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落幕不久的第七届山西文博会上,“礼遇阳泉”系列沙画文创将百团大战的红色基因融入艺术设计,吸引众多目光。同样引人驻足的,还有将传统泥板画与爆款游戏《黑神话:悟空》结合的创新之作。这些案例不禁让人思考,在文化消费日趋多元的当下,本土文创靠什么真正走进消费者心里?
在落幕不久的第七届山西文博会上,“礼遇阳泉”系列沙画文创将百团大战的红色基因融入艺术设计,吸引众多目光。同样引人驻足的,还有将传统泥板画与爆款游戏《黑神话:悟空》结合的创新之作。这些案例不禁让人思考,在文化消费日趋多元的当下,本土文创靠什么真正走进消费者心里?
本土文创的价值远不止于商品交易,它更是一种文化传播与经济创造的双向赋能。阳泉市企业将方言、非遗技艺转化为文创产品,取得了显著成效。“阳泉好礼”文创产品在朋友圈试水时,一下午便售罄;在“泉经典·金曲嘉年华”演唱会现场,其特色售卖区多款产品一度脱销。这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正为地方发展注入新活力。
然而本土文创的发展仍面临诸多困境。首先是受众局限,如方言产品多吸引本地人或游子,难以突破地域圈层;其次是创新浅表化,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度转化;再次是渠道单一,销售多依赖本地景区和临时展销活动,难以触达更广阔的市场。这些问题使得许多产品“墙内开花墙内香”,未能形成更大声势。
破解之道,在于找到文化价值与市场消费之间的平衡点。一款成功的文创产品,必须以巧妙创意衔接历史内涵与时代审美,实现文化价值与实用价值的统一。大同的“佛小伴”玩偶,以云冈石窟为灵感,造型憨态可掬,巧妙融合华严寺等元素,既彰显历史底蕴,又契合现代审美,成为现象级爆款。故宫文创更是将历史元素融入日常生活用品,让宫廷文化走入寻常百姓家。
对此,阳泉市文创开发也有一定尝试。平定黑釉刻花瓷变身冰箱贴,让非遗变得触手可及;“维尔康”起瓶器使地方特色与实用功能完美结合。这些都是有价值的探索,但若想更进一步,则需跳出“图案+商品”的简单模式,致力于对文化符号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和重构。
文创开发,归根结底,“文”是根基,“创”是灵魂。本土文创要打动消费者,既要找寻地方文化独特性与普遍性的共鸣点,又要以现代设计语言和营销手段,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唯有让消费者在审美愉悦和实用体验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文化的厚度,文创产品才能跨越纪念品的范畴,真正叩开消费者心门。
来源: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