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攻坚战清障夯基,持久战就底气坚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前提是做好生态治理、夯实绿色基底。上世纪90年代起,王春就带领村民植绿护绿、治理荒山荒坡。起初有人质疑,他一遍遍劝导“木疙瘩以后就是金疙瘩”。潜移默化中,乡亲们转变观念,村子逐渐披绿。时光不待人,奋斗不负
学习达人们,新一期“理论及时语”来啦!
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本期《理论及时语》梳理《人民日报》系列评论文章,在重走英雄路中,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展现红色热土焕发的生机与活力。
【权威解读】
打攻坚战,更要打持久战(现场评论)
——重走英雄路①
李浩燃
《人民日报》(2025年08月05日第05版)
“大叔,我们是从外地自驾过来玩的,请问有机菜在哪儿买?”
“跟我来,欢迎到车河!”
说话间,一个皮肤黝黑的老乡便笑迎来客。
王春,山西灵丘县红石塄乡下车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谈起山乡巨变,他满脸自豪:“搞有机农业,这条路我们走对了!”
盛夏时节,走进车河有机农业社区,林木蓊郁、流水潺潺、村居精致,俨然一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清水鱼庄”依山傍水,宛如世外桃源。“梦幽谷”巧设游乐设施,吸引孩童尽情玩耍。民俗博物馆文化味足,其中的一面照片墙,定格着村庄旧貌。
展开剩余91%从荒山秃岭的穷山沟,到远近闻名的“金窝窝”,车河为什么行?打攻坚战,更要打持久战。这是抗战胜利的法宝,也是乡村振兴的秘诀。
攻坚战清障夯基,持久战就底气坚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前提是做好生态治理、夯实绿色基底。上世纪90年代起,王春就带领村民植绿护绿、治理荒山荒坡。起初有人质疑,他一遍遍劝导“木疙瘩以后就是金疙瘩”。潜移默化中,乡亲们转变观念,村子逐渐披绿。时光不待人,奋斗不负人,久久为功不松劲,这才有了丰厚的生态家底,为后来的机缘埋下伏笔。从中,更能感悟“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深意。
攻坚战找准突破口,持久战才能积蓄内生动力。灵丘县域面积2732平方公里,是地盘上的大县,但由于地处晋冀交界的太行山区,“九分山水一分田”,“三农”出路何在?请农业专家把脉,认定有机农业目标,编制实施规划,并选取两个村作试点示范……12年来,由点及面的改革颇有成效,灵丘的有机农产品累计认证133个品种。实践证明,基于一方水土,突出地域特色,因地制宜打造“样板间”,再让同等条件的其他村庄“抄作业”,更容易打开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局面。
持久战不能拼蛮力,得找到“四两拨千斤”的战略支点。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在东河南镇清泥涧村,借力科技小院,蔬菜大棚种植户谢玉凯使用农用酵素和有机肥种植豆角,单棚增产3740斤,增收1万多元,生产成本却大幅降低。酵素破除了农民对化肥的迷信,有机旱作农业让农民尝到甜头,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农民真正理解“富脑袋才能富口袋”,农业科技与广阔乡野真正实现了双向奔赴。
打赢持久战,更要跳出战场谋胜势。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顺应城乡融合发展大趋势。时值暑期,十里沿河拾光小镇停放着天津、河北等地牌照小汽车,民宿一房难求。在灵丘,“有机农业+美丽乡村+生态旅游”实现“1+1+1>3”,联动擦亮平型关大捷景区等红色名片、北魏觉山寺等古色名片、唐河大峡谷等绿色名片,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激发了县域经济新活力。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就能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更澎湃的动能。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115师取得平型关大捷,白求恩建立特种外科医院,在灵丘留下不朽传奇。瞩望新征程,这片红色热土坚定打“有机牌”、吃“绿色饭”,必将激荡高质量发展新气象。
