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棉花,是一种传统的御寒“神器”。它外形蓬松柔软如云朵,结构中空,每条纤维都像一个微型的暖阁,可以锁住空气,隔绝寒气,近代周采泉曾有诗云:
棉花,是一种传统的御寒“神器”。它外形蓬松柔软如云朵,结构中空,每条纤维都像一个微型的暖阁,可以锁住空气,隔绝寒气,近代周采泉曾有诗云:
吉贝何时入汉家,而今衣被遍天涯。
三春万卉红似海,暖到人心只此花。
既然棉花有如此保暖的妙用,聪明的人类自然会想到,在冬天来临的时候,以它制成“棉被”,抵御严寒。可是这般温暖软和的棉被,唐宋以前的中原人却无缘享受。
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很早,自西汉以后,到唐朝以前,中国的北方新疆一带,南方云南一带是有棉花制品的。 西北方向,新疆民丰有东汉古墓出土过棉布和木纺轮,足以证明。
至于西南一带,《后汉书》中记载:云南哀牢人用“梧桐木华”(即棉花)织布,幅宽五尺,洁白如雪。只不过由于时代条件限制,中原腹地的大部分同胞,当时的确享用不到这种“高级”的保暖品。
等到魏晋至隋朝的时候,《梁书》里面也提到了“高昌国(今吐鲁番)产‘白叠子’,当地人‘绩以为布’”。既然可以织出棉布,制造棉被就很容易了。
到了唐朝,白居易、杜甫的诗里都有提到这种织物,他们管它叫“光明白叠布”“桂布白似雪”。白居易有诗云:“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光明”在汉语里可是一个了不起的词儿,儒学大家朱熹当年称赞“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就用“光明正大”这个词儿。
一团棉花,也被大诗人称为“光明”,还用“似雪”加以形容,可想而知,它因“保暖”功效之强而多么受欢迎。
但是囿于当时技术的限制,这种棉花以及由它制作而成的棉衣、棉被,只能在有钱的上层人当中使用。
普通的中原人,以及绝大部分的江南人,在宋末元初黄道婆出现前,冬天是没法用上棉被的。那么,穷人用什么被子御寒呢?
1、蚕丝被
在棉花普及以前,有一种最接近棉被的东西,名叫“丝绵被”。顾名思义,它就是一种用蚕丝当作填充物的被子。这种“蚕丝被”轻盈透气,保暖性极佳,被古人称为“绵被”。
唐代诗人温庭筠写道:“锦衾寒,觉来更漏残”,这里的“锦衾”就是丝绸被面的丝绵被。蚕丝被直到现在都还在使用,并且在全球市场上很受欢迎。
有新闻报道说,2024年蚕丝被的市场规模达到了上百亿元呢。但是这个东西呢,古代穷人照例也是用不起的。
2、芦花被、杨絮被
小的时候,家人曾经专门托人给我制作过一个芦花枕头。当时年纪太小,只知道枕头里柔和的填充物不是棉花,而是另一种东西。但到底有什么功用,就忘记了。
等到现在才知道,那个是用芦苇花絮,再加一点晒干的茶叶,或者菊花做成的枕头。但是没有用过它做成的被子。估计做成芦花被后,保暖的效果是有一点儿,但就别指望太好了。
从前读唐诗,感觉芦花、杨絮这种东西,在古代有时候都属于“空气污染”的制造者。但是穷人们没有办法,只能用它们,甚至是稻草来填充被褥。
3、纸被
现在的人一定猜不到,咱们古人有一种“黑科技”,就是用纸做成的被子御寒保暖。唐宋时期造纸技术成熟后,一些穷人和僧人就开始用楮树皮纸制作一种“纸被”。
《文房四谱》中记载,纸被经过特殊处理(用胡桃、乳香煮制),“甚暖,衣者不出十年”。啥被子啊?纸皮桶吗,能保暖十年?
还有大诗人陆游曾经收到好友赠送的纸被,并且还写诗赞叹说:“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于绵”。这是夸“纸被”颜色雪白像狐裘,比棉花还软和呢。
如今的人没见过古代纸被,实在难以想象它的妙处。试想一个大硬纸壳壳,把人体装在里面是有多么不舒服。所有对它的吹嘘,恐怕都是穷疯了的臆语。
4、兽皮毛毡
动物皮毛做成的被褥,北方游牧民族常用。至于中原和江南一带,《诗经》中就有“锦衣狐裘”的说法,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冬季也依赖动物皮毛。但中原农耕区皮毛稀缺,普通人只能眼馋了。
5、火炕+汤婆子
没钱买好被子怎么办?咱就换个思路,让床变暖!北方人早在秦汉时期就发明了火炕,晚上在炕底靠烧柴来取暖。
宋代人则发明了一种“汤婆子”(铜制暖水壶)的物件,白天弄一个小的捧在手上,晚上弄一个大的塞进被窝。
苏轼曾送给他好友一个“暖脚铜缶”,还特意叮嘱:“每夜热汤注满,密塞其口,仍以布单裹之,可以达旦不冷。”直到上世纪90年代,国人还在使用,只要密封做得好,放被窝里管一夜不成问题。
就是有时候盖子没拧严实,睡到半夜一摸,还以为是孩子尿床了。最后半张床都被水浸了,又湿又冷。后来到了千禧年前后,就升级成了充电的“暖手器”了。
结语以上提到的几种古人取暖用的被子,包括汤婆子、火炕这些,其实都没有棉被好用。蚕丝被造价高,芦花被保暖差。
纸被容易受潮,而棉花“比之蚕桑,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等到宋末元初,棉花的产量上来了,纺织技术也上来了,普通人就全部改用棉被了。
人类对气候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他们可以在夏季平均气温35度以上的非洲生存,也能在冬季平均气温零下的地区生活。
可再强的体魄,也扛不住饥寒交迫的折磨。一旦碰上大雪封山、颗粒无收,再加上瘟疫横行、赋税压顶,再厚的皮袄也护不住命。
所以杜甫才会写诗控诉: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元末《农书》里白纸黑字写着:一床棉被,能让婴儿的存活率提高三倍。但是绝大部分的穷人,都拿不到这条保命的棉被!
其实不止是穷人,就连中唐时期一个普通的官吏,想要给孩子盖上一床暖和的被子,也得咬牙攒钱去买。
杜甫在成都做幕僚的时候,曾经写诗说小儿子盖的被子是“布衾多年冷似铁”。就有学者指出他那条被子就是用葛布或麻布做面,里面塞满芦花、杨絮,甚至碎稻草做成的。
一床被子的变迁,折射出了古人对抗严寒的智慧,同时也照见了他们无声的苦难。幸而如今的我们已经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彻底走出了那种连被子都奢求的年代。
现在我们御寒,不光有棉被、蚕丝被、羽绒被,还有暖手宝、电热毯。更厉害的是还有地暖和空调,手指轻轻一摁,屋里就温暖如春,真应了那句——“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来源:暮城烟雨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