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篇笔记。 缠足起源于南唐李煜宫嫔窅娘之说,似乎成为很多人的共识。事实上,窅娘之说只是小说家言,更多是一种文化想象,不足为凭。 提到缠足,绕不开汉学名家高彦颐女史的大著《缠足:“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该书也以相当的篇幅讨论历代有关缠足起源的讨论。 有关“缠足”,目前所见最早的记录为两宋之际的张邦昌《墨庄漫录》: 妇人之缠足,起于近世,前世书传皆无所自。(p2) 随后,张氏讨论了前代史书与诗歌中的“小脚”,指出它们虽然小,但是不似“今”世之“弓”,从而否认了前代的缠足之说。 宋元之际周密《浩然斋雅談》引《道山新闻》云: 李后主宫嫔窅娘,纤丽善舞,后主作金莲,高六尺,饰以宝物、组带、缨络,莲中作五色瑞云,令窅娘以帛绕脚,令纤小屈上、作新月状,素袜,舞云中曲,有凌云之态。(p3) 《道山新闻》今已佚,我们只能从周密这则笔记看到窅娘与缠足的故事。在这则故事里,李煜让自己的宫嫔窅娘“以帛绕脚”“作新月状”,以达到舞蹈时“有凌云之态”的效果。 不过,这毕竟只是杂谈。伴随着缠足现象日益严重,士人们对考索其来源的兴趣也日益浓厚,将之追溯到南朝潘贵妃、唐朝杨贵妃与南唐窅娘。 当某一现象日益突出后,学者们的研究兴趣就日益浓厚。在考察本源的过程中,也将缠足的故事“追溯”地越来越早,这也符合历史“层累造成说”。明代才子杨慎甚至伪造了《汉杂事秘辛》一书,将缠足的历史“追溯”到汉代。 然而,正如《缠足》所指出的: 潘贵妃、杨贵妃和窅娘的故事,就像是从同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学者们倾向于将缠足扣连到男性的权力与奢靡、红颜祸水,以及后宫舞伎乍现的声色之娱。(p4) 因此,缠足起源于南唐窅娘之说很难成立。这则故事的流传则值得深思:缠足本来是女性的苦难,却被合理化成对歌舞的审美。 那些被文人反复吟咏的“纤纤新月”,实则是千万女子无声断裂的趾骨。这种将苦难异化为审美的逻辑,至今仍在某些“女性美学标准”中借尸还魂。 src="https://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70_01iE7m1YH2G4">摘要:第59篇笔记。 缠足起源于南唐李煜宫嫔窅娘之说,似乎成为很多人的共识。事实上,窅娘之说只是小说家言,更多是一种文化想象,不足为凭。 提到缠足,绕不开汉学名家高彦颐女史的大著《缠足:“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该书也以相当的篇幅讨论历代有关缠足起源的讨论。 有
来源: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