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以“早防早治,守护认知”为主题,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认知健康。在这一重要节点,神经时讯特邀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杜怡峰教授,围绕阿尔茨海默病(AD)的早期预测、血液生物标志物应用、疾病修饰治疗及非药物干预等前沿话题,深入解读如何
2025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以“早防早治,守护认知”为主题,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认知健康。在这一重要节点,神经时讯特邀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杜怡峰教授,围绕阿尔茨海默病(AD)的早期预测、血液生物标志物应用、疾病修饰治疗及非药物干预等前沿话题,深入解读如何将“早一步”的科学理念转化为可及、可行的防治实践。
多基因风险评分:提前4年预测AD风险
杜怡峰教授团队在Alzheimer’s&Dementia期刊上发表了研究,建立了中国首个基于社区自然人群的AD多基因风险评分(PRS)系统。该模型整合APOE基因和14个SNP风险位点,可有效预测4年内AD的发生风险。
杜教授指出,PRS每增加1个单位,AD发生风险将增加1.9倍。这意味着通过基因检测可提前识别高风险人群,为干预争取“黄金窗口期”。但他也强调,PRS是风险预测工具而非确诊手段,应结合认知评估(如MMSE、MoCA)和生物标志物检测(如血浆p-Tau217)进行综合判断。
血浆生物标志物:早期诊断的“微创钥匙”
相比脑脊液检测,血浆检测具有可及性强、接受度高的优势。杜教授表示,2024版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A)指南已将血液生物标志物提升至与脑脊液和影像学等效的地位。
血浆p-tau217在AD早期诊断中表现突出,其与Aβ42比值诊断效能优异(AUC:0.94~0.97)。此外,血浆Aβ42/Aβ40、p-tau181、p-tau231与早期淀粉样蛋白沉积相关,而MTBR-tau243和p-tau205更倾向于晚期tau蛋白聚集。非特异性标志物如NfL、GFAP等也可辅助分期判断。
杜教授也指出,当前血浆标志物仍面临检测方法标准化、生物异质性、指标特异性等挑战,未来需通过多中心研究、人工智能算法等手段进一步提升其临床应用价值。
疾病修饰治疗与非药物干预:双管齐下延缓病情
仑卡奈单抗与多奈单抗在中国获批上市,为AD治疗带来突破。杜教授解释到,前者靶向可溶性Aβ原纤维预防斑块形成,后者直接清除已形成的淀粉样斑块。研究表明,治疗18个月后患者认知衰退速度减缓27%~29%。但他也提醒,使用这类药物前需明确诊断、Aβ沉积情况及认知障碍程度,严格评估适应证。此外,药物虽能延缓病情,却无法逆转认知下降,且存在安全性、给药负担等限制。
因此,非药物干预同样关键。杜教授强调,健康教育、体育锻炼、认知训练、社会参与、经颅磁刺激等措施可显著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和行为症状。他特别提到,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与脑机接口技术正在为AD康复开辟新路径。
健康日寄语:早发现、早干预,科学与关爱并行
杜教授强调,AD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认识的疾病。他指出,目前很多人对AD的早期症状认识不足,同时由于患者和家属对疾病存在“污名化”的担忧,容易产生“讳疾忌医”的心理,从而导致早期干预时机的延误。杜教授呼吁,防控AD需要每一个人都关注自己及家人的记忆健康,以科学认知推动诊疗“关口”前移,做到早发现、早干预,这将有助于延缓疾病进程,维持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尊严。尽管目前AD尚无治愈方法,但杜教授表示,通过积极采取科学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发病风险、延缓病情进展。他鼓励大家保持信心,相信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终将迎来AD治愈的曙光。
此外,杜教授特别提到家庭照护在AD管理中的关键作用。理解和使用正确的沟通方式、布置安全的生活环境,是对患者最重要的支持,也对控制病情和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他建议家属可借助科技辅助工具提升照护效率,同时注意调整自身情绪,学会寻求帮助与休息,以积极的心态投入照护工作。杜教授希望每一位AD患者和家属都能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理解与支持,并呼吁大家共同努力,温暖每一位受困于遗忘的患者。
在AD防控的道路上,基因预测、血液检测、新药治疗与综合干预共同构成了“早防早治”的科学体系。杜怡峰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与实践,正让“守护记忆”从口号走向每一个家庭的日常。
杜怡峰 教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泰山学者、特聘专家;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专家;
中国农村社区老年痴呆与失能多模干预研究项目负责人;
中国痴呆多中心多模干预联盟创始人;
国家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课题组长;
杜怡峰教授主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荣获“白求恩奖章”。
来源:神经时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