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6日下午五六点钟,吴玉梅正在厨房里忙着准备晚饭,突然,阳台外传来“咚”的一声闷响,沉闷得让人心头一紧,她没多想,立刻冲出去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文| 任平生
编辑| Fukasa超勇的
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没想到救人也能被骂,甚至还能被抢走功劳,这个世界终究还是“癫”了!
9月16日下午五六点钟,吴玉梅正在厨房里忙着准备晚饭,突然,阳台外传来“咚”的一声闷响,沉闷得让人心头一紧,她没多想,立刻冲出去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眼前的一幕让她魂飞魄散,一个穿着小裙子的小女孩,竟然站在楼下的雨棚上,踮着脚尖,小手紧紧扒着14楼的窗沿。
那个雨棚,属于13楼,恰好比其他楼层的都向外突出那么一点点,成了女孩从20楼坠落后的第一个着陆点,上面甚至被砸出了一个清晰的浅坑。
来不及思考,更来不及害怕,吴玉梅毫不犹豫地探出大半个身子,隔着窗户,死死抓住了女孩细小的手臂。
女孩起初吓得不停啜泣,但在吴玉梅抓住她之后,却变得异常乖巧,一声不吭,可吴玉梅自己快撑不住了,她的手臂因为极度用力而青筋暴起,额头上全是细密的汗珠。
她心里怕得要死,因为她知道,如果继续下去,她会和孩子一起掉下去,她急中生智,对着屋里的儿子大喊,让他用手机录下视频,把视频发到业主微信群里求帮助。
视频里,她声嘶力竭地喊着:“我在14楼,哪个看到那个微信帮我找个人来救一下!”拍完视频之后,就让儿子拨打了报警电话和119。
求救信号很快得到了回应,同住小区的曾军和鞠波,是大唐华银金竹山发电公司的职工,当时刚刚下班回家,他们在业主群里刷到了那段令人揪心的视频,二话不说就往14楼冲。
他们赶到时,吴玉梅已经快到极限了,两人赶紧从她手中接力,隔着防盗窗,一左一右共同抓住了女孩,构筑起一道坚实的“人肉防线”,吴玉梅这才松了口气,整个人几乎瘫倒在地。
大约十几分钟后,消防队员也火速赶到了现场,专业的力量让所有人都安了心,为了方便操作,他们先是打破了窗户玻璃,然后小心翼翼地给女孩系上了安全绳。
最后,一名消防员跨坐在窗户上,稳稳地将女孩从两位邻居手中接了过来,紧紧抱在怀里,安全送回了室内。
就这样一场惊心动魄的高空救援,终于画上了句号,小女孩检查过后,只是受到了惊吓,身体并无大碍。
然而,故事到了网上,味道就全变了,那段吴玉梅用来救命的视频,成了她“博取流量”的“罪证”,一些网友开始质疑,为什么危急关头还有心思拍视频?这不就是想红吗?
这种指责,对吴玉梅来说无异于一把尖刀,她在21号凌晨不得不发文澄清,解释自己当时一个人根本撑不住,拍视频发群是她唯一能想到的最快求救办法,她恳求大家,停止那些不实的攻击。
舆论的审判,往往是基于碎片的,旁观者看不到她手臂上暴起的青筋,感受不到她独自支撑一个生命的恐惧与绝望。
他们只看到一个手机屏幕,然后就轻易地给一个拼了命的英雄,扣上了一顶冰冷的帽子,紧接着,另一场风波又起。
女孩的家长康复后,特意制作了锦旗,送到曾军和鞠波的单位表示感谢,这个举动被报道后,网络舆论再次炸锅,矛头直指女孩家长,骂他们“忘恩负义”,竟然不感谢第一个救人的吴玉梅。
可事实呢?事实是,事发当晚,女孩家长就登门找到了吴玉梅,拉着她的手,哭着说了无数遍“谢谢”,之后更是多次邀请她吃饭,想送礼物表达感激,只是都被吴玉梅婉拒了。
一个看得见的、充满仪式感的公开感谢(送锦旗到单位),和一个看不见的、充满真情实感的私下道谢,在信息不对称的网络世界里,前者轻易地覆盖了后者。
复杂的现实,被简化成了一个“好人被辜负”的单薄剧本,激起了无数人的愤怒。
如果说网络舆论的偏见源于信息碎片化,那么某些媒体的报道,则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主角置换”。
吴玉梅的哥哥在20号就通过社交平台发声,直接点名批评了当地一家名为“新冷水江”的媒体,他指出,该媒体的报道对整个事件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却唯独对他妹妹吴玉梅的名字只字未提。
在那篇报道里,功劳被完全归于两位男性邻居,他们“国营企业职工”的身份被重点突出,这篇报道在引发网友质疑后,也迟迟没有进行修改。
为什么会这样?或许是因为,两位来自大型国企的男职工,加上单位出面接受锦旗,这种叙事模式更符合一种集体主义的宣传逻辑,更方便塑造“典型英雄”。
相比之下,吴玉梅“家庭主妇”的身份,她的勇敢更偏向个人化、日常化,在某些宣传框架下,可能被认为“典型性”不足。
媒体并没有说谎,它只是做出了选择,通过对事实的筛选、排序和详略处理,它构建出了一个与现场真实存在偏差的、更符合自身传播需求的英雄故事。
而在这个故事里,第一个伸出援手的人,被无声地抹去了。
最后想说的是,善良本身没有剧本,更不应该被排名,每一个在危难时刻伸出援手的人,无论身份如何,都应该在我们的记忆和记录中,拥有一个清晰、真实、不被遗忘的位置。
来源:Fukasa超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