善用地利之便凝聚人和之力(现场评论)
——重走英雄路②
孙超
《人民日报》(2025年08月06日第05版)
同舟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历史凝结成的宝贵财富,更是打开发展格局、实现共同富裕的红色密码
赓续红色血脉,善用自然赋予的区位之利,善抓时代赋予的发展之机
湖南华容县城东北、横跨湘鄂两地的桃花山,满目苍翠。87岁的陈恩炎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向新四军烈士纪念碑,清扫落叶,擦拭碑体。孩提时的记忆,又涌上心头。
1943年初,湖北的石首、公安,湖南的华容先后沦陷。年底,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越过长江,开辟了以桃花山为中心的石公华抗日根据地。幼小的陈恩炎,曾趴在父母背上躲避侵略者,也曾从他们口中聆听新四军的英勇。
80多年过去,在战火中长大的陈恩炎,一路耕耘、一生奋斗,如今家族兴旺、儿孙满堂。他眼中的桃花山已是今非昔比——现代化的果园铺满山野,孕育着绿色希望;繁忙的港口与电厂,热闹的农文旅基地,勾连着发展脉动……
我们因何而胜利,又是因何而发展?行走桃花山,来自历史与现实的经验,令人深思。
善用地利之便,是克敌制胜与高质量发展的共同秘诀。
面对强敌环伺,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为何选择过江、进山?华容县地方党史专家易文道破关键——石公华地区“东濒洞庭湖、西临虎渡河、南起南县、北抵江陵”,境内河流纵横、湖泊密布,更有“山回路转、地势险要”的桃花山。独特的山水格局,构筑了游击战争的绝佳屏障。
如今,地利优势被重新定义。正在调试的岳阳港华容煤炭铁水联运储配基地码头,坐落在长江黄金水道与北煤南运大动脉浩吉铁路交会点上,西北的煤炭由此可运抵长江中下游及洞庭湖周边企业,运费降低不少,运输时间也大为缩短。通道畅,项目旺。随着电力储能、粮油仓储物流项目在华容落地,能源消费、现代物流等产业正成为当地新的增长点。
从将士们写下“南渡长江饮马欢,桃花山望井冈山。洞庭湖水连天碧,放眼三湘尽笑颜”,到如今抓住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叠加带来的机遇,实践启示我们,在全局中布局、让地利更有利,发挥比较优势、释放叠加效应,就能形成发展向前之势。
凝聚人和之力,是战胜强敌与振兴发展的力量源泉。
“新四军拼命抗日,老百姓安心过年。”桃花山的一副对联,是根据地军民鱼水情、同心克时艰的历史见证。老人回忆:“给新四军捐粮,桃花山群众不含糊,从来都是把最好的米送去。”史料记载,军民建立的织袜厂,月产千余双棉袜,都用来支援前线。在战火中由信任凝结的“人和”,支撑着根据地屹立不倒、发展壮大。
当贫穷成为当地群众新的“敌人”,团结一心的力量再次迸发。为解决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不足等问题,陈恩炎所在的仙鹅寺村,经多方支持、村民自筹,建起500多亩的现代化果园。放眼华容,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群众参与,芥菜种植、鱼虾养殖等产业加快发展,皱皮柑、中药材等经济作物打出口碑。产业振兴如火如荼,如今华容的现代农业与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产值突破430亿元,带动超20万人就业。
“不怕困难,艰苦奋斗。80年前打跑敌人是这样,现在实现振兴,还得这样。”陈恩炎老人的朴素话语,让我们更加懂得,同舟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历史凝结成的宝贵财富,更是打开发展格局、实现共同富裕的红色密码。
站在桃花山巅,俯瞰华容大地,昔日新四军来去如飞的河湖水网,成了物畅其流的黄金水道;曾经战火纷飞的根据地,成了气象万千的发展热土。这样的生动图景,正昭示我们,赓续红色血脉,善用自然赋予的区位之利,善抓时代赋予的发展之机,方能在新征程创造无愧于先辈、无愧于时代的新辉煌。
