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记得之前做过一个中型的互联网应用,为了应付海量数据和高并发,不得不硬着头皮做了分库分表,虽然技术成熟,但是运维非常复杂,按需扩展能力很差,尤其是当数据的规模和查询需求与之前的规划不一样的时候,调整起来非常的痛苦。比如按商户id做了拆分,但是却想从另外一个维度(
移动互联网时代,几乎每一位做过中大型应用的程序员,都经历过海量数据 + 高并发带来的折磨。
记得之前做过一个中型的互联网应用,为了应付海量数据和高并发,不得不硬着头皮做了分库分表,虽然技术成熟,但是运维非常复杂,按需扩展能力很差,尤其是当数据的规模和查询需求与之前的规划不一样的时候,调整起来非常的痛苦。比如按商户id做了拆分,但是却想从另外一个维度(如用户id)进查询,处理起来非常麻烦。
海量数据再加上复杂的数据库表结构,让DBA每天都战战兢兢,因为数据库对程序员来说就是“黑盒子”,不定哪天就在代码里写了一条会触发全表扫描的SQL,让整个系统挂掉。特别是对于一些分析和查询的场景,查询耗时可能达到分钟级别,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在那时候没啥好办法,出了问题只有靠人力扑上去做分析,加索引,半夜被叫醒都是家常便饭,非常苦逼。
我时常想,就没有一种强大的云数据库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让数据库更好用、更高效,让程序员的生活更加轻松一点吗?
前几天参加了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发现腾讯推出了一个叫做TDSQL Boundless(简称TDSQL-B)的分布式数据库,它的几个特性不由得让人眼前一亮,让我觉得腾讯云真是瞄准了互联网时代的数据库痛点问题,并且提供了漂亮的解决方案。
01 和单机MySQL一样好用的分布式数据库TDSQL Boundless(简称TDSQL-B)是腾讯云推出的最新一代超高性能分布式数据库,我觉得它最大的亮点就是:“看起来/用起来”像个单机MySQL,但是性能和拓展性却达到了分布式级别。
无需分片,弹性扩容
就拿最让人头疼的数据分片来说,传统的方式需要程序员手工指定分片键(shard key),一旦分片选错,或者之后需要改动,后果极为严重。
但是在TSQL-B中,系统会根据数据量自动完成分片和调度,当业务增长需要扩容时,仅需新增节点,数据会自动迁移至新节点,传统的分布式数据库扩容可能得“按月计算”,在TSQL-B这里缩减到了分钟级,整个过程上层业务无感知,非常方便。
这比传统分库分表强太多了,程序员无需提前“绞尽脑汁”规划分片策略,业务发展怎么变,无论数据从GB级增长到PB级,还是并发从万级提升到十万级,数据库都能自动适应。
百万级QPS
传统数据库的“主从模式”,只有主节点能写,其他节点只读,都在“打下手”。TDSQL-B 不一样,它采用多主模式,每个节点都能又读又写,就像多开了好几个高速窗口,同时处理请求。并发能力直接拉满,一个实例就能顶住百万级QPS,突发流量来了也不慌。
存储这块儿,TDSQL-B 用上了高压缩比引擎,对比 InnoDB,压缩率最高能做到 20 倍。存储成本直接砍下来,业务规模再大也能玩得起。
金融级可靠
TDSQL-B 天生就带着金融级可靠性,系统会自动把数据拷贝成3份,放在不同机房或者机架里。就算一个机房断电、硬盘坏了,其他副本马上顶上,数据一条都不会丢(RPO=0)。哪怕是银行转账、证券交易这种最严苛的场景,也能稳稳撑住。
如果遇到硬盘坏了、整机挂了,系统会在 30 秒内自动切换到备用节点,全程不用人工操作,用户完全无感知。对金融、政务这种对“零中断”要求极高的行业来说,简直不要太省心。
TDSQL-B 还有个“数据亲和性调度”的黑科技,会把主键、索引和相关表的数据安排在同一个节点上。这样原本复杂的分布式事务就变成了单机事务,避免了数据不一致的问题。账单计算、余额更新这种关键操作,结果都能做到精准无误。
由于100%兼容MySQL语法,支持存储过程、触发器等MySQL核心功能,同时支持原生的Online DDL操作,现有MySQL业务无需改动一行代码,即可无损迁移到TSQL-B,非常方便。
TSQL-B的这些能力不但让它适合高并发的互联网用户,还适合要求“零中断、零丢失”的金融行业用户,例如银行、证券、保险等核心交易系统。
比如某游戏中台系统,原来是8 * 一主3备分库分表老架构,替换成TSQL-B以后,不但可以像单机MySQL那样使用,资源成本还降低了60%,扩容从月降到了分钟。
相信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上线的功能中包含了一个不起眼的SQL,结果把整个系统都搞挂掉。
在大会上我就看到了一个券商的案例,一个工程师在优化债券交易模块时,随手添加了一条看似普通的SQL清理语句。这个SQL本来计划在凌晨执行,但是由于没有正确利用索引,引发了核心交易表的全网扫描,数据库性能持续恶化。
等到上午开市,大量高频交易指令涌来的时候,数据库锁等待时间攀升至30+秒,高净值客户的交易被迫终止,应急团队紧急回滚代码后才逐步恢复服务。
这个事故反映出来的其实开发和DBA之间存着认知鸿沟。
开发团队对业务逻辑和代码门儿清,但一到数据库这块儿,基本就是个“黑盒子”,反正 ORM 框架能帮忙生成 SQL,管它呢。结果 SQL 写出来跑得好不好,全凭运气。DBA懂数据库内核,也懂各种优化技巧,但是没法进入开发环节,只能是出了问题被动“救火”。
能不能在开发阶段就发现并且消除SQL风险的萌芽呢?
