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特辑 | 当《北上》落幕,我们邀您走近原著作者:解码阅读与写作的双向滋养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8 14:58 1

摘要:热播剧《北上》虽已收官,但那条贯穿百年历史的大运河仍在文字中奔腾不息——原著作者徐则臣以笔为舟,用茅盾文学奖作品《北上》带我们溯流而上,触摸民族血脉的激荡与回响。

热播剧《北上》虽已收官,但那条贯穿百年历史的大运河仍在文字中奔腾不息——原著作者徐则臣以笔为舟,用茅盾文学奖作品《北上》带我们溯流而上,触摸民族血脉的激荡与回响。

2023年,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北上》原著作者、中国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中国最年轻的老舍文学奖得主徐则臣来拍摄杂志封面。作为一位在文学创作领域硕果累累的作家,平时关于文学创作方面的访谈很多,所以我们这次的采访,是聚焦在徐则臣老师关于孩子的阅读与写作上的见解和建议。

徐则臣:阅读与写作是一体两面,目的都在于帮助我们探索更加广阔的世界,更好地思考我们与世界的关联,然后将它们变成个体成长所需要的养分。

推开“大门”去阅读

01

阅读打开一个广阔的世界

阅读本身是一项沉浸式的活动,它让人沉静,一旦真正进入到故事中,读者就好像是推开了一扇扇的大门,看到了一个更宽阔、更复杂、更有意思的世界。

阅读世界是非常广阔的,能不断地给人提供新鲜的内容,比如不同人看待世界的眼光,对待他人的态度,不同的生活方式,等等。

小时候我们可能都想过,如果我变成另外一个人会怎么样,如果我的家人是另外一种样子会不会更好……

那么在阅读的过程中,其实就可以这样随意地“置换”自己的身份,成为故事中的任何一个角色,“过”上很多种不同的生活。这种置换和想象,其实也是在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与共情能力。

02

《西游记》背后的想象力与传统文化

我特别推荐孩子从读《西游记》这样的经典作品开始打开阅读之门。

孙悟空、猪八戒等这些形象是以动物为原型的,能天然地唤起孩子的亲近感,而且西游记有很多版本,也有动画片、电视剧,可以给孩子很多重且有趣的阅读体验,孩子应该会非常喜欢。

《西游记》中有生活的部分,跟生活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很多上天入地的场景和各显神通的妖魔鬼怪,与平常生活又有着极大的差异性,这种有差异性能不断地刺激孩子的想象,帮助孩子打开想象力的边界。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在某种程度上也一定是中国传统文化、人事伦理的集大成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读懂《西游记》,能一通百通,孩子可以逐渐和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接上头,中国经典文学的背后,也正是我们身上流淌着的那些最根本的文化源头。

03

古诗词的无用之用

很多人说要给孩子阅读与之年龄相匹配的作品,给他看简单的内容。但我觉得,文学教育应该是多层次的,简单的、伸手能抓到的部分要有,还有一部分是需要孩子踮起脚去够一够的内容,甚至还要有那些只能抬头仰望的内容,比如中国古诗词。

有些养分是我们需要孩子能马上吸收的,而有些则需要孩子不断地反刍和回味,甚至是需要很多年的滋养,才能逐渐成为他需要的营养。

所以我鼓励孩子从小背诵古诗,可能他小时候只能理解其中的十分之一,过两年后能理解五分之一,到中学后能理解三分之一……

但是,到了我这个年纪,那些背过的古诗就差不多全能理解了,并且会变成自身的的一部分,可以在很多场景中不自觉地用古诗去对照和回应,让人生别有一番感悟。

小时候我从一本叫《中国老年》的一本杂志上,看到一首七律诗,当时完全不知所云,就鹦鹉学舌似地背了下来。

刚开始我记得的就是这些词语的读音,后来随着对汉字和文学掌握的越来越多,我就开始下意识地自己去填词,因为汉语中同音字、同义字有很多,一点点地去推敲,这项工作坚持了很多年。

到上大学的时候,按照我对那首诗的理解,这首诗的每个字词终于被我填完了,而且我觉得已经到了一个字也不能修改的地步。

于是,我找到当年的杂志再去看这首诗,居然一个字也没错。所以读背古诗到底有什么用呢?我们会发现,当积累得足够多的时候,才能顺手拈来,在写作中运用时会比直接的语言叙述更有情趣和意境,也许这种用处,需要在很久之后才能显现出来。

打开“闸门”去写作

01

让孩子充分表达

我建议孩子刚开始写作时,让他放开写、写开了,多鼓励,不评判。当孩子的表达欲得到充分地释放,他会慢慢地找到自己的写作方向,聚集自己的写作想法,就像是河流一样,在源头时一定要大水漫流,才能汇聚成河,但河流终会慢慢地形成自己的河道,归入大海。

什么叫写开了?就是任何时候都有话可说。不管是写一瓶水,还是写一本书,抑或是写任何一件物品,都要让孩子具备能写出(或者说出)2000字的能力,然后我们再提出一些要求,他才有可能慢慢地打磨出相应精准的文字。

但不能本末倒置,一开始就给孩子的写作提出各种各样的限制,用框架限定他,这可能会导致孩子越来越觉得没的可写。

02

把事情写真

引导孩子写作,可以让他从自己经历的事情入手,不必有什么“花拳绣腿”或者堆砌华丽的辞藻,只需要把事情写真就行。

文学作品首先需要让人信服,这是读者和作者之间达成的一个契约,不是说写作的内容一定是真实发生的,但一定是要符合逻辑的。只有当作品的逻辑具备了让读者信服的能力,再去虚构、想象才是在坚实的地基上建构宫殿。

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场景描写的训练,就像是画画时做的静物素描一样,每个艺术大师都是先从扎实的素描能力开始的,然后后面才能为一个巨大创造力的艺术家。这些场景描写的练习就是在训练孩子写作的基本功。

03

带着问题意识去写作

一个人刚开始写作的时候,可能会像照相机一样,把场景和故事原原本本地讲出来,但不能总是用这种方式写。在引导孩子的写作上,我们的最终目标也要定在帮孩子学会思考,带着问题意识去写作。

其实所有好的文学作品本身,也体现着作者对自己和世界的思考,是有问题意识的。像近年来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那些作品,一定是试图在通过文学的方式解决当下世界中我们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所以,动笔之前想清楚为什么要写,也是一个作品不可替代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像曹文轩老师说的:我们的现实世界是第一世界,我创造出来的文学世界是第二世界。第二世界是对第一世界的反映,既要记录美好的东西,又要批评那些虚伪的、残酷的一面。这也是文学的意义,就是在第二世界里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把第一世界的缺憾补齐。

受访专家简介:徐则臣

著名作家,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人民文学》副主编。曾获茅盾文学奖、老舍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冯牧文学奖等。长篇小说《耶路撒冷》获第五届老舍文学奖,《北上》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中宣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8中国好书”奖等。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日、西、意、俄、阿、韩、蒙等二十种语言。

《父母必读》2025年4期来啦!

来源:养育科学研究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