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创新,让女性社会组织服务更贴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2 17:18 1

摘要:实施心理关爱项目并实现省内全覆盖,38万名妇女儿童从中受益;编制地方标准促进女性社会组织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开展公益产品大赛,推动社会组织从项目化走向产品化……当前,江苏省女性社会组织在各级妇联的指导支持下,拓宽思路、创新举措,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把贴心服务送到

实施心理关爱项目并实现省内全覆盖,38万名妇女儿童从中受益;编制地方标准促进女性社会组织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开展公益产品大赛,推动社会组织从项目化走向产品化……当前,江苏省女性社会组织在各级妇联的指导支持下,拓宽思路、创新举措,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把贴心服务送到妇女儿童和家庭身边。

“点面结合”实施心理关爱工程

“基金会此前主要是从事助学、大病医疗等资助。后来我们观察到,关注妇女儿童心理健康,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帮扶有着更迫切的现实需求。”江苏省妇女儿童福利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品牌项目部部长杨星宇介绍。为此,2022年以来,基金会着力打造“我助妇儿康”自主公益品牌,推出“莫愁心理关爱工程”项目,守护妇女儿童心理健康。

“莫愁心理关爱工程”项目走进小学开展心理嘉年华活动。

心理健康服务涉及隐私和敏感信息,需要专业心理机构参与。“我们面向全省招募心理服务方面的女性社会组织,经过公开征集、专家评审、名单公示等环节,遴选出30家合作机构,服务覆盖江苏省十三个设区市。”杨星宇介绍,每家心理机构由基金会每年支持10万元用于常态化开展妇女儿童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测评,提供个性化心理咨询、心理干预等服务。

“这30家机构并非‘终身制’,我们每年会对这些机构进行服务能力、专业度、满意度等方面的评估,还专门成立专家督导团队开展督导,根据各方面评估对30家机构进行动态调整。”杨星宇说。为了规范高效地进行项目管理,项目团队还引入“飞书”等协同办公软件,便于合作机构实时反馈活动进度,减少重复性工作。

“莫愁心理关爱工程”项目实施近三年来,共开展线下讲座800余场,服务个案3000余人,超过38万妇女儿童及家庭受益。“今年,我们将把30家合作机构依据群体需求拆解成‘7+23’模式。”杨星宇介绍,7家机构重点聚焦7类群体,如厌学儿童、刑满释放人员、受侵害女性、孤独症患者等,其余23家机构立足自身专业优势,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持续深耕,从而实现从“大而广”到“专而精”的升级,以“点面结合”的方式促进女性社会组织更好发挥作用。

以专业服务温暖单亲家庭

“目前,南京市妇联牵头制定了两项地方标准,我们起草的《南京市单亲家庭社会工作服务指南》就是其中之一。”南京市玄武区同仁社工事务所(以下简称事务所)联合创始人、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崔效辉介绍。事务所自2013年起,在江苏省妇联、南京市妇联以及各区、街道妇联的业务指导和支持下,一方面,致力于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为低收入单亲妈妈及其子女提供服务;另一方面,结合十余年来的实践经验,致力于行业标准的制定,助力更多女性社会组织开展规范化、专业化服务。

“最开始,大部分单亲妈妈对我们的到来感到疑惑。她们觉得自己需要的是物质帮助,而非专业服务,因此建立信任关系是重要且关键的第一步。”崔效辉介绍。为此,服务团队优化了工作形式,为参与项目的单亲妈妈提供交通和餐费补助。同时,在单亲妈妈接受服务的时候,安排志愿者在其他房间辅导她们的孩子写作业、做游戏。“在服务过程中,单亲妈妈们意识到我们是真心来帮助她们的,逐渐接纳了我们。”

南京市玄武区同仁社工事务所组织单亲家庭亲子活动。

在服务实践中,项目形成了包含低收入单亲家庭就业改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未成年子女教育指导的“三维支持体系”。在就业改善方面,主要为服务对象提供就业信息、就业辅导、就业岗位开发、专场招聘会、技能培训等;在社会支持网络构建方面,主要包括建立单亲妈妈互助支持小组,开展社区联谊活动、心理辅导、个案服务、法律咨询、亲职教育等;在未成年子女教育指导方面,主要包括建立综合素质提升小组,开展夏令营及冬令营活动、亲子活动、作业辅导等。