这就是TDAI要做的事情,它既懂代码,又懂数据库,在开发者在写代码的时候就能扫描代码,发现有风险的SQL,给出优化建议。
这个功能还能无缝集成到CI/CD的流程中:
这就像给代码装上了一个“风险透视镜”,把可能出现的SQL风险都消灭在无形之中。这个功能真的是很赞。
你可能会好奇,TDAI是怎么实现的呢?
现在的通用大模型肯定是不行的,数据库是个垂直场景,通用大模型理解不了那些复杂的表和复杂的SQL。当前业界智能体记忆系统(如AWS Bedrock AgentCore、Google Vertex AI Memory)侧重记录用户偏好和对话上下文,未与企业私域数据深度打通。
所以腾讯云专门训练了一个数据库大模型(DB LLM),包含了Code2SQL模型(C1)、智能诊断模型(D1)、智能优化大模型(O1),将SQL抽取准确率提升至90%+,并对SQL诊断推理持续深度优化,诊断结果高置信度。
其次,TDAI还有一个全域上下文,整合Memory(长短期记忆)、DeepSearch(深度检索)、Catalog(数据目录),构建企业级数据中枢,实现企业数据与智能体记忆的深度融合。
而工具集则基于MCP协议封装上层智能体所需的原子能力(如实例克隆、流量回放),为智能体提供“从规划到执行”的工具支撑。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就实现了事前预测SQL风险的惊艳效果。
TDAI不仅解决了风险SQL治理“先上线,再发现”的困境,还突破性地实现了从“人找数据”到“数据找人”的范式跃迁,它就像个24小时不间断工作的哨兵,能自动看懂业务,找出关键指标的因果关系,能实时盯着数据流,秒级发现异常和趋势变化。一旦发现问题,它会立刻生成带有原因分析、趋势预测和行动建议的报告,直接推送给决策者。
可以说,TDAI重新定义了数据库治理范式,实现了用AI治理好数据库。
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数据不仅越来越多,还越来越复杂。企业的业务需求也跟着升级,尤其是做统计和分析的时候,动不动就是上亿行的数据,要跑多表 JOIN、好几层嵌套查询,还要面对动辄上百列的大宽表,这些查询耗时经常达到分钟级别,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为了降低一个复杂SQL的查询时间,经常把DBA给累得够呛。
其实SQL执行速度的快与慢,和数据库的优化器有极大的关联,优化器的核心任务是从海量可能的执行计划中选择最优方案,以决定资源开销和查询时延,是决定数据库查询性能的核心环节。
但是在海量大数据和复杂查询的场景下,传统数据库优化器的局限就暴露了出来。
以10表关联查询为例,需要搜索的执行计划数量达到362万至176亿种!
优化器要在有限时间里挑一个执行计划,会大量“剪枝”,结果就是最佳方案可能直接被错过了!
另外优化器主要靠过去的经验来估算,但每个业务场景都不一样,结果很难做到“因地制宜”,遇到数据倾斜,或者多列之间有关联时,优化器就很难准确判断数据分布。这样一来,索引怎么选、JOIN 顺序怎么排,常常会出错,执行效率大打折扣。
腾讯云 TDSQL-C 通过结合腾讯混元大模型的能力,建立了可自我反思演进的全链路优化器能力,成为业界首个推出 AI 自学习数据库的厂商。
有了腾讯混元大模型的加持,极大地扩展了搜索空间,避免陷入局部最优解,通过可量化的数据反馈,突破了传统独立性假设,减少了估算偏差。
腾讯还自研了一个“AI代价对比模型”,在线推理不同计划的代价,能够更准确地度量每个执行计划的质量。最后基于历史执行效果,持续反馈深度优化模型,实现 “越用越准” 的智能优化。
AI自学习优化器的效果也非常惊人,在 TPC-DS 测试中,复杂查询总时延可降幅80%以上。
在一个腾讯数据库客户的实际业务案例中,通过 AI 自学习优化器的自动调优,拥有超16万张表、600多种SQL语句、Top7慢查询一天耗时13000多秒的客户,在零人力投入的情况下,直接让7类慢查询总耗时下降80%+,查询耗时压缩到了3000秒内。
现在回头来看,数据库的这些年发展路线很清晰:
(1)从本地到云端
(2)从单机到分布式
(3)从人工调优到智能化
但是,海量的数据和高并发也让程序员为了分库分表的设计,为了降低那么一点点查询时间而绞尽脑汁,数据库甚至成了程序员半夜被叫醒的“定时炸弹”。
而今天,腾讯云TDSQL-B 这样的分布式数据库、TDAI 和AI自学习优化器,正在把这些烦恼一一解决掉。它不仅解决了开发者和 DBA 最痛的点,还为未来的数据库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方向:数据库不再只是一个被动的“黑盒”,而是能主动学习、主动优化、主动守护的“智能伙伴”。
未来的程序员和 DBA 可以轻装上阵,把精力真正放在业务创新上,而不是疲于救火。这是程序员,也是IT界最大的福音。
来源:码农翻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