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1951年起,“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每年都会在德国林岛举办。该大会会邀请一批来自世界各国、在化学、物理和医学/生理学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一批从全球80多个国家精心挑选出的优秀博士生和青年科学家。截至目前,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已连续举办73届,
自1951年起,“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每年都会在德国林岛举办。该大会会邀请一批来自世界各国、在化学、物理和医学/生理学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一批从全球80多个国家精心挑选出的优秀博士生和青年科学家。截至目前,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已连续举办73届,对世界各国的优秀博士生而言,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自2004年起,中德科学中心开始资助中国境内单位在读的中国籍优秀博士生代表参加这一盛会。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大会每三年举办一次。
2025年8月26日至8月31日,第8届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大会于德国林岛盛大举行。本届大会汇聚了22位诺贝尔奖得主和250余名青年科学家,共同打造了一场科学领域的思想盛宴。本次大会前,中德科学中心还组织学生到德国相关大学和研究所进行为期一周的学术访问,整个访德行程时间为2025年8月19日至9月1日。
本届大会共挑选了22名中国籍博士生出访,我校共有4名博士生(许筱颖,卢昱霏,王煜正和季鑫良)入选,为全国高校入选人数最多的学校之一。
22名中国入选优秀学生颁证仪式合照
行前在中德科学中心的培训
中国团在法兰克福大学参访的合照
中央财经大学四名入选博士生在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的合照(手势为CUFE)
(从左至右依次是王煜正、许筱颖、季鑫良、卢昱霏)
许筱颖
金融学院2022级金融学硕博连读生,中共党员,指导老师为张学勇老师、张叶青老师和高震男老师。目前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SCI英文期刊一篇,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担任第三期“学术新星孵化计划”项目负责人,多次参加中国金融学年会、Asian FA Conference、MRS International Risk Conference等国内外高等级学术会议,连续3年获得中央财经大学一等学业奖学金及小米特等奖学金(研究生)。
心得感想:
在德国的两周(一周德国高校学术访问+一周诺贝尔获得者大会),我不仅听到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远见卓识的分享与讨论,和大有所成的前辈们进行了小型谈话或散步聊天答疑解惑;更听到了许多年青一代经济学研究者们精彩纷呈的研究与报告,了解到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学者关注的经济学方面的前沿热点和科学问题。我也有幸被选为Young Scientists的代表进行了论文汇报,并得到了诺奖得主的点评与建议,对我的研究有非常大的帮助。感谢导师与学校的支持,感谢祖国给予的机会,这趟学术旅程是我学术生涯最难忘的记忆之一,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在学术道路上继续前行的决心。
此外,这趟旅程中我也遇到了值得交往一生的朋友——来自中国大陆其他高校的博士生们。大家不仅友爱互助,相互支持,还可以随时随地开启对中国问题的讨论,彼此从擅长的视角分享观点,共同进步。我也有幸遇到了一位非常合拍的人:他为我带来了很多的惊喜,也激发了我对宏观与政经领域的兴趣,让我克服了对理论研究的恐惧。未来,我也会将这些宝贵的经验融入自己的研究中,努力探索更具创新性和实践意义的课题,为中国乃至全球的金融学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许筱颖和诺奖得主 Simon Johnson 进行“科学漫步”
许筱颖在Next Gen Science Sessions上汇报
许筱颖和诺奖得主Joseph E. Stigliz(左) 和 Philip H. Dybvig(右)进行沟通交流
许筱颖在法兰克福大学进行论文汇报与讨论
卢昱霏
金融学院2022级金融学硕博连读生,中共党员,金融学院2024级博士班班长,指导老师为刘向丽老师和吴锴老师。目前以导师组一作本人二作身份发表 SSCI 英文期刊3篇,主持第二期“学术新星孵化计划”并获三等奖优秀结项,曾获2023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多项奖项。曾参加Financial Market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Conference (2025)、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Japanese Accounting Review (2024)、Asian Finance Conference (2023)、第四届清北人三校经济与管理研究生学术论坛(2022)等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
心得感想:
这次德国之行,重塑了我的学术心态,也为我装备了走向未来的实用行囊。当我看到诺奖得主也曾为科研困境而“叹气”时,长久以来的“学术自卑”感瞬间消失了,我意识到,原来我们都在同一条充满未知的道路上搏斗,关键在于勇气和坚持。而身边同龄学者的出色成果,则像一面镜子,让我下定决心,要将自己的学术标准从“差不多就行”校准到“必须顶尖”。此行最珍贵的“纪念品”,是一张指明未来学术道路的基金会联络方式截图,它让我领悟到,真正有价值的国际交流,不只在于学到什么,更在于建立了怎样的联系。我也终于明白,最有价值的交流,是建立连结;最实用的技能,是在一次次观察中学会如何精准地提问与回应。这些,就是我此行最大的收获。
王煜正
保险学院、中国精算研究院2022级直博生,国家留学基金委(CSC)公派芝加哥大学社会科学学部联合培养博士生。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我校A类期刊发表论文一篇,另有一篇在AAA类期刊获得Revise and Resubmit决定。入选香樟经济学术圈第四期“香樟青苗计划”,主持我校第二期“学术新星孵化计划”,并连续3年获我校一等学业奖学金、芝加哥大学社会科学奖学金。
心得感想:
能够入选第8届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大会,是我学术道路上的重要节点。由衷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德科学中心以及我校研究生院的老师们,在项目遴选与行程衔接中给予的专业支持与细致关怀。
林岛之行让我在追问与交流中更加坚定,希望推动保险研究与主流经济学接轨,把中国经验转化为可检验、可推广的研究成果,用我的学术生涯回答“Why China”与“Why Insurance”的问题。
王煜正与2000年诺贝尔奖得主James J. Heckman的科学漫步
王煜正与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Philip H. Dybvig交流
王煜正在法兰克福大学汇报论文
季鑫良
经济学院国民经济学2024级博士生,经济学院2024博士班学委,指导老师为郭冬梅老师,目前以共同第一作者以及通讯作者身份在我校AA类期刊发表两篇,A类期刊发表两篇。
季鑫良在中国入选优秀学生颁证仪式上与颁奖嘉宾的合影(右侧为季鑫良)
心得感想:
能够入选第8届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大会,我感到无比荣幸与震撼。这不仅是一次学术盛会,更是一场思想的碰撞。在大会上,我有机会近距离聆听诺贝尔奖得主与国际顶尖学者的报告,深刻体会到他们在问题意识、理论构建与方法创新上的高度统一。这让我认识到,真正有价值的研究,不仅在于计量结果的严谨,更在于是否回应了重大现实议题,是否能提出具备普适性的理论解释框架。与此同时,大会也是一次宝贵的人际交流平台。我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学者,白天我们在研究议题与政策效应上深入探讨,夜晚则展现出活力与热情。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晚几位朋友在海边即兴演唱《富士山下》,歌声与海浪交织,笑声淡化了学术的严肃感,使我真切体会到理性与激情的交融,以及科研共同体的温暖与力量。
季鑫良和好友在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现场拍摄的纪念照片
通过参加德国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我校优秀青年学生代表有机会与诺贝尔奖获得者面对面交流,并认识来自世界各国的优秀青年学者。此次会议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在国际顶级学术舞台上展示交流的宝贵机会,也进一步扩大了学校在相关学科的影响力。
未来,学校将继续搭建平台,鼓励并支持更多同学赴海外交流学习,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注入强劲动能。
供稿|许筱颖、卢昱霏、王煜正、季鑫良
编辑|刘秀娟
初审|刘明旭
终审|肖土盛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