激扬开拓进取的“三股劲”(现场评论)
——重走英雄路③
王者
《人民日报》(2025年08月19日 第05版)
保持清醒头脑、积极态度、务实作风,找到解决问题的有利条件,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
走进山东临沂莒南县板泉镇渊子崖村,微风拂过,蝉鸣清脆。村北头,抗日烈士纪念塔巍然矗立。1941年,面对日伪军围攻,村民用土枪、农具与敌军殊死搏斗。
穿越时空,“誓死不做亡国奴”铮铮誓言依旧嘹亮,红色基因浸润的莒南大地发展面貌翻天覆地。历史与实践的交融,传递着一股子充满力量感的劲。
共克时艰的拼劲,筑牢向好发展的地基。1944年,罗荣桓率八路军115师某部驻扎莒南县石泉湖村,遇到缺水困境。村民从“牛蹄窝蓄水”自然现象中捕捉灵感,将石块垒起,砌出200立方米的蓄水坝,一泓清水至今仍碧波荡漾。当年军民有水吃了,如今莒南也建成现代化水网,总蓄水量达5.9亿立方米,供水系统延伸至每个村。从200立方米到5.9亿立方米,从“救命坝”到“发展渠”,背后是群众智慧的托举、技术进步的支撑、为民造福的初心。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遇到困难,同心协力、攻而克之,美好生活的活水就会源源不断。
融合资源的巧劲,拓宽乡村全面振兴的空间。莒南洙边镇的茶溪川田园综合体,万亩茶园郁郁葱葱,采茶人哼唱着《沂蒙山小调》。这里曾是抗战时期的重要交通线,现在推动红色资源与现代产业相融合。传递情报的崎岖小路,成了观光步道。革命先辈隐蔽作战的山林,长满鲜嫩的茶叶;通过直播间,村里年轻人正让漫山茶香飘向全国。一个田园综合体,带动周边21个村庄抱团发展,吸引1000多人就业。红色资源是可以活态传承的宝贵资源,找准了方向、选对了方式,这份活态就有了发展活力。
创新创造的闯劲,支撑自立自强的事业。沂蒙革命纪念馆,一门铸造精良的铁炮,由渊子崖村村民自创而成。当时的锄头、铁铲等“铁家伙”,也被做成“炮弹”,凭此打退敌人多次进攻。离开纪念馆,驱车50公里,来到山东百特新材料有限公司。经过上千次实验,企业成功研发出超纯电子级芯片抛光液原料,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从自制兵器到自主研发,从战场到市场,创新创造的内核一以贯之。无论处于何种阶段,无论面对何种围困,只要有闯的精神、钻的劲头,就能想出好法子、蹚出新路子。
向前发展,总会面临各种挑战,过程中也孕育着各样机会。危与机,是前进中遇到的常见事,只要有勇气、有信心,敢突破、善创新,就不必畏惧。这也是一种“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的心劲。无论山村、县域还是一个区域,推动高质量发展,会遇到旧方式与新期待、老套路与新要求之间的调适转换。这都需要保持清醒头脑、积极态度、务实作风,找到解决问题的有利条件,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强化共克时艰的坚定,落实盘活资源的行动,推动生生不息的创造,事业发展的天地定会更加广阔。
烽烟已远去,精神恒久远,奋进正当时。在莒南大店镇山东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院内的沂蒙根据地群众工作展馆,一场沉浸式红色教育课堂正在进行,前来研学的学生们化身渊子崖村村民,“穿越时空”为抵抗侵略绞尽脑汁,精神赓续化作孩子们额头渗出的汗珠与泛红的眼眶。由此,历史厚重感与时代创新性扑面而来;由此,新一代的传承与新时代的进程也交相辉映。从中,更能看到前途、看到未来。
把铭记化作行动(现场评论)
——重走英雄路④
孟海鹰
《人民日报》(2025年08月25日 第05版)
吉林通化,长白山南麓,浑江东岸,杨靖宇烈士陵园内松柏青青,将军高大戎装铜像挺立。看着陵园内的大树,笔者想起曾在这里守护陵园的徐振明老人。
徐振明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炮火洗礼,1958年转业时,坚决要为杨靖宇将军守陵。离休后,他又劝说儿子徐永军接力守陵。几年前,笔者采访老人家时,他家人说他“口不能言已半年多了”。但当笔者给老人展示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的照片、诵读文章《常青树下忆将军》时,他眼中含泪,喃喃道:我都记得,都记得!
