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千百年来,我曾是田埂交错、沟渠纵横的碎片,是农人眼中“撒不开手、迈不开腿”的牵挂。如今,推土机隆隆驶过,田埂平了、小田大了、渠系通了,我舒展成一片平坦沃野。无人机掠过我的头顶,智能灌溉悄悄滋润我的胸膛,收割机在我宽广的身体上驰骋。连片的田块是我新生的模样,金黄
千百年来,我曾是田埂交错、沟渠纵横的碎片,是农人眼中“撒不开手、迈不开腿”的牵挂。如今,推土机隆隆驶过,田埂平了、小田大了、渠系通了,我舒展成一片平坦沃野。无人机掠过我的头顶,智能灌溉悄悄滋润我的胸膛,收割机在我宽广的身体上驰骋。连片的田块是我新生的模样,金黄的稻浪是我秋天的礼服。我不再是荒芜与零散的代名词,而是规模与科技的见证者。我正以全新的面貌,讲述着小田并大田、丰收绘“钱景”的乡村故事。
秋分将至,武汉乡村稻浪翻滚,清香四溢。无人机在连片稻田上空掠过,智能灌溉系统悄然运转,收割机在田间轰鸣——这一切,正构成武汉金秋丰收的新图景。
曾经,“一家九块田,散落村周边”是武汉许多乡村的真实写照。细碎的土地、低效益的农业,让“谁来种地”成为时代之问。如今,一场以“小田并大田”为核心的农田革命,正在武汉乡村深入推进,重塑着这片土地上的农业面貌与农民命运。
秋分将至,张桥村的连片稻田正由青转黄。村支书吴经亮(右一)和村民们走进稻田,查看水稻长势。
困局 “七零后不愿,八零后不会”
“‘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9月12日,在江夏区湖泗街道张桥村稻田旁,村支书吴经亮谈起村里曾经面临的农业困境,语气中透着焦虑与紧迫。这位担任村支书近30年的老党员,曾在全街道“非粮化”整改推进会上,发出振聋发聩的“种地三问”:“为什么无人种地?谁来种地?怎么种地?”
张桥村共有耕地3360亩,人均不足3亩。以往土地碎片化严重,田埂交错、渠系混乱,机械化难以推行,种地效益远不如外出打工。“最让人痛心的是地荒了、人老了、村空了。”吴经亮说。不少良田被用来种树、挖塘,甚至抛荒。他算过一笔账:一亩水稻,年景好时产量800斤,卖粮收入扣除成本所剩无几,“还不如打零工三五天的收入”。
类似情景在黄陂、新洲、蔡甸等地的村庄也曾普遍存在。黄陂区祁家湾街道姜店村的章自连回忆,村里家家户户曾守着“补丁田”耕种,收成微薄,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土地碎得像打补丁,机器下不了田,人工成本又高。”
新洲区潘塘街道广湾村党支部书记霍新农坦言,土地没人种,眼睁睁看着田地闲置,心里疼啊!广湾村属于丘陵岗地,蓄水、种植条件差,基本靠天吃饭。土地细碎化问题尤为突出,田块分散、高低不平,灌溉不畅,条块杂乱,农业生产效率极低。
蔡甸区大集街道龙泉村尽管地势较为平坦,但也面临土地分散、经营粗放的问题。以往农户各自为战,种植品种不一,管理方式落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粮食产量和品质均无法保障。
这些村庄的困境,折射出中国广大农村正经历的深刻变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已成为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之问。
丰收时节,农机提高收割效率。
变革 “小田并大田”的政策与实践
“要恢复农民种地积极性,必须整合零散耕地,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提高效率和产量,让种植户有钱可赚。”吴经亮说。这也是许多长年扎根乡村的基层工作者的共同心声。
2023年,中央首次将“小田并大田”改革写入“一号文件”,明确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逐步推进小田并大田,通过调整地块布局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同年8月,湖北省印发《“小田并大田”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启动改革试点。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化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破解耕地细碎化难题进一步指明方向。
武汉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和省委号召,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小田并大田”改革。2025年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明确将“小田变大田”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会议提出,2025年武汉市将立足“主产区中的主销区”定位,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双战略。一方面,严守341.79万亩耕地红线,新改建高标准农田15万亩以上,推动“小田变大田”,优化土地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集成良种、智能农机等技术,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18万亩、产量达18亿斤以上。
政策春风拂过,武汉各新城区纷纷响应,一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农田革命,在武汉郊野全面展开。
生态田园
新生 机械轰鸣下的效率革命
在江夏区张桥村,一场“小田并大田”的变革正稳步推进。借助政策支持,该村争取到2000亩高标准农田整改指标,通过平整耕地、复垦田埂、配套水利与机耕路,将原先零散的1000多块小田合并为300块大田,推动“机械替人力”,迈向规模化种植。
改革并非一帆风顺。不少村民,尤其是老年人担忧:“田埂平了,我家的地还认不认?”为此,村里创新提出“承包权位置不变,经营权打包连片”的柔性策略——在不变更承包权的前提下,按权证面积划分连片区域,由一户统一经营。农户可自主选择自己种、流转收租或托管经营。
村集体牵头成立“强村公司”,对接专业合作社,推动机械化种植。去年因施工误农时,村集体按每亩200元补偿农户;今年整地后流转费涨至400元/亩,村民获得感显著提升。
