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没看错,不是酒,不是熬夜,不是病毒,而是那些被当成“常规操作”的药片和胶囊。一位68岁的阿姨,腰腿痛多年,每天一颗布洛芬,一瓶钙片,一包三七粉,吃得比饭还规律。
“喝酒伤肝”,这句话我们听了一辈子。但真相是,在慢性肝病这条不归路上,饮酒只是第五位的“推手”。
排在它前面的,才是我们每天都在做、却毫无警觉的事情,尤其是老人,几乎每天都在重复。你以为是养生,其实是在悄悄加速肝的“报废”。
你没看错,不是酒,不是熬夜,不是病毒,而是那些被当成“常规操作”的药片和胶囊。一位68岁的阿姨,腰腿痛多年,每天一颗布洛芬,一瓶钙片,一包三七粉,吃得比饭还规律。
三个月后,肝功能检查亮起红灯,谷丙转氨酶飙到300多,肝脏B超提示肝实质回声增强,典型的药物性肝损伤。
这是怎么回事?肝脏是身体的“解毒车间”,几乎所有药物都要先经过肝脏代谢。就像一个工厂,越是负荷重,越容易出事故。
长期服用对肝有潜在毒性的药物,再加上保健品原材料复杂、成分不明,混在一起服,肝细胞就像在黑夜中狂奔,撞墙只是时间问题。
很多老人以为“保健品不是药,吃了总没坏处”,但医学研究早就指出,保健品所含的某些提取物,如黄酮类、萃取多糖,可能在肝内产生毒性代谢物,尤其在与降压药、止痛药、降糖药“同场竞技”时,肝细胞像是被三面包夹,毫无喘息机会。
药物性肝损伤,在临床上常被误认为“无缘由的肝功能异常”,没有疼痛感,没有黄疸,顶多是你突然觉得累、没胃口、睡不好。再拖下去,就是肝纤维化,肝脏像橡皮泥一样硬化,弹性全无,到那时候,想退都退不掉。
很多人以为脂肪肝只跟胖有关,错了,“瘦人脂肪肝”正在成为肝病新主力。尤其是那种靠节食、代餐、断碳水迅速瘦身的人,体重掉了,肝脏却被沉积脂肪“内伤”。
肝细胞在快速失去能量的过程中,会调动体内脂肪酸进入肝脏,结果就是脂肪堆在肝里燃不掉,细胞被撑爆、发炎、坏死。
医学上管这个叫营养不良型脂肪肝,它比单纯肥胖型脂肪肝更难发现,也更容易进展成肝硬化。
2022年《中华肝脏病杂志》一项多中心研究指出,非肥胖型脂肪肝患者中,约有38%在5年内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其中不少人自称“我就吃得清淡点,怎么肝出问题了?”
如果你一边喊着减肥,一边脸色发黄、没精神、掉头发,建议立刻查一次肝功能和腹部B超。减肥不是清汤寡水的苦行僧式生活,而是要兼顾蛋白、脂肪、碳水的合理代谢。不然,瘦下来的,不是你想甩掉的脂肪,而是肝的“生机”。
肝脏有“时间表”。它在夜间11点到凌晨3点进入主要代谢修复阶段,如果你那时候还在刷手机、看剧、熬夜加班,肝脏就像一个被强行打断休息的维修工,第二天还得照常干活。长此以往,修不完的“破洞”就成了“永久性损伤”。
研究显示,长期睡眠紊乱人群的肝硬化风险比正常人高出1.7倍,而肝癌风险更是上升近2倍。褪黑激素的分泌减少,会打乱全身激素节律,影响肝细胞的自我修复。尤其是夜班族、倒班工人、夜猫子一族,身体表面看着没病,其实肝脏早已“暗流涌动”。
如果你早上起床头昏脑胀、白天犯困、晚上精神奕奕,那就不是“生物钟晚”,而是肝功能在求救。别再骗自己了,熬夜不会带来自由,只会换来一张病床。
听起来像离题了,但肝和肠,本就是一对“命运共同体”。医学上有个术语叫肠肝轴,意思是肠道微生态状态,直接影响肝脏的代谢和免疫功能。肠道菌群一乱,毒素就会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相当于你家下水道堵了,污水全倒灌进客厅。
2023年《中华消化杂志》有研究指出,长期便秘人群中,肝脏炎症指标普遍偏高,肝纤维化评分也明显升高。
而喜欢久坐不动、高油低纤饮食的人,肠道通畅度更差,宿便在肠道停留时间越久,产生的毒素就越多,对肝的负担也越大。
如果你三天没上厕所,还靠泻药解决,那肝脏其实早在默默承压了。建议早餐加点膳食纤维、每天定时如厕、少吃加工食品,给肠道一点关爱,就是在给肝减压。
酒精确实直接损伤肝细胞,尤其是乙醇代谢产物乙醛,它会让肝细胞线粒体功能崩溃,导致脂肪沉积、细胞坏死、纤维化。
但饮酒导致肝硬化,往往需要长期、大量、持续性摄入。少量饮酒,偶尔聚会,其实比起前面几条,更容易自我察觉与控制。
也正因如此,酒精性肝病虽然危险,却更显眼、也更容易干预。而那些看似“健康”的行为,反而在不知不觉中,把肝一步步推向硬化的悬崖。
所以肝硬化不是某一天突然来的,它是日复一日的“慢性谋杀”。不是靠几句劝诫能防住的,而是要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去识别那些“看起来没事,其实很毒”的习惯。
肝脏是沉默的器官,它不喊疼、不发烧、不红肿。就像那个总加班、从不抱怨的员工,直到有一天突然倒下,才知道,它早已超负荷工作多年。
别等它“辞职”,才想起来要关心它。
你可以忘记吃早餐,忘记锁门,但别再忘了,你每天吞下的每一粒药、每一次晚睡、每一顿节食、每一次便秘,都在影响着肝的命运。
肝病不是老人的专利,它不会挑人。你今天的选择,就是明天肝的状态。
愿你不靠“吃药养肝”,而靠“少吃药护肝”。
愿你活得通透,不是靠保健品堆砌的安心,而是靠对身体机制的理解与主动照顾。
愿你老了以后,肝功能依然正常,体检单上没有“转氨酶异常”五个字。
不是因为你幸运,而是因为你早早警觉。
参考文献:
[1]赵明.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与治疗进展[J].中华肝脏病杂志,2022,30(2):121-125.
[2]王琳.非肥胖型脂肪肝与肝纤维化关系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8):675-679.
[3]刘海.肠道菌群与肝脏疾病的联系研究进展[J].中华消化杂志,2023,43(6):401-406.
来源:全面健康指南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