历史不能忘,铭记在心的,何止是徐振明老人。据介绍,近两年,每年约有45万人次来到这里表达对英烈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前不久在陵园,笔者见到76岁的左先生和65岁的张先生,他们神情肃穆地说,“心里总惦记着要来拜谒”。两位老人是普通群众,前一天晚上10点多上车,第二天早上5点多抵达通化,“先烈们在白山黑水间浴血奋战,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要永远铭记”。
站在陵园的苍松翠柏间,两种身影在时光里重叠——父子两代人以光阴为尺,在陵园的土地上丈量着坚守的厚度;两位老人踏露而来,用虔诚叩响历史的门扉。这两幕场景,照见一个民族对英雄的深沉仰望,更映照着精神血脉的代代传承。
更好地传承精神,就要读懂选择的意义。徐振明父子,放弃别人眼中的好工作、好机会,走向山岗、守护英灵,用双手为陵园披绿,其实是在为精神培土。杨靖宇将军的曾孙马铖明,大学毕业后告别大城市,毅然来到靖宇县保安村,从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干起,一直奋斗在黑土地上。选择了守护先烈,就是选择了高擎精神的火炬;选择了扎根基层,就是选择了苦干实干。用奋斗为信仰接力,才能踏踏实实把正在做的事情做好。
更好地传承精神,就要凝聚拼搏的力量。“吉林一号”卫星巡游太空、智能网联汽车引领未来、高铁列车在广袤大地上奔驰,新时代的东北发展气象万千。也要看到,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依然充满新挑战。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待优化、相对单一的产业结构需调整、促传统产业提质增智还需加力、以“冷资源”撬动“热经济”尚有深挖空间……抓住机遇、乘势而上,需要进一步调动各方积极性、发挥区域优势、激发群众智慧,努力走出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如今,不少年轻人带着创新理念回到家乡,不少行业把“振兴”二字融入日常。个体的行动化作集体的共识,推动大家劲往一处使。一茬接一茬的奋斗者,在各自岗位上为产业升级、提振消费、生态资源保护利用、粮食稳产保供等谋创新、拓出路,展现了接力发展的韧劲、推进事业的拼劲。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锻长板、补短板相结合,东北就一定能够重振雄风、再创佳绩。
今天的成就,生发于过去的奉献,承载着未来的希望。徐振明刚守陵时,2万多平方米的陵园没树也没花,他就踏查山前山后,栽上近万棵树。当年老人在山岗上种下第一棵树时,或许没想过万木葱茏的景象;如今东北全面振兴的每一步,何尝不是在为未来“栽树”?扛起“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把铭记化为行动,定能在新时代的黑土地上再写新篇。
在老区感悟“历史主动”(现场评论)
——重走英雄路⑤
赵晓曦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10日 第05版)
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抓住发展大势,勇于创新创造,积极奋发作为,在挑战面前不逃避、在机遇面前不犹豫,真正把内在主动化作外在行动
初见何烨明,他正在湖北孝感大悟县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里,顶着烈日为到访者讲解,衣衫上沁出丝丝盐渍。何烨明是大悟县档案馆副馆长、湖北省新四军研究会理事,每每谈起那段烽火岁月,总有说不尽的动人故事。
为了更好讲述红色历史,这些年来,何烨明和同事们四处奔走,征集资料、布置场馆、筹备活动,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有一些困惑:目前,一些红色教育的形式较为雷同,习惯于对着展板作讲解,效果不佳。如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主动性、提高积极性是关键。
学习的主动性源于好奇心,创新传播方式,才能更好地吸引人、感染人。比如,让红色资源“活”起来,不能简单地在场馆里再现历史场景,更要着力增强参与感、激发探索欲。吃一顿“长征午餐”,能从中感受红军的毅力;借鉴“剧本杀”、沙盘推演等形式,引导学生还原某一历史事件的决策过程;以历史故事为蓝本,开展情景剧排演,让参观者变成参与者……有内容、有趣味、有互动,人们能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历史,从中汲取精神养分。
专业研究与群众参与的良性互动,也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近年来,何烨明负责运营“红秀大别山”短视频账号,有不少人观看、留言,有的来了解史实,有的顺着资料去寻亲,也有人提供线索并希望他去了解核实。群众之中有智慧、有见识、有力量。挖掘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不仅给群众带来精神洗礼,还让历史走入内心,进而激发内在主动。
还有一种主动性,延伸至发展实践。不妨看看大悟县大悟山村村民何燕和丈夫回村创业的故事。2019年,何燕回村,干起电商直播,村民的鸡蛋、蔬菜和附近茶厂的茶叶都在她的直播间卖。为了更好带动村民致富,她还到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开了眼界,也学了本领”,回来又想办法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山货品质。如今,她又有新计划,“打算结合红色旅游发展民宿,但还要先研究政策、行情和选址”。造福红色土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凭的也是积极上进、主动作为。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互动”,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历史与现实的融通中,蕴藏着历史主动与发展主动的要义。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无论从事哪类工作、身处哪一领域、推进何种改革,都需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抓住发展大势,勇于创新创造,积极奋发作为,在挑战面前不逃避、在机遇面前不犹豫,真正把内在主动化作外在行动。
当前,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事业推向前进,更加需要焕发历史主动精神。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如何做好特色文章?在新业态新赛道上竞技,如何比拼硬实力而不是盲目“内卷”?面对激烈的科技竞争,如何进一步做好自主创新、实现自立自强?从实践层面回答好这些问题,必须充分发挥精神的力量。
面对今昔之变,不由得想起何燕说的话:我们的奋斗故事,先辈们能“看到”,他们的奋斗目标,我们也会努力实现。越是增强主动性,越是有行动自觉,离实现目标就越近。新的业绩需要大家一起奋斗,新的历史需要我们一起书写。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