

[4]Ji L, Geng Y, Zhang X, et al. B cell pathway dual inhibition for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 prospective single‐arm cohort study of telitacicept[J]. MedComm, 2024, 5(4): e515.

[5]耿研, 武丽君, 谢其冰, 等. 生物制剂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24, 28(2): 78-92.

[6]Fanouriakis A, Kostopoulou M, Andersen J, et al. EULAR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2023 update. Ann Rheum Dis. 2024;83(1):15-29.

[7]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作组,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2025版)[J].中华医学杂志,2025,105(23):1879-1906.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