62岁的退役军人吴恒忠将6亩田全部流转,年收入2400元,“比自己种强”。77岁的吴让华流转6亩,留4亩自种口粮,“田连起来,机器才能下地”。对于坚持自种的农户,村集体也予以尊重。一位六旬农妇坚持守地自种,村干部表示理解。
目前,张桥村绝大部分农田已流转或托管,仅30户约300亩地因意愿强烈仍自种。今年街道计划新增4600亩高标准农田,逐步推进全域耕地整治。
“小田并大田”改革成效已在武汉乡村多区显现。黄陂区通过技术培训与补贴大力推进机械化,祁家湾街道姜店村退役军人章自连规模种植超1100亩,年收益超百万元。蔡甸区金丰公社农业服务公司在大集街道龙泉村流转648亩农田,实现集约化种稻,机械化程度近80%,预计亩产达800公斤。新洲区潘塘街广湾村整理抛荒地1200余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600亩,每亩水稻可增收150元以上,并引进北大荒集团打造3200亩“核心种植区”,推动全产业链升级。
这一系列探索不仅改善了生产条件,更促进了机械化、绿色化和产业链延伸,为武汉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今年上半年,武汉市新改建高标准农田6.7万亩,复耕撂荒地2.33万亩,粮食播种面积完成150万亩,夏粮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为全年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稻谷收割交响曲
烦恼 规模化之后的甜蜜负担
尽管“小田并大田”改革成效显著,但规模化经营仍面临诸多挑战。
来自枣阳市丰茂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李杰华,今年流转张桥村600多亩稻田,全程托管近千亩大田。她坦言:“连片种植效率高,无人机飞防一次覆盖几十亩,大型机械下田不用反复调动。”但她同时指出挑战:土地流转费偏高、地块仍不够整、“插花田”难以统一管理。
她算了一笔账:规模化+机械化耕作,亩产可达1500斤,比散户种植亩产700至1000斤高出不少。但若流转“租金”过高、田块不整,规模经营仍难盈利。她希望明年进一步整合,实现“一块大田、一种模式、一套管理”。
湖泗街党工委委员、人武部部长钱行通表示,改革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他认为,规模化是趋势,但应是渐进、适度的过程,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接受程度和实际情况。
对于张桥村目前仍有20%的农户选择自耕,钱行通表示充分理解:“有些老人对土地有感情,种了一辈子地,突然不让种了,心里空落落的。我们要给他们一个适应的过程。”
此外,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大、回报周期长,也是制约改革推进的因素。虽然各级财政有补贴,但资金压力仍然不小。同时,农业规模经营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压力。极端天气也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小影响;粮食价格波动较大,规模经营主体收益不稳定,影响长期投资意愿。
“人才培养和科技支撑也是亟待加强的环节。”吴经亮认为,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数量不足,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制约着现代农业发展,要着力解决这些痛点问题。
愿景 不止于耕种的乡村未来
尽管面临挑战,武汉“小田并大田”改革的未来图景仍令人憧憬。
站在张桥村的高地上,吴经亮指着周边的山水田林,描绘着村庄的未来:借助古窑址群、千年古桥、海洋民宿等资源,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发展渔光互补、白茶、桃园等特色产业,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
“2026年,我们的目标是让村集体收入从10万元迈向20万元。”吴经亮信心满满。街道已投入数十万元为张桥村制定村湾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我们位置好,西有天子山大道,南临六环,北靠古窑大道,东接海洋民宿,发展有条件。”
其他村庄也在以不同方式探索强村富民之路。新洲广湾村积极筹建强村公司,整合村集体资源,通过“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多元运营,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该村自2019年成立土地经营股份合作社以来,已吸引200多户村民入股土地1300余亩,每年为村民分红26万元。同时,村里还成立多个种植专业合作社,涵盖白茶、水稻、水果及水产等品类,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超10万元,带动百余名村民就近就业。
黄陂姜店村则走出一条品牌农业之路。村民章自连依托200亩有机稻田,发展高端米品,打造自有品牌“章自连”,红米、黑米等产品售价达每斤15至22元,年产量10万斤仍供不应求。他以绿色健康为卖点,坚持有机种植,显著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也示范带动周边农户更新经营理念。
钱行通认为,“小田并大田”不仅仅是土地的物理合并,更是农业生产关系、经营模式、农民观念的一场深刻变革。它回答了“谁来种地”的时代之问,也铺就了一条“地有人管、粮有人种、村有人兴”的乡村振兴之路。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未来,随着“小田并大田”改革深入推进,武汉的乡村必将呈现出一幅“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耕作、物网控”的现代农业新图景,为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贡献武汉力量。
来源:武汉农业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