“就业不仅能缓解低收入单亲家庭的困境,改善生活品质,更有利于他们获得外界资源的支持,积极融入社会。”崔效辉说。现实中,很多单亲妈妈因受教育程度低、职业技能少、职业经验缺乏,就业难度大。在省市区各级妇联支持下,服务团队对接多家爱心企业,通过组织专场招聘、开展技能培训等形式,帮助单亲妈妈解决就业问题。

截至今年6月,由事务所实施的低收入单亲妈妈系列服务项目覆盖了南京市浦口区、鼓楼区、玄武区、建邺区、雨花台区等地,为900余户低收入单亲家庭提供就业改善、心理辅导、亲子关系改善、社会融合等服务600余场次;为南京、常州、南通、苏州、无锡、扬州等地的70余家女性社会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和项目督导。

崔效辉表示,未来要在各级妇联的支持下,联动更多女性社会组织面向低收入单亲家庭开展精准化服务,让这些家庭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打造公益产品发挥枢纽作用

先后培育孵化社会组织近千家,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4000余个、项目总金额超2亿元、受益人群200余万人次,带动30万余人次居民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成立于2014年的苏州工业园区与新社会创新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以“让社会因我们更美好”为使命,是一家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全产业链枢纽型女性社会组织。

2023年,中心主办了苏州工业园区首届社会组织公益产品大赛,探索以产品化的方式来提升社会组织服务基层的效能。历经18个月的实践,大赛不仅筛选出18个标杆性公益产品,还通过专家指导、资源匹配、市场测试等方式对公益产品进行孵化,搭建了“产-研-销”生态链条,打造出首个公益产品线上集成店“益+优选”。“益+优选”将18个公益产品纳入微店统一运营,产品销售额的90%用于反哺社会组织,10%用于产品迭代研发,推动社会组织从“经验输出”向“产品输出”转型。

“益+优选”直播间里,主播正介绍社会组织公益产品。

“癌友手工编织、孤独症儿童文创衍生品、家庭教育标准化课程套装、非遗文化通书袋、心灵疗愈书籍等18个公益产品,既是社会组织服务经验的结晶,也能够精准回应服务对象需求。”中心理事长罗文介绍,以大赛为契机,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用产品化思维提升服务基层的专业性、覆盖面和可持续性。例如,有了专业团队在美术设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指导,癌友们编织的手工制品既美观又有了销路,他们收获了更多的成就感。儿童性教育教具盒,通过绘本和课程通俗易懂地为孩子们传授性教育的知识。苏州工业园区幸福妈妈妇女儿童服务中心结合40个真实案例,出版了《咨先生与询小姐》一书,内容涵盖爱情、婚姻、亲子、家庭、友情、职场等话题,助力更多人在困境和迷茫时走出心灵“孤岛”。

“与此同时,有了产品,社会组织进社区、访企业,摆市集、开网店,促成了多项跨界合作。”罗文表示。例如,“独立的鸡蛋仔”孤独症儿童综合性自理能力训练包等手工产品,以其独特意义吸引企业采购,并争取到30万元慈善资助。

在总结活动经验基础上,中心建立起“公益产品资源库”,汇集政府政策解读、高校智力支持、企业渠道对接等八大模块的资源,从研发到销售,社会组织可在任一环节“按需取用”;同时形成了《公益产品开发指南》《质量评估体系》等成果,为更多社会组织提供有益借鉴。

今年4月,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届公益产品大赛启动。大赛实行“孵化+优品”双轨并行的策略,孵化赛道聚焦社会组织初创型产品,优品赛道将多渠道推广深耕成熟型产品。“接下来,我们要以公益产品大赛为纽带,深化产品价值开发,引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搭建大数据分析平台,帮助社会组织精准匹配社会需求与产品供给,让公益产品惠及更多人群,让更多妇女儿童和家庭受益。”罗文表示。(光明网记者 李飞)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