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购这边说:“单子都在我这儿,没问题。”财务那边翻着Excel:“可是我账上对不上啊。”两边各有一份数据,谁也说服不了谁,只能抱着单据一点点核。对账效率低,付款也拖着,供应商急得直催。
每到月底,对账几乎是采购和财务的“噩梦”。
采购这边说:“单子都在我这儿,没问题。”财务那边翻着Excel:“可是我账上对不上啊。”两边各有一份数据,谁也说服不了谁,只能抱着单据一点点核。对账效率低,付款也拖着,供应商急得直催。我后来想明白了,其实问题不是出在“人不够努力”,而是整个流程太分散。
采购有采购的记录,财务有财务的记录,凭证还在纸堆里,一到对账环节就乱套。要想高效,必须把流程串起来。
我总结下来,有 4 个关键动作,把对账变得又快又准:
数据同步差异核对凭证归档系统核销听起来不复杂,但真正落地以后,对账效率能提升 60% 以上。下面我就跟大家聊聊具体怎么做。
以下解读中提到的采购管理系统,需要自取:业务管理模板中心-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中心-简道云
对账最怕的就是“各有一份数据”。采购部门有采购单、收货单,财务部门有发票、付款单,两个系统、两份Excel,最后一对,发现口径完全对不上。
所以第一步就是数据要先统一。采购单、收货单、发票、付款记录,全部集中到一个系统里,或者至少同步到同一张表单。这样一来,不管是采购还是财务,大家看到的数据都是同一套。
等到月底对账的时候,你就不会再听到那句经典的抱怨:“你这边有,我这边没有。”
数据同步以后,并不代表就万事大吉。采购流程里,常见的差异有三种:
数量差异:比如采购了 100 箱,收货的时候只到 95 箱。金额差异:比如发票金额和采购单金额不一致。时间差异:采购单在 8 月,发票到了 9 月。如果这些差异一直拖到月底才发现,问题就大了。要么得追着供应商改票,要么得重新调整入库单,大家都被折腾得焦头烂额。
所以第二步,就是在日常流程里就把差异核对好。具体做法是:
系统自动比对采购单、收货单、发票的数量和金额,一旦发现不一致,就立刻标记出来。比如多开了 500 块钱发票,系统直接红色提示,采购可以马上联系供应商调整。这样一来,差异不会堆积到月底,而是在过程中逐步解决。月底对账的时候,几乎没有意外情况。
数据对上了,差异也核过了,但还有一个常见的绊脚石:凭证不好找。
对账的时候,财务说:“那张 8 月的发票给我。”采购翻抽屉:“好像在这儿……等等,不对,可能放另一摞里了。”找了 10 分钟,还是没找到。最后一查,发票可能压在合同本里,或者干脆不小心夹在文件袋里丢了。这种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所以第三步就是凭证电子化。发票、合同、入库单,全部扫描或者拍照上传,挂到对应的业务单据里。
以后财务要查发票,直接在系统里点开采购单,附件里就能看到发票影像,不需要到处找。
这一步的好处不仅是省时省力,更重要的是减少了“丢单”的风险。
发票丢一次,你要么找供应商重开发票,要么写说明单,来回折腾,都是额外的工作量。
最后一步,就是把付款环节也纳入流程。
以前对账完成后,财务要人工去勾对:这张采购单对应哪张发票,对上以后才能打款。人工勾对不仅费时间,还容易错。多付、少付的情况时有发生。
有了前面三步的基础,第四步就可以实现系统自动核销。当财务付款时,系统会自动核销对应的采购单和发票,剩余差额自动挂起,作为待处理事项。这样一来,财务不需要再去一张张单据勾,付款速度快了,准确率也更高。
核销完成以后,系统还能生成对账报表,供应商要确认对账,只需要导出报表,不需要再手工对数字。
很多公司采购对账耗时长,不是因为工作本身复杂,而是因为流程零散、数据不统一、凭证不好找。
如果能把流程拆成四步:
数据同步,保证大家先看同一份账;差异核对,把问题及时暴露出来;凭证归档,避免纸质单据丢失;系统核销,让结算自动跑完;整个对账效率会提升 60%,财务和采购也能从“互相埋怨”变成真正的协作。
数字化,不是做大而全,而是把关键的痛点一点点解决。对账这件事,看似小,但如果能省下大半时间,对企业来说就是实打实的降本增效。
所以,下次月底再对账,不妨先想想:是不是可以用这 4 个步骤,让它跑得更轻松?
